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 先秦 卷五从春秋到战国:霸者的舞台

卷五:从春秋到战国,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叱咤风云的霸主的故事。


姑息养奸郑庄公

郑庄公是春秋初期的雄主,他即位时郑国立国不到半个世纪,在他掌权的四十三年中,郑崛起成中原第一大国。

郑庄公的掌权之路并不顺利,虽然他是郑武公的嫡长子,但是却不受他亲妈的待见。他妈妈武姜有两个儿子,郑庄公是老大,由于出生的时候两腿先出来吓到了武姜,所以给他起名叫寤生也就是倒着生。

虽然贵为太子,但寤生的地位并不稳固,武姜动不动就在他老公床边吹枕边风想改立二儿子段为太子。当寤生顺利即位成为郑王时,武姜又为段要封地。寤生出了奇的配合,还真的给了段一大块封地并任其在封地中折腾(《左传》称: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寤生的配合反而给了段和武姜更大的勇气,准备里应外合取代寤生成为郑王。

段和武姜的行为使得郑国的大臣嗅到了危险的气味。大臣子封就直接问寤生,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君,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打算让位给你弟弟,那我现在就去效忠。如果不打算让位,那么就赶紧干掉他!你现在不管不顾的做法让我们这些臣民无所适从啊。

寤生对此却依旧不以为意,认为多行不义必自毙。难道寤生是傻子吗?当然不是,他是在等一个机会,既能保住自己的名誉又能直接灭了段。果然段和武姜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和寤生叫板,所以计划偷袭郑都,寤生得到消息派大夫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征伐段的封地京。令段意想不到的是京人得到消息后立刻宣布与段划清界限,段兵败逃亡。

原来一切都是寤生的“阴谋”,当武姜向他讨要鄢给段作为封地时被他拒绝了,而改封了京。这样从地理位置上寤生就把段控制在自己身边,方便“监视”和打击。寤生认准了段和武姜的野心,所以给了他们二十二年的时间发展,最终得以以谋反之罪给段和武姜致命一击。

可是寤生的做法却让史家很为难,因为周人是“以礼治国”的。依礼,寤生一点儿错误都没有,他是嫡长子可武姜却反对他继位;他是国君是兄长,可段却跟他叫板。可是段之所以敢这么做又是寤生故意引导的,可以说是他给段和武姜挖的坑。


春秋弑君第一案

寤生洞察了段的阴谋,保住了自己的王位,但卫桓公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他死于自己的弟弟州吁之手。

卫桓公名完,是庄公正妻庄姜的养子(庄姜由于没有生育能因此领养了庄公一个侧妃的儿子)。庄姜虽然对他视为己出,但是卫庄公却更喜欢小儿子州吁。有老爹做后台,州吁骄横跋扈全然不把卫桓公当回事儿。

卫桓公一看这哪儿行啊,你这是明显分不清大小王啊。既然你不鸟我,那你这官也别做了,于是罢了州吁的官。州吁只好逃出国都在外面拉帮结派,十四年后卷土重来干掉了卫桓公成了卫国的带头大哥。

州吁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是去打郑国,明面上不仅是因为卫和郑是世仇,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好哥们段出口气。实际上州吁的真实目的是想通过伐郑来转移视线罢了。但是州吁的真实目的却并没有达到,卫国依然人心浮动。这样一来不仅州吁不安,他的死党石厚也跟着着急。

石厚想不出主意就去找自己的老爹石碏想办法,他老爸给出的办法是:朝见天子即可。州吁和石厚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按石碏指出的道儿兴冲冲地奔陈国而去。令州吁和石厚想不到的是石厚大义灭亲地早已派了秘使去陈国要求陈国匡扶正义,将州吁和石厚拿下。

结果州吁和石厚在陈国境内被正法,为人另立公子晋为君,是为卫宣公,卫国持续半年的内乱就此结束。可至此之后又有两位国君死于非命,州吁完成了春秋弑君第一案,也掀开了弑君的序幕。


天子挨打

郑庄公春秋初期雄主的名号自然不会是靠姑息养奸的“阴谋”得到的,他还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打了周天子,而且周天子周桓王还是自己送上门去挨打的。

郑是西周最后的一个封国,可见它跟周的关系非同一般。郑的首任国君是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他在周幽王时期担任周的司徒,彼时西周王室已经衰落迁都洛阳成了东周。而东周王室的依仗主要是两个姬姓大国:晋和郑。后来晋国分裂自顾不暇,护卫东周王室的重任便交到了郑国和虢国肩上。

