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因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导致学校的合并与撤销,是农村教育的主流;随着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人们听到的是村小学生流失更加严重,有些学校,老师比学生多,有的学校只剩下几个学生等等。
就在此种情况下,如何使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怎样立足并继续发展下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最近,看了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斯民小学》和《乡土立人》两期节目,深受教育和启发,觉得这两所村小的教育模式,才是村小要走的路子,或者说,村小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
关于《斯民小学》模式,前面已撰文讲过,本篇主要以《乡土立人》所涉及的学校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这期节目介绍的是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格林镇兴隆村小学,现称为——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
学校现有学生75名,教师16名,师生比不到一比五,老师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做到因材施教。校长肖诗坚,是北大社会学系第一届毕业生,她是一位了不起的校长,有着自己的教育情怀,对于教育,她有她独特的理解及方法。她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这期节目名为“乡土立人”,即是以乡土教材为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取自“己欲立而立人”之句。我的理解就是如此,不仅仅是书本知识,也应获得生活的知识,生存的技能,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人说“田子格教育不好!让孩子从小学的不是中国的统一教材,这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直接把孩子的学业给费掉了!”就一句话,有好几处错误,田字格写成田子格,废掉写成费掉,还有标点符号也不对,我给他回复了几个字:你不懂教育!
这个人根本没有看完,或者是看的不细致;因为,县教育局副局长说:学校还处于实验阶段,要求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能达到中上等水平就行,可是,在进行考评之后,他们的成绩在全县100所学校中,排第八名,这就是上上等。这一点证明,他们在开展乡土教育的同时,文化课根本没有落下。
在全校75名学生中,从县城来这里上的就有14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吸引力,我相信:在这期节目播出后,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学生到这里来就读。
我一直主张,学生的学习,不应把全部精力放在纯书本上,而应有更多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小学生,更应如此!就应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尤其是这类麻雀似的村小,学生少,好管理,根本不用搞得那么紧张。
英国尼尔的“夏山学校”,日本小林宗作的“巴学园”,都是类似的学校,学习氛围浓,学习效果好,在世界上都非常出名。
农村的孩子从没去过地里,从不干农活儿,不知道农具的名称,不认识农村的树木,不认识乡间地头的各种花草,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兴隆小学的学生,他们仅仅在校园里就能叫出上百种花草树木的名称,这不是学习又是什么?况且,他们种各种蔬菜,把吃不完的卖掉,这不是勤工俭学吗?在干活儿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劳动能力,也增长了知识,而这些都是无形的,将来都会成为自己一生的财富。
肖诗坚校长说的“万物为师”,我觉得很有道理,还有老师教给学生的“五感观察法”——看、吃、摸、闻、听。
学生们把植物的标本制成《兴隆植物图鉴》,每种植物都要画出来,还要加以说明,这个过程需要动手去画,进行思考,还要组织语言如何准确表达,其中要有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学生吃自己种的蔬菜,吃不完的卖掉,钱自己来管理,再经过讨论怎么花;他们还有手工坊,学生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陈列在展室里,有掌柜,有账房先生,有店小二,收入也是归集体,怎么花也要经过讨论。
学生也参与学校管理,实行民主,师生平等。记得魏书生曾说过:我之所以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成功,就是运用了民主和科学的方法。只要是其中的一员,就应受到尊重,就应有发言权。
在节目中,肖诗坚校长的一种教育理论,我是非常认可的:她说,教育是以只培养几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为主,还是应以培养大部分不能跳过龙门的小鱼小虾为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一个地方,每年衡量教育的标准就是考上了几个清华北大,而考上这些学校的人,从此以后,有的也许终生都不再回到家乡来,而那些绝大多数、被忽视的人却在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并且,终生都没有离开她。我市有113万人口,今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就两个人,他们将来能为家乡做些什么贡献?恐怕家人每年与他们见面的机会都是有限的。
这所学校又能证明一个道理:有一个好校长就能有一所好学校。兴隆学校的孩子们是幸福的,老师们肯定也是幸福的。在这样的学校想不到会有哪些不幸福的事。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国家现在已经不再以农业为主,让学生学种庄稼,将来有出路吗?他们现在是小学生,中学以后肯定会走出去的,就像肖诗坚校长说的成为一个“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的人。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会动手,会观察,会种菜,会种地,会管理,会算账,真想不出他们有什么不会的。以此为基础,他们在将来的人生中,如果遇到大风大浪,他们也决不会退缩,肯定会勇敢地去面对并想办法解决。
其实,这种教育理念,在十几年前就有过,同样是这个栏目,现在还能想起那期节目的名称《学习的村庄》,但是,视频内容没有找到。是陕西省的一个乡村学校,老师们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外,也是就地取材,还教给学生种蔬菜、种葡萄的技能,尤其是上物理课,老师直接就把自己的摩托车推进教室,让学生直观面对各种器械。只可惜,这样的学校太少,没有推广起来。
前些年,城市环境真的不如现在好,夏季,从小区出来,走在小巷中,路两边就是成片的马齿苋;校园呢!一到春天,只要有土地裸露的地方,就会长出荠菜,还有车前草,也都是一片一片的,只要看见,我就会讲给学生,让他们认识这些。现在,环境倒是好了,出门不是水泥路,就是柏油路,那些小草再找不着了。每每想到这些,觉得也是一种遗憾!
人们常说: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其实不然,像兴隆小学一样,才能称得上是小社会,因为学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这才是社会的功能,而从这样的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上肯定会大有作为!
这所学校为村小做出了示范,如果每个村小都能像兴隆小学一样,学生还会流失吗?学生还会厌学吗?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国家现在已经不再以农业为主,让学生学种庄稼,将来有出路吗?他们现在是小学生,中学以后肯定会走出去的,就像肖诗坚校长说的成为一个“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的人。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会动手,会观察,会种菜,会种地,会管理,会算账,真想不出他们有什么不会的。以此为基础,他们在将来的人生中,如果遇到大风大浪,他们也决不会退缩,肯定会勇敢地去面对并想办法解决。
其实,这种教育理念,在十几年前就有过,同样是这个栏目,现在还能想起那期节目的名称《学习的村庄》,但是,视频内容没有找到。是陕西省的一个乡村学校,老师们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外,也是就地取材,还教给学生种蔬菜、种葡萄的技能,尤其是上物理课,老师直接就把自己的摩托车推进教室,让学生直观面对各种器械。只可惜,这样的学校太少,没有推广起来。
前些年,城市环境真的不如现在好,夏季,从小区出来,走在小巷中,路两边就是成片的马齿苋;校园呢!一到春天,只要有土地裸露的地方,就会长出荠菜,还有车前草,也都是一片一片的,只要看见,我就会讲给学生,让他们认识这些。现在,环境倒是好了,出门不是水泥路,就是柏油路,那些小草再找不着了。每每想到这些,觉得也是一种遗憾!
人们常说: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其实不然,像兴隆小学一样,才能称得上是小社会,因为学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这才是社会的功能,而从这样的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上肯定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