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一句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同一个道理,讲我们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我们不知道别人。为什么想让别人知道,背后必然有个“求”字,佛教讲有求皆苦,何况这里求别人知。
作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修自己是本,让人知是末,或者讲让人知是学修过程中的附属品。“古之学者为己呀!”,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圆满,又不是追求别人知道,这点要整明白,不然为名而求,为人知而求,累死了戏还不好看。
人知不知与我们自己的和谐,自己的圆满,自己的受用都没有任何关系;内是本,外是末,有诸内,方形诸外,既得本,又何患末?这点我们一定要想明白。
最近发现一些搞传统文化读经的,动不动就整个全球论坛或多少人一起读经,创什么吉尼斯世界记录,想来真是可笑!中国2500多年前的经典,需要创个什么外国人的记录,真正留点时间把老祖宗的言教学得明白点也就不错了。就传统文化的学习来讲,没有个十年八年的功夫,哪会有什么成效,但真正能安住于这上面搞上个十年的人却又有多少?
有人讲您为自己就是自私,其实看您如何理解,若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而能先修养好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文明素质,哪社会不就和谐了吗?但现在我们恰恰相反,读书不为自己,而是为父母,是父母让我读的,我成绩好是父母的面子,是为以后挣大钱,是让别人知道我如何了得,这样的外求其实才是不和谐的源头。
最近看了虚云老和尚的书信。他老人家是当时名僧,但从书信中看的出来老和尚也是有点应接不暇的。一会儿是湖南老家要请他回乡传法,一会儿是这个居士要请求他老人家给受戒,再不就是哪个寺庙要请老和尚调解是非,当然还有哪个功德主要请教佛法。说实话,“名”这东西也是两面的,一百多岁的人了,虚云老和尚还得多方应酬,您说这个知,这个名好不好呢?
患不知人也,人与人之间相处是麻烦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时我们很看不惯或看不起一个人,但当您真正了解了情况后就会认为,哦,原来是这样唆。西方的哲人讲,“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正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进而便形成了每个人自己的“今天的状况”。所以孔夫讲就怕我们不知道别人呀!我以前认识两个人,刚认识时,觉得这两人怪怪的,不好相处,但后来才知道,他们一个是单亲家庭长大,一个长期身体有病,个性、又强,所以,便形成一些外人看来很不一样的性格。当然后来也就理解并生出了同情之意。
知人难,包容更难,这是很要命的修养,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而且我们很多人都想让别人理解自己并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这其实就是人与人相处是非不断的根源所在,包括,父母对子女亦是如此,他(她)尽管是我们的子女,但他(她)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既使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啊!上半年我对此问题有较深刻的体会,所以撰了一幅对联这里与大家分享。上联是“天下事,存在合理,少管他人何处去”,下联为:“世间道,因果不昧,当知自己何处安”。不多聊了,还是先修好我自己,管好我自己再说吧!共勉之。
丁酉冬 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