虢是周文王弟弟虢仲的封国,也叫西虢。原本还有一个东虢,是周文王弟弟虢叔的封国,后来被郑灭了,所以西虢就成了虢国。郑的国力明显高于虢,可虢君当时已经是公爵而郑君却伯爵,这就有些实力与爵位不匹配了。郑桓公在西周灭亡时殉难,之后郑国的第二任和第三任国君一直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大权在握。

可郑庄公发现周平王对自己的信任和恩宠似乎不似从前那么深了,周平王正在把权力分给虢公。周平王得知后信誓旦旦的说绝无此事,并跟郑交换了质子。这真是一个昏招啊,交换质子从来都只是在诸侯间进行的,周平王的做法相当于是自降身价。但这一举措也算是安抚住了郑庄公的心。

周平王驾崩后,周桓王继位。年轻气盛的周桓王没有惯郑庄公的病,直接把一半的权利交给了虢公。作为周桓王爷爷辈的郑庄公哪能咽下这口气,命人先后两次割了周地的谷子。还好双方都保持了冷静,局势没有进一步的恶化。三年后郑庄公还是去朝见了周桓王,而周桓王也保留了郑庄公的职位,又过了两年才任命虢公为卿士。

周桓王觉得自己在与郑庄公的较力中占了上风,有些飘飘然了。在郑庄公朝见时显得很不讲礼貌,随后又侵犯了郑国的实际利益还彻底剥夺了郑庄公的权利,任命周公黑肩接替了郑庄公左卿士的官职。周桓王的做法激怒了郑庄公,于是郑庄公决绝再见周桓王。

周桓王一看,你还长能耐了啊,敢不来朝见我?!那我就打服你!意气风发的周桓王率领周、蔡、卫和陈的联军开赴战场-----这也是整个春秋时期周天子唯一的一次御驾亲征,这就是著名的长葛之战。但大出周桓王意料的是联军竟然溃不成军,一触即溃,周桓王自己也中了一箭,要不是郑庄公表现出君子风度拒绝了属下乘胜追击的建议,周桓王就成了阶下囚。

这一战虽然周桓王保住了命,但却让周王室微分扫地。曾经的“共主”如今成了战败国,那周还有什么资格来号令天下?长葛之战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由此天下不再是至尊说得算,而是至强说得算了。


不争之霸齐桓公

何为至尊?周天子贵为天子自然是至尊。但这个至尊的身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因为周同时也是那个时期的至强,因为至强所以才是至尊。可长葛之战后,众诸侯都晓得周现在只是只纸老虎罢了,于是各路霸主粉墨登场了。

第一位登场的霸主是齐桓公,他有个很亲民的名字:小白。不过当时齐国的国君并不是小白而是他的弟弟齐襄公。齐襄公是个很不靠谱的家伙,跟他妹妹有一腿。他的妹妹就是后来嫁给鲁桓公的文姜。婚后十五年,鲁桓公协文姜访齐,齐襄公借机又给他戴了一次绿帽子,鲁桓公是个窝里横没敢对齐襄公怎么样只是痛骂了文姜。

文姜不干了,找齐襄公告了状,结果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谋杀鲁桓公。鲁国由于国力远远落后于齐国,得知此事后只是要求齐国严惩动手杀害鲁桓公的人,根本就没敢提惩戒齐襄公的茬儿。没有鲁桓公这个绊脚石,齐襄公和文姜越发肆无忌惮了,他们的幽会载入史册的就有六次之多。

多行不义必自毙,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杀害了,而公孙无知不久后也被人杀害,这导致齐国出现了真空,于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齐王的王位。公子小白最终胜出,公子纠被杀,小白顺利继位成为后来的齐桓公。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的齐国国力空前的强大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虽然春秋五霸有不同的版本但齐桓公和晋文公却始终榜上有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攘夷。齐桓公攘的夷是刚刚崛起的楚,这是个让郑庄公都恐惧的国。此时的楚先后灭掉了申国、邓国、息国并征服了蔡国,而且也没有放过郑国的意思。

楚先后五次伐郑,搞得郑当时的国君郑文公差点向楚国投降。危难之时,齐桓公出手了。

楚成王伐郑的第二年,齐桓公便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组成联军开赴战场。联军首战选择的并不是楚而是楚的小弟蔡,而蔡不负众望一击即溃。

