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宝宝今年上幼儿园了,每天早上路过我家门口,都能听到孩子的“鬼哭狼嚎”,妈妈要么是抱着,要么是拖着,孩子死活不愿意离开家门,哭得撕心裂肺,“妈妈,求求你了,我不去上学”,“不上学怎么行?赶紧走”,这都一个星期了,孩子状态并没有好一些,每次碰到邻居,她就羡慕我的女儿,很容易就接受幼儿园生活了,难道真的她的孩子比较“恋家”吗?
孩子进入三岁后,就要进入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的训练了,这对孩子来说是种挑战,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对于陌生环境,孩子肯定会有一个心理过渡期,骤然离开了父母,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们,哪哪都是新的,分离综合征就出现了,他会哭闹,会对新的生活表现排斥,尤其是在早上,会通过歇斯底里的哭闹来达到不上幼儿园的目的,而家长的坚持会彻底击溃孩子的心理预期,所以矛盾就产生了。
跟一些幼儿园老师曾经交谈过这个问题,老师们的回答都很一致,等家长走了,孩子一会就好了。进一步了解就可以知道,孩子在离开家长的半小时后,都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去,反而是在快放学的时候,情绪再一次会面临失控,老师们说,孩子就是早上和傍晚的时候表现最差劲,这是因为他们要见到父母了,这种焦虑情绪就会被激发。
家长的哪些典型的错误行为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失控呢?
送孩子时的错误行为:
父母会把孩子安全交到幼儿园老师的手里才会安心离去,如果妈妈的脸上写满焦虑,根本不敢看孩子可怜的表情,或者语气中透露出不安,甚至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迟迟不肯离去,家长的这些消极表现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我也对你的处境表示担忧,我对老师也充满了不信任,这个环境你能够适应吗?一切都得靠你自己了。孩子接收到这样的信号,情绪就会更加焦虑,他渴望着被接走,又怎么能安心地适应环境呢?
妈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轻松愉快的表情,告诉孩子自己要去干什么,会在什么时候来接他,跟老师轻松地交谈,愉快地跟孩子说再见,让孩子觉得这个环境、老师都是可以信赖的,妈妈也不是走了就不再回来,他也就变得很安心。
接孩子时的错误行为
妈妈再去接孩子的时候,如果脸上写着如释重负,可算把这一天熬下来了,赶紧问孩子哭没哭,有没有想妈妈,甚至偷偷问孩子,老师有没有训斥你?孩子通常看到妈妈,情绪会面临失控,这些也是在暗示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待着不安全,随时会有老师过来训斥自己,自己哭也是应该的,他会越来越不喜欢这个环境,父母的焦虑也会感染孩子。
妈妈正确的做法是,肯定孩子一天的表现,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跟老师交谈一会,或者带着孩子玩一会再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幼儿园很不错,宝宝在这里待着会很愉快。
让孩子迅速爱上幼儿园,家长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是敏感的小动物,很容易捕捉到父母的焦虑情绪,给孩子一个好的心理暗示,他就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爱上幼儿园,您说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