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

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前言

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三,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如此讲制度,才能把握得各项制度之真相。

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

第五,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这些意见分为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历史意见是指在制度实施的年代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时代意见指的是在制度已经消失后,后人用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对制度所作的评价。】

第六,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一个制度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第七,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我此刻首先想讲“政府的组织”。第二范围想讲“考试和选举”。第三个范围则讲政府的“赋税制度”。第四范围我想讲“国防与兵役制度”。【每章内容讲的顺序。】

因为一国的政权,究竟该交付与那些人,这是第一义。至于政府内部各项职权之究应如何分配,这已属第二义。

至于政府内部职权之怎样分配,这是政府的组织法,却并非产生政府的根本大法。【考试和科举是政府产生根本大法】

一汉代政府组织

(一)皇室与政府

我们要看政府的组织,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职权分配。

第一是皇室与政府之职权划分,第二是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

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 

皇帝是国家的惟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

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我们这几十年来,一般人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说是皇帝专制;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

(二)中央政府的组织

依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

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蚁。但正因如此,所以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

但现在的宰相,他既要掌管国家政府的一切事情,他再没有工夫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设有一个“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这个人就驻在皇宫里。那时凡具“中”字的官,都指是驻在皇宫的。

皇室的一切事,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隶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如是则皇室一切事仍得由宰相管。

那时,皇帝有什么事,交代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这是当时皇室与政府关系之大概。

在古代,宗教意味犹在政治意味之上。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生宅死宅,连在一起。

然而那时已是“化家为国”了,原来管皇帝家务的,现在也管到国家大事了。譬如太常就兼管教育,因为古代学术都是在宗庙的。

那时皇宫里的侍从,还不完全是太监,而且太监很少,大部分还是普通人。当时一般要跑入政府做官的人,第一步就得先进入皇宫里,充侍卫,奉侍皇帝,让皇帝认识,然后得机会再派出来当官。

大司农与少府

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经济,少府管的是皇室经济。

大司农的收入支销国家公费,少府收入充当皇室私用。皇室不能用大司农的钱。

当时全国田赋收入是大宗,由大司农管。工商业的税收,譬如海边的盐,山里的矿,原来收入很少,由少府管。

(三)汉代地方政府

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府以“县”为单位,直到现在还没有变。

汉代郡长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也是二千石,不过九卿称为“中二千石”,郡太守是地方上的二千石。

(四)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计簿”就是各项统计表册,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绩。

一切财政、经济、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每年有一个簿子,分项分类,在九、十月间呈报到中央,这叫做“上计”

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来来调查的叫“刺史”。他的调查项目也有限制,政府规定根据六条考察;六条以外,也就不多管。

而且惟其官小,所以敢说敢讲,无所避忌。

这些刺史,上属于御史丞。皇宫里还有十五个侍御史,专事劾奏中央乃及皇宫里的一切事情的。

二汉代选举制度

我们讲汉代关于此一方面的制度,要到汉武帝以后,才渐趋于荦型。那时已有了太学,有如现在的国立大学。当时国立大学,只有一个,这里面的学生,考试毕业分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郎官是属于光禄勋下面的皇宫里的侍卫。依旧例,凡做二千石官的,(汉朝这样的官很多,中央虽只有三公九卿十多个,地方上的太守就有一百多个。)他们的子侄后辈,都得照例请求送进皇宫当侍卫。待他在皇帝面前服务几年,遇政府需要人,就在这里面挑选分发。这一制度,虽非贵族世袭,但贵族集团同时便是官僚集团,仕途仍为贵族团体所垄断。这在西方,直到近代还见此制。中国则自汉武帝以后便变了。

“吏”是地方长官的掾属。汉代官吏任用,有一限制,地方长官定要由中央派;太守如是,县令也如是。但郡县掾属,必得本地人充当。

不过辟用掾属的权,则在长官手里,这叫做“辟署”。

三公、九卿、郡太守、县令,这些是由皇帝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宰相下面的十三曹,就由宰相自己辟用。此外各衙门首长以下,全是吏,全由各衙门首长自己任用。

他们的选举,大体可分为两种,也可说是三种:

一种是无定期的。譬如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往往就下一道诏书,希望全国各地选举人才到朝廷;或是碰着大荒年,大水灾,或是大瘟疫,这表示政府行政失职,遭受天谴,也常下诏希望地方推举贤人,来向政府说话,或替国家做事。这些选举是无定期的,这样选举来的人,多半称为“贤良”。贤良选到了政府以后,照例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的问题,向他们请教。这叫做“策问”。“策”即是一种竹片,问题写在竹简上,故称“策问”。一道道的策问,请教贤良们大家发表意见,这叫“对策”。

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譬如政府今年要派人出使匈奴,出使西域,需要通外国语,能吃苦,能应变,所谓“出使绝域”的人;政府常常下诏征求。只要自问自己有此才干,可以自己报选。

