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村父母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这话在我的父母大人身上可以完美的体现。不过,这句话之间还有许多许多,两人日夜煎熬的痛苦没有说出来;蓦然回首,已到“古稀之年”,“老来伴”的字义才能彻底的展现出来。

        我的母亲大人出生于1950年3月21日,姥爷家是十里八乡的“富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母亲大人的童年,算是经历了一个将要落幕的繁荣家族能拿到“贫农”户并“引以为傲”的全部经历。母亲大人从来都没有进过一天的教室,从小就身处在“动荡”的社会(右派资本家时期,三个舅舅逃跑外地两个),加上从小受尽外界“不善”的眼光和“流言蜚语”的因素,所以母亲大人长的身材比较矮小、性格比较内敛。

        父亲大人出生于1951年4月22日,家里上三辈都是“远近驰名”的“贫农”,在那时也就是所谓“身份明正”,不然母亲大人也不可能在19岁就下嫁给父亲大人。父亲大人的脾气不太好,可能因为儿时“孤僻”的缘故。原因1可能是因为“孤儿成分”。我祖上爷爷辈的有三人,大爷爷家有个女孩,也就是我现在唯一的姑姑。三爷爷是我爷爷,据说我父亲大人几个月的时候,一场大火把家里烧的什么都没有了,姑姑也是因为这个把眼睛差不多哭瞎了,反正就是模糊看不清了,二爷爷没有后人。父亲大人是大爷爷家的(女儿)姑姑带大的。也可能有这个原因。原因2是因为那个时代的错误思想。父亲从小没有上过学,再加上新中国贫农遗留有儿有后的思想(老大是姐姐)。

        父亲大人和母亲大人在1969年结的婚,婚后两人也是相当能干的,在那个时代个体户市场开放后,父亲大人就做起了小买卖。从拉个木架车子到别村子里收破烂、纽扣置换、贩卖苹果、贩卖西瓜、自己动手制砖、烧砖、摆摊卖生活衣物用品等等,做了不少事,才拉扯成人我们姐弟四人。

        我刚记事的时候记得,父亲大人经常对母亲大人打骂。饭稍微做的有点咸了,就能听到父亲大人的骂言。隐隐记得我有多次去舅舅家里去找舅舅过来帮忙,在哪个不兴离婚的年代,想必母亲大人忍耐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兄弟几个吧!

      时光如梭,是考验人性镜子。

        在大哥结婚后几年后,父亲大人住了一年多的医院,差点就没有醒过来。是母亲大人一直陪着父亲大人熬过难关的,可是父亲大人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性格。在父亲大人病好的几年后,又一次打骂母亲大人,可能母亲大人感觉我们兄弟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吧,那次她坚决的离家出走了。那时大姐早已出嫁,大哥全家一直在外地,二哥也一直在外地,通信还得靠写信的技术,我也刚上小学五年级,一切只能如此下去。离家大约8/9个多月后,母亲大人才回来,告知去了省内发达的城市去捡破烂,并带回来2000多块钱。似乎从哪以后,父亲大人就很少再对母亲大人恶言相加。

        我是初二第一学期自己主动辍学的,理由很简单,我似乎感觉到学校给我的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现状。当时父亲大人还百般以为是学校把我给开除了,不让我去上学了。在反复问清我原因后还强调,只要我愿意继续上学,无论成绩好坏,会一直供应我继续上学的,母亲大人也是这样说到。我深深地知道,这也是他们对待这个家庭,最小的孩子身上最大的深度了。

        辍学后的半年,我就和二哥出去打工了,久久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大人的消息。深知父母大人的孩子们“翅膀”硬了,去寻找自己的路,父亲大人再争吵下去,对生活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她们的孩子都离开他们身边,再要一如既往的打骂母亲大人,他们很可能是不会回来了。当然,父亲大人自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准并没有下降,生活继续骂骂咧咧的过着。

        我于辍学后的13年结的婚,也是考虑父母大人年龄大了,自己也不小了,该把父母大人心里最后一宗大事给办了。当时母亲大人连年身体不太好,老家话大喜也能给母亲大人冲冲喜。

        如今,我的女儿也有两个了。父亲大人的脾气也下降了好多好多,不在和母亲大人争吵了,连脏话也都不在说了。偶尔在母亲大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会问问母亲大人想吃什么,自己给她做饭吃。闲暇之余,除了打理打理耕田的两亩地,就是打打麻将,在家干一些家里母亲大人干不了的劳力活,并且村子里缺人干活的时候,有人会喊父亲大人去给人家干干活,生活上零花钱还是能自给自足的。母亲大人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家的时候闲余的时候,会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会在院子里种一些蔬菜、瓜果,养一些鸡、鸭、鹅之类的。一是因为他们嫌外边东西卖的太贵,二是为了众多儿孙回来家里有好吃好玩的。如今,父母大人算得上农村的留守老人,彼此相互照顾着自己,照顾着家里。

      曾经,我单独问过父亲大人和母亲大人:“爹/娘,您感觉您这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是啥?或者说这辈子有啥最引以为傲的?”“人活着不都这样嘛!种种地,养养家,把小孩拉扯大,你们成家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有啥引以为傲的。”父母大人憨厚的这样说道。

      有人说:“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会更加理解父母。”如实我深有体会;年轻时,为了孩子,为了自我克制,也为了和爱人之间相互磨合;凡事尽量忍,为了一个家不分散,也必须忍,才能慢慢双方一起走到最后,才能让生活变成一种习惯。

      反过来说:“你不忍,他/她不让,就算离婚,之后你再娶/再嫁一个就没有争执、就和谐了吗?”不一定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柯磨 作为一个出身普通农村的家庭的独生女,能衣遮体,饭吃饱,没有受到虐待已,已经是很大的幸运了。 为了我能多...
    柯畅心理志阅读 452评论 1 2
  • 距离母亲节过去已经一周了,看看日历距离上次回家已经月余。母亲节没能回家怎么都有一丝遗憾,索性趁着周末大休准备回家一...
    邋遢老师阅读 557评论 0 1
  • 5月以来,哪怕对市场风向再不敏感的人,也感觉到阵阵凉意。二级市场连续下挫,一级市场融资环境恶化,不论企业融资数量还...
    钱皓频道阅读 6,161评论 1 6
  • 推荐指数: 6.0 书籍主旨关键词:特权、焦点、注意力、语言联想、情景联想 观点: 1.统计学现在叫数据分析,社会...
    Jenaral阅读 5,770评论 0 5
  • 昨天,在回家的路上,坐在车里悠哉悠哉地看着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我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尽管上学时...
    夜阑晓语阅读 3,845评论 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