此时的楚成王有些沉不住气了派使者觐见齐桓公: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

这就是著名的风马牛不相及,所谓“风”,就是雌雄相诱。动物发情时,雌性会散发特殊的气味,像风一样,雄性闻到就跑过去了。所以楚国的照会,翻译过来就是:君上您住在老北边,寡人我住在老南边。贵我两国相距千里,哪怕是牛和马谈恋爱,也跑不了那么远啊!没有想到君上您却大驾光临,来到敝国,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显然,这是在谴责齐国师出无名。齐国这边,管仲脸不红心不跳的扯出了两个经不起推敲的理由搪塞楚使。结果就是会谈没有谈拢,两国准备阵前见分晓。

战前楚军的统帅前来拜见齐桓公,齐桓公为了表示礼让,下令联军从楚国的北塞陉,后退到召陵并建议先搞一次阅兵式。在阅兵式上齐桓公与楚君统帅共乘一乘,齐桓公称起兵是为了两国永结友好,楚帅则降低身段称楚君也有此意。但当齐桓公称齐军战无不胜时,楚帅则不卑不亢地回答你要是以德服人,我们楚人可以信服,如果想以武力服人,那么咱们就比划比划。

齐桓公当然心里明镜儿一样知道楚国不好惹。硬要开战,至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说不定还两败俱伤。楚成王也不是白痴,齐国的称霸是挡不住的,自己硬当出头鸟也未必有好果子吃,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最后,两国签订盟约,各自收兵史称召陵之盟。

盟约的内容并未载入史册,已不可考。但楚人承认对周天子负有义务,承认“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供)给”,尊王的目的就达到了。楚人同意暂时不再对郑国死缠烂打,放慢进犯中原的步伐,攘夷的目的也算达到。方方面面都交代得过去,齐桓公当然见好就收。

齐桓公的霸业由此奠定。五年后,齐桓公在葵丘(其地当在今河南兰考县)与宋、鲁、卫、郑、许、曹六国结盟,周襄王派人祝贺,史称“葵丘之会”,是齐国称霸的标志。不过此次会盟晋和秦两个大国都没有参加,这使得齐桓公这个盟主的含金量略显不足,但齐桓公的称霸又免去了刀兵之灾对百姓也算是一件好事,因此齐桓公的争霸,其实是“不争之霸”。真正的争霸,是后来的晋楚两国。那才是一部春秋史的主旋律。

那么晋和楚的争霸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先看看晋文公是如何称霸的。


一战而霸晋文公

开创晋国霸业的,是文公。晋文公重耳是在齐桓公之后称霸的。如果说齐桓是“不战而霸”,那么,晋文便是“一战而霸”。这场战争,就是城濮之战。

战争的起因在宋国。宋襄公一度也是想称霸的(某些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宋襄公如愿以偿的榜上有名)。在城濮之战发生的十一年前,齐桓公去世(一代霸主最后竟是饿死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打成一团,齐国内乱霸主地位不保。

宋襄公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自说自话地摆出霸主的谱来。结果却是在盟会中被楚军俘虏,后来又因泓之战受伤而死,图霸不成的宋,也只好归顺了楚国。

当宋成公到楚国朝见楚成王时,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叛乱,雇佣狄军伐周。避难到郑国的周襄王向秦晋两国求援。此时晋文公虽然才刚刚即位一年多,却立即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带兵顺流而下,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一举打败狄军,消灭叛军,把周襄王送回了王城。

宋人一看,哎呦喂晋文公做这几件事儿:尊王、攘夷、平叛是只有霸主才能做到的啊,既然你有霸主的命那我们不如归顺了晋文公吧。于是宋国仅仅依附了楚王两三年,就变卦反水,成为晋国的同盟。可楚国也不是好惹的怎么可能容忍宋的背叛?楚成王立即命令他的令尹和司马出兵,并在第二年亲自出马,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军队围宋。

宋国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叛楚即晋”,晋文公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何况当年文公身为落难公子流亡国外,一路走来,卫文公无礼,曹共公无礼,郑文公也无礼,宋襄公却送给他车马二十乘。

晋文公采取的策略和当年的齐桓公很像,并没有直接跟楚国交兵而是先拿楚的小弟开刀,于是晋军侵曹伐卫。虽然小弟被暴打,但是楚军却并没有从宋国撤离。

晋文公凭借自己似乎吓不到楚成王,就设法让齐国和秦国也加入了战争。楚成王一看自己好虎架不住群狼便决定撤军离开宋国。

但是子玉却不赞同楚成王的命令,他一再请战要与晋人决一雌雄,扬言以此堵住小人的嘴巴。愤怒的成王给了他少量军队,子玉便带着一百八十辆战车发动挑战。

面对子玉的楚军晋军却撤退了。难道是晋文公怕了吗?当然不是,要知道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不但受过宋襄公的恩典,也受过楚成王的款待。

当时成王曾问:公子如果回国为君,准备拿什么来报答寡人?