后来又有一种有定期的选举,那就是选举“孝廉”。……自从武帝以后,汉代逐渐形成了一种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后来郎署充斥,要待分发任用的人才尽多,于是就把无定期选举、特殊选举都无形搁下,仕途只有孝廉察举的一条路。这是到东汉时代的事了。

三汉代经济制度

支持政府的主要经济问题,即赋税制度。

汉代对于“轻徭薄赋”这一理想算是做到了。战国时孟子讲过“什一而税”是王者之政,可见战国税额是不止什一的,在孟子以为什一之税已是很好了。可是汉代税额规定就只有十五税一。而且实际上只要纳一半,三十说一。一百石谷子,只要纳三石多一点的税。甚至当时人还说有“百一之税”的。(见荀悦《前汉纪》。)并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这因中国疆土广,户籍盛,赋税尽轻,供养一个政府,还是用不完。

然而汉代税制,有一个大毛病。当时对于土地政策,比较是采用自由主义的。

但耕户卖去了他的土地所有权以后,他就变成一佃农。田主对佃农的租额是很高的。有的高到百分之五十,即十分之五。结果政府的租税愈轻,地主愈便宜;农民卖了地,要纳十分之五的租给地主,地主向政府只要纳三十分之一的税。政府减轻田租,只便宜了地主,农民没有受到分毫的好处。这是讲的田租。

以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一面常歆羡古代井田制度之土地平均占有,但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耕地应归属民间之私产。在这两观念之冲突下,终使土地租税问题得不到一个妥适的解决。

后来情势变了,耕地所有权逐渐转移到农夫手里,而非耕地的禁区呢?也渐渐被民间私下闯入,烧炭伐木,捕鱼猎兽。这是一种违法的牟利。这一些时时闯入禁区的,在当时被目为盗贼;而他们这种耕地以外的生产,则称之为“奸利”。政府设官防止,有权征讨。待后防不胜防,讨不胜讨,索性把禁地即山林池泽也逐渐开放了。只在出入关隘,设一征收员,遇在禁区捕鱼伐木的,只就其所获,征收其所获几分之几的实物。这就在田租之外,另成一种赋税。这是关税、商税之缘起。

所以当时凡农田租人归诸大司农,充当政府公费;而山海池泽之税则属少府,专供皇帝私用。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讨匈奴,通西域,军费浩繁,大司农的钱用完了,连他父亲(景帝)、祖父(文帝)几辈子积蓄下来的财富都花光了。政府支出庞大,陷入窘地,这又怎样办呢?农民的田租,三十分之一的定额,制度定了,又不便轻易再变更,再增加。汉武帝就只有自己慷慨,把少府的金钱拿出来。这等于是把皇室私款来捐献给政府。所以武帝同时也命令地方上有钱的人,最主要的如盐铁商人等,也能如他般大家自由乐捐。结果社会响应不佳,拥有大资产的,不理会政府之号召。汉武帝不禁要想:你们的钱究竟由那里来的呢?岂不是都由我把山海池泽让给你们经营,你们才能煮盐冶铁,发财赚钱。现在我把少府收入都捐献给国家,而你们不响应;那么我只有把全国的山海池泽一切非耕地收还,由我让给政府来经营吧!这便是汉武帝时代有名的所谓“盐铁政策”。

四汉代兵役制度

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的。

一个壮丁,到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这一规定也有其内在的意义。因为二十才始成丁,照理可以独立耕种。就农业经济言,无法多产,只有节用。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蓄”。照一般情形论,年年丰收,是绝对不会的。平均三年中,总会有一个荒年。来一个荒年,储蓄就完了。倘使三年不荒的话,六年就该有二年之蓄,九年就该有三年之蓄。而农业社会,也绝对不会连熟到九年以上,也不会连荒到三年以上。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及他的家庭负担。所以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照理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这一制度,不仅是一种经济的考虑,实在是一种道德的决定。

在汉初,政府中人,本来大部由农村出身;他们知道民间疾苦,所以能订出这一法规。近代的中国人,往往蔑视自己已往的政治传统,又说中国没有成套的政治理论,没有大的政治思想家。当然在中国已往著作里,很少有专讲政治理论的书,也很少专以政治思想而成名的人物。这并不是中国人对政治无理论,无思想。只因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于是中国人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

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已往的政治思想,便该注意已往的政治制度。中国决不是一个无制度的国家,而每一制度之后面,也必有其所以然的理论和思想,那可轻轻用“专制黑暗”等字面把来一笔抹杀呢?

