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喜好的需求与家族系统“完整性”需求间的矛盾。
个人因喜好与相处经验会认可某些亲人,忽略某些亲人,甚至排斥某些亲人。但是家族系统完整性的需求是,家族里面特定的这群人,而不仅仅是你曾经相处过的某个人,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家族里有一个位置。这个系统特定的人群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舅、姨,甚至是家族系统里面没能存活下来的夭折的孩子,或者是一些发生不幸事件的家人,他们都需要在家族里有一个位置,被接受、被尊重。这份系统完整性的需求,要求家族系统里面的每个人都有归属于这个系统的权利。
系统需求和个人需求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有些家族成员,比如夭折的或者被送走的兄弟姐妹,我们可能忽略,不知道或忘记他们,但系统需求会要求我们在心里看到他们,接纳他们。这时候个人喜好的需求就会跟系统需求的完整性产生矛盾。
又比如,个人的爱与家族系统序位需求间的矛盾。家族系统要求每个人要遵守长幼的序位,但有些孩子对父母的爱却违背了序位法则。例如当父母亲吵架时,有的孩子会跑上去当裁判,管教对方说,你们必须怎么样好好相处。更有,甚至会帮助其中一方去责怪另外一方。这样序位就错乱了。此时孩子就会因错位而出现很多状况,比如生病、不快乐,情绪不稳定,甚至厌学等,这也是个人跟系统需求产生冲突的结果。
再比如,个人与家族系统的平衡需求间的矛盾。个人需求的平衡是我给你什么东西,你要给我什么东西,是施与受的平衡。在家族系统里,除了这份施与受的平衡是必须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平衡,那就是父母和孩子间生命传承的平衡。父母给我们生命,将我们抚养长大,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失衡。因为我们无法通过给父母生命来平衡他。因此这里就有一个需求,一个隐藏动力,就是我要去平衡这个失衡,但需要用特别的方式来平衡。
当这个动力往负向走的时候,它就会停留在表面的施与受当中。父母对我好,我很开心;父母对我不好,我就很难过,所以我也对父母不好。其实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甚至不用谈及照顾孩子长大,光是把生命给了孩子这一点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给予。但是孩子往往没有看到这个巨大的给予,没有看到这个巨大的礼物,他会觉得如果自己没有被很好的对待,就同样无法好好对待父母。此时这份巨大的失衡就没被觉察,亲子关系就会变糟糕。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潜意识里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巨大给予,感受到了平衡需求的巨大压力,却没有回报以平衡之,于是在良知上产生罪恶感,并在潜意识里选择走向贬低自己生命价值的路,让自己过得很糟糕。他的潜台词是:“看,我的人生并不好,所以你给我的礼物并没有什么珍贵的,我也不用珍惜它。”孩子在潜意识里通过贬低生命的方式,来平衡这种失衡。
那么我们要如何平衡这种巨大的失衡呢?
在家族系统里面这个平衡需求要求孩子看到父母对孩子的巨大给予,而孩子却没有办法用给予父母生命的方式去平衡,于是系统所需求的平衡就是:孩子就要像父母把生命给自己一样生下自己的孩子,并在父母年老时照顾他们,如此来实现一种流动的平衡。这也是一种施与受的平衡,而且是一种正向的流动的平衡。
同时家族系统的平衡需求要求我们善用自己的生命。我们得到生命这么珍贵的礼物,就要好好珍惜,要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动力,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孩子,他就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世界做许多珍贵的事情,让自己所做的事情像父母给予生命这么珍贵时才能平衡父母巨大的给予,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因此,平衡个人需求与系统需求是灵性需求圆满的途径。当我们圆满灵性需求时,个人需求与系统需求也会得到圆满。
——摘自周鼎文著作《读懂孩子》重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