重耳说,奴仆、姬妾、牺牲、玉帛,君上有的是;翡翠、牦牛、象牙、犀皮,贵国之所产。重耳能够报答的,大约也就是将来两军相遇时,退避三舍,以示礼让。如果退兵九十里后,君上仍然不肯宽恕重耳,也只好左手提着马鞭弯弓,右边挎着弓袋箭袋,与君上周旋。

此刻,晋文公就是在履行诺言。言而有信,就理直气壮,后退一步,则海阔天空。两军还没开战,晋人就已经占了上风。可子玉却以为自己占得了先机,他不顾众人反对,一路追到了城濮 (卫地,在今河南范县),与晋、齐、秦、宋联军对阵。四月二日,城濮之战爆发。时间是一天,结果是楚军一败涂地。

大获全胜的晋文公来到郑地践土(今河南原阳县与武涉县之间),与齐、宋、鲁、蔡、郑、卫、陈七国之君举行盟会,史称“践土之盟”。想当年,齐桓称霸的葵丘之会,周襄王只是派人赐以胙肉 (胙读如做,祭祀祖宗的肉) 。践土之盟,则不但襄王亲自到场,还册封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之长。这可是既有文献记载,又有文物为证的。

众星拱月,有证上岗,晋文堪称“真霸主”。然而历史却仍在这里留下了伏笔,这次会盟秦国依旧没有出席。这就有些不合常理,城濮之战中秦国和晋国可是同盟。为什么一个半月后的践土之盟,同为战胜国的秦却不参加呢?

因为此时的秦王是秦穆公,他也是要争霸的!


准霸主秦穆公

秦穆公之前已经出场过好多次,和齐桓公一起送公子夷吾回晋国为君是他;晋惠公驾崩,立公子重耳为晋君的也是他。秦穆公不仅与晋国很有渊源更是被晋文公视为恩人。终晋文公一生都不曾与秦穆公发生冲突,即便鲁僖公二十九年秦晋联手伐郑时,秦穆公曾单方面撕毁协议,由助晋而改为助郑,晋文公也并没有与秦穆公为敌。

但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趁着晋人国内有丧无暇旁顾,派出百里孟明视(百里是氏,孟明是字,视是名)、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东征,准备偷袭郑国,以便开始建立秦国的霸权。

可郑国商人弦高却出来搅了局。弦高贩货到周,路遇秦军,得知他们的企图便冒充郑国使节到秦营劳师,并派人回国报信。孟明视见郑国已有防备,只好改变计划,灭了滑国(姬姓,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班师回朝。

这件事惹恼了晋人,他们痛恨秦国“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晋和郑、滑都是姬姓),决定在秦军的归途进行伏击。继位的晋襄公披麻戴孝,把白色的丧服染成戎服的黑色,亲自率部痛击来犯之敌,直到全歼秦军,俘获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这才回国安葬文公。

原本晋襄公是打算杀了三员秦将的,可文公的夫人也就是襄公的嫡母文嬴提出了反对意见,说服了晋襄公把三人放回秦国,交给秦穆公收拾。虽然后来晋襄公反悔了,派兵去追,可惜三人已经登船渡河了。在船上孟明视还留下豪言如果此次回国不死,三年后定要卷土重来。三人回到秦国并没有受到处罚。相反的秦穆公身穿表示军败国辱的凶服来到国都之外,郊迎孟明视等人。

可惜两年后的秦晋彭衙之战,孟明视再次一败涂地。晋军甚至还讽刺秦军是“拜赐之师”。但秦穆公并没有气馁,孟明视也仍被重用。秦国君臣同心同德奋发图强,扩军备战厉兵秣马,终于在一年后就报仇雪恨。