汉代的国民兵役,又分几种:一种是到中央作卫兵,一种是到边郡作戍卒,一种是在原地方服兵役。每一国民都该轮到这三种。

当卫兵是极优待的,来回旅费由中央供给。初到和期满退役,皇帝备酒席款宴。平时穿的吃的,也不要卫兵们自己花钱。

当戍兵就不同了。一切费用,都要自己担负。论到戍兵的期限,却只有三天。

封建时代国家规模小,方百里便算大国了。如是则由中央到边疆,最远也不过五十里。要到边疆戍守,只要半天路程。若在边三天,前后共不过五天就回来了。这在封建时代,戍边不是件苦事,随身带着五天干粮便够。秦始皇帝统一天下以后,似乎没注意到这问题,还叫老百姓戍边三天。由会稽(江苏)到渔阳(热河),在政府说来,还只要你服役三天,这是从来的旧传统。可是路途往返,就得半年以上,衣装粮草要自己带,多麻烦呢!天下一统了,国家体制变了,而秦始皇帝的戍边制度却没有改。或许政府事情忙,而且兵力混一了六国,得意忘形,没有注意到这些小节上。然而因此就引起社会大骚动。陈胜、吴广的革命,便由此而起。

汉代戍边还只是三天,可是你可以不去;只要一天出一百个钱,三天三百钱,交给政府,便可免戍。有一百个人不去,应该是三百天的免戍费,由政府把来另雇一人肯去的,一去便要他服三百天的戍役。他也得了这一笔钱。不仅足够在边用度,并且还可留一点安家。这是一种变通办法。

凡属壮丁,每年秋天都要集合操演一次。这是一个大检阅,名为“都试”,为期一月,期满回乡。

国民除了服兵役之外,还要服力役。

这在汉代唤做“更卒”,“更”是更替轮番的意思。如是则一个农民,既要到中央当卫兵,又要到边疆当戍卒,还要在地方上服国民兵役,“都试”譬如我们开一个秋季运动大会,这还比较轻松;而每年一月的更役,却比较国民兵役吃力些。但若不去践更(上番),按当时规定,出两百个钱给政府,也可以代替。

每个国民还须纳人口税,连小孩子都有。

当时政府并没有为民众安排一个生活的基础,全国土地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也没有设法使国民人人就业,而却要国民人人向国家尽职责。

于是有的人便宁愿出卖自己,做私人家的奴隶。当时规定,奴隶也须缴人口税,而且须加倍缴。但这是由养奴隶的主人家负担的,不干奴隶自身事。因此汉代的奴隶特别多。

但有钱的养着大批奴隶,反可发大财。譬如人山烧炭、开矿之类,全需大批人工。出卖为奴,便如参加此发财集团。因此奴隶生活,反而胜过普通民户。

汉代除却规定的义务兵役外,民间还有义勇队,志愿从军的。国家有事,可以自由报名。这叫做“良家子从军”。那些都是比较富有的家庭,尤其是居家近边境的,平常在家练习骑马射箭,盼望国家有事,报名从军,打仗立功,可以做官封侯。这风气在边郡特别盛。像陇西李广一家便是一著例。

五汉制得失检讨

首先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使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失功效。

所以全国皆兵制,在中国论,一则军队数量太多,二则训练太简略,调动不方便;结果全国皆兵,弄得有名无实。

他不知道皇室之存在,由于有皇帝;而皇帝之存在,由于有政府。所以皇位继承是政府事,并非皇室事。

汉武帝自己是雄才大略,他自己揽权,尚不甚要紧;他死了,他须替他后代小皇帝着想,于是来一位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便出了问题了。汉宣帝以下,霍氏虽败,结果还是大司马大将军外戚辅政,还是内廷权重,外朝权轻,于是有王莽代汉而兴。王莽便是由大司马大将军而掌握大权的。

后来因有大司马大将军横插进来,所以又把此三公变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职分别,一个公管领三个卿。

汉光武自身是一好皇帝,明帝、章帝都好;然而只是人事好,没有立下好制度。因此皇帝好,事情也做得好。皇帝坏了,而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这是东汉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将来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大问题。

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而且实际上,也是全国各地永远都有人跑进中央政府的。又汉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如是则中央政府既是绝对的代表全国性的,而地方政府却又竭力避免其陷于地方性。这样才可使大一统的局面,永远维持。而全国各地方声教相通,风气相移,却可使各地文化经济水平,永远走向融和,走向平均,不致隔绝,不致分离。

因此读书求学,便有着绝大限制。但若你生来便在一个读书家庭中,那一切困难,便都易解决了。因此当时虽非封建社会,爵位不世袭,而书本却可世袭。虽不是世代簪缨,却是世代经学。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跑进政治圈子,使无异一封建传袭的贵族了。

只要家庭里有一人做到二千石的官,他当一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他若连做了几郡的太守,他便是足迹遍天下,各地方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至少对他原来的举主,要报些私恩。若有人来到他的郡里做太守,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因此察举过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了。

当时的大门第,依然平均分配在全国各地,大概是每郡都有几家有声望的。我无以名之,名之曰“门第的社会”。这并非封建社会,也并非资本主义的社会,但一样有不平等。虽非封建贵族,而有书生贵族。虽非工商业资本,而有书籍资本。国家的政治制度,虽并没有对那些家庭许下世袭特权;但他们因有家庭凭借,无异于有世袭的特权了。

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日子久了,那制度就变坏了。这不止是汉代选举制度如是;我们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否则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

只因我们此刻不看重历史,不研究历史,所以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政治都是一样,都只是“专制”两字已可包括尽了。其实是不然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