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其核心观念是“道”,提出了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学以“仁”为核心,崇尚“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
他相信天命,又重视人为;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符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
主要著作有《论语》。
3. 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的学说和思想收录在《墨子》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还指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历史事实。
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5.<>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
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同时又有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庄子》。
6.<>不是“醇儒”的荀子(前313—前238)
名况,号卿,战国末期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他相信人定胜天,提出“性恶论”,主张礼法兼治,坚持“正名”之说,强调封建等级,反对世袭,强调“学”的重要性。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7.<>“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该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他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和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论点;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8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
他怀疑天能赏善罚恶的神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即人们对“利”的追求,谋利是人的天性。还提出“人富而仁义附焉”,试图以经济生活说明社会道德。
9. 慧能(638—713),本姓卢,唐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
他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示他对佛理的体会;在禅宗上他宣传“见性成佛”。其说教在死后由弟子汇编成书,称《六祖坛经》。
10.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
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认为物质的气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
主要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载集》。
11.<>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了儒学正宗的地位。
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撰的《晦庵先生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12.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字子静,自号存斋。
于江西贵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为“心学”创始人。以“心”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在“心”、“物”关系上,认为万物都包罗在我心中。
其学由王守仁继承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陆九渊集》。
13.<>“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1472—1528)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卒谥文成。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心学”流派创始人。
力倡“象山之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心而存在,整个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
提出“知行合一”说,主张求理于吾心。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14.<>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
晚年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学者称船山先生。
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辨证法和唯物论,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物质实体,物质实体“气”和客观规律“理”,两者不可分离。
著作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老子衍》、《庄子通》
15、<>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