铸忠诚、强担当,赢得主动与未来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意大利期间的肺腑之言,感动人心。
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或群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人民幸福、为了民族利益,不畏一切挑战和风险、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一百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党有一大批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黄文秀这样的党员干部奋勇争先、担当作为,才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勉励年轻干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进一步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树立了重要准则。
“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做事总会面临风险,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四平八稳、顺风顺水的事。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现实中,有些硬骨头不好啃,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还可能要担风险、担责任;有些难题牵涉面广,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却又必须破题、解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共产党人该如何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当年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的故事,以切身经历为年轻干部讲明“越怕事越容易出事,越想绕道走矛盾就越堵着道”,“做事要有魄力,为官要有担当”这样深刻的道理,并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干事业、抓改革,必然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动一些人的奶酪,以致引发一些争议。这样的情况,现实中并不少见,怎么办?总书记强调,“因为怕争议而缩手缩脚,该干的也不干,这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对认准了、实践也证明是对的事,要义无反顾地做下去,同时最大程度争取理解和支持,虚心接受合理意见、积极改进工作,“坚持下来了、做成了,争议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中华民族具有敢于担当和斗争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警句广为传诵,体现了中国人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经成立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风骨与品格。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代代共产党人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尽心竭力为党工作、为民造福,英勇无畏捍卫党和人民利益,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矛盾、多么严峻的危机,都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担当和斗争精神标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要求“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增强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强烈责任担当、进行伟大斗争的坚强意志和高超本领,有力证明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才能赢得人民拥护、赢得主动与未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征程上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需要党员干部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根本在于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能斗争。”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了无私的品格,才有担当的自觉和斗争的勇气,才能做到在急难险重任务来临时冲得上去,在风浪挑战来临时绝不退缩,在诱惑考验面前头脑清醒。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坚定对党的忠诚,永葆对人民的赤子情怀,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名利得失所累,以宽广的胸襟谋事、干事、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