鲁文公三年 (前624),秦师伐晋,穆公亲征。渡过黄河时,他下令烧毁所有的船只,以示必死的决心。晋国君臣也知道秦师哀兵必胜,便采取“不抵抗政策”,皆守城不出。于是秦军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他们扫荡晋土,夺取晋地,祭奠了阵亡将士,这才回国。一年后,秦穆公再接再厉,征服西戎。司马迁说,这时的秦“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看了秦穆公的生平,他是否有资格成为五霸之一呢?对此易老师的观点是:论能力和水平,秦穆公不在宋襄之下;论功德和影响,则应在阖闾和勾践之上。但他和宋襄公一样,都犯了严重错误。宋襄的错误,是杀活人做牺牲品(作为商人后代的宋襄公是传承了商的传统);秦穆的错误,则是杀活人做殉葬品。鲁文公六年(前621) ,秦穆公驾崩,殉葬者竟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还包括三位秦国最优秀的人才(让我想起《鬼谷子的局》中的三只黄鸟的故事)。对此,当时的时事评论员甚至发表了长篇大论,认为秦穆公没能成为霸主是理所当然的。

以人为本,毕竟是周文明的精髓。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的秦穆公只能与霸主无缘。不过平心而论,却不妨这样为他盖棺定论:比“真霸主”差,比“非霸主”强,介乎二者之间,接近于霸主。那就算他“准霸主”好了。穆公,是孝公之前秦国最重要的君主。穆公之后,终春秋一世,秦在国际舞台上都没有太精彩的表演。这跟桓公之后的齐差不太多,谁能想到秦后来能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屡战而霸楚庄王

在前面的争霸故事中,一直有楚的影子,作为南部崛起的蛮夷之国他的王在春秋五霸中也有一席之地。原本楚成王以为这个位置会是自己的,作为楚国的第三个王在位四十六年,亲眼看着齐桓和晋文相继称霸,宋襄和秦穆跃跃欲试,感觉自己不比他们差啊于是积极的参加的争霸活动中。

召陵之盟,与齐桓公分庭抗礼的是他;城濮之战,与晋文公一决雌雄的也是他;绑架宋襄公,又在第二年把宋军打得满地找牙的,还是他。春秋前期的争霸,处处都有他的痕迹和影子。满怀雄心壮志的楚成王没想到自己会死在亲儿子手里,或者说是死在了自己的好色之心上。

楚成王妻妾成群,出于对其中一位姬妾的宠爱动了废嫡立庶的念头,结果这个消息却被太子商臣知道了。商臣带兵包围了王宫,逼楚成王自杀。不知道是出于拖延时间还是真的嘴馋,楚成王提出吃了熊掌再死的要求,但这个要求没有被批准,无奈之下的楚成王只好自缢身亡。

成王提出吃了熊掌再死,也不被批准。成王无奈,只好自缢。但他吊死以后却不肯闭眼睛,因为拿不准这些不肖子孙会给自己上一个什么样的谥号。谥号是最后的面子,死了也得要。

随后商臣即位,是为穆王。穆王虽然弑君弑父,要算乱臣贼子,但列祖列宗的基业却在他手上得以拓展。穆王在位十二年间,灭江(在今河南息县) ,灭六(读如陆,在今安徽六安县),灭蓼(在今河南固始县),伐郑,侵陈,伐麇(读如君,在今湖北郧县),围巢(在今安徽巢县),干得有声有色。可以说,穆王去世时,是把一个即将成功的霸业,交到了儿子手上。

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楚庄王。手里一手好牌的楚庄王即位之初却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史书上似乎也没有记录原因。我们只知道,三年之间,这位仁兄不理朝政,不出军令,一味地骄奢淫逸。

就这样玩了三年后,楚庄王突然收心了。头一年,他就联合秦国和巴国灭了庸。三年后,又联合郑国侵陈侵宋,后来更命令郑国痛打背楚降晋的宋国。这时郑国已经变成楚的小弟,晋国则由于灵公被杀国内动乱,几乎无暇多顾。于是庄王一路凯歌,把队伍开到了周王室的眼皮底下,声称要在王畿之内搞军事演习。

楚庄王耀武扬威。此时的天子已不是襄王,也没有齐桓和晋文这样的华夏霸主来护驾。外强中干的周定王摆不起架子,只好放下身段派王孙满去劳军。楚庄王则志得意满,竟向天子的代表王孙满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来。

这实在是一件严重的事情。九鼎传为夏禹所铸,使用的青铜则来自天下九州,象征着夏对各部落国家和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后来夏桀失德,九鼎迁商;殷纣失德,九鼎迁周。鼎之所在,即权力中心所在。楚庄问鼎属于大不敬,决心捍卫王室尊严的王孙满告诉楚庄王:政权的合法性在德不在鼎,上天是视德授权的。现在周德虽衰,却天命未改。鼎的大小轻重,还是不问为好。

楚庄王听了,一言不发,收兵回国。楚退兵并不是因为他感到羞愧,而是楚庄王知道楚国当时的实力很强,但却还没强到称霸天下的程度。

的确如此,楚庄王的称霸,很艰难。如果说齐桓公是“不战而霸”,晋文公是“一战而霸”,宋襄公是“战而未霸”,秦穆公是“战而半霸”,那么楚庄王则是屡战而霸,血战而霸,苦战而霸。

其中最惨烈也最悲壮的,是成就了庄王霸业的围宋之役。说起来这场战争的祸端,其实在楚庄王自己。起因是有一次楚庄王同时派出两个使节分别出使晋国和齐国。出使晋国的,要路过郑国;出使齐国的,要路过宋国。根据当时的国际惯例楚的使者应该向郑宋两国借道,可楚庄王却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还特别叮嘱使者直接过境就可以无需借道。

当时的郑国早已被打得服服帖帖,只好忍气吞声没敢发作。可宋国可没惯楚国的毛病,两年前宋跟晋、卫、曹三国建立了攻守同盟。盟约规定,如果有谁被人欺负,当共救之,叫“恤病”;如果有谁背叛同盟,则共讨之,叫“讨贰”。这个条约,宋国执行得很到位,可惜也只有宋国执行到位。

面对楚人的蛮横无理,宋国的执政华元说:途经我国而不借道,这是把我国看作他们的边陲小镇,等于是亡国。得罪楚人,引来兵祸,也要亡国。如果同样是亡国,那就宁肯死得体面而有尊严。结果楚使申舟被杀。

申舟在出使之前曾经进言楚成王:郑国聪明,宋国糊涂,路过郑国的肯定没事,路过宋国我死定了!

庄王却说:敢?他要杀了你,我就灭了他!

因此当得知申舟之死楚庄王觉得自己被宋国啪啪地打脸,立即下令发兵围宋。

楚庄王之怒宋人是抵挡不住的。宋依约向晋国求援,却被晋国拒绝了,此处又引出一个成语“鞭长莫及”。

晋景公原本是打算救宋,却被一位大夫拦住。这位大夫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这事我们管不了。上天正眷顾楚国,我们岂能争锋?是河流湖泊,就要容纳污泥浊水;是山林草野,就要藏匿毒蛇猛兽;是美玉,就一定隐含瑕疵;是国君,就必须忍受屈辱。这是天道,君上还是等等吧!

于是晋国按兵不动一箭不发,只派了一个名叫解扬的使节去安抚忽悠宋国。可惜解扬路过郑国时,却被郑人抓获送进楚营。楚人用重金贿赂解扬,要他去送假情报。解扬三拒不成,只好答应。可当解扬登上楼车向宋城喊话时,喊出的却是:宋国弟兄们顶住!我军全部集结完毕,马上就到!

上当受骗的楚庄王勃然大怒,下令要杀解扬。

庄王对解扬说,出尔反尔,什么意思?非我无情,是你无信。上刑场吧!

面不改色的解扬说,君能发布命令,叫义;臣能完成使命,叫信,以诚信实现道义,叫利。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哪有同时完成两种不同使命的?一个使臣受命而出,使命就是生命,又岂能被人收买?先前应付君上,只不过为了把寡君的话带到宋国。那才叫作守信!

于是楚庄王放解扬回国。其实解扬喊不喊话都无所谓。事实上,到鲁宣公十五年(前594)的五月,楚人军粮已尽,也熬不住了,庄王只好下令收兵。

这时随军出征的申舟的儿子却跪在了庄王的马前。前面说过,申舟是明知必死无疑,也硬着头皮前往宋国的。他这样做,一方面固然因为王命难违臣道有责,另一方面也因为庄王夸下海口许下诺言。现在,申舟已慷慨赴死,庄王却言而无信,此话怎讲?

楚庄王无言以对,也无颜以对。这时,楚国的另一位大夫出了一个主意:在宋国的郊野盖房子,修水利,开荒种地,而且说干就干。传递给宋人的信息也很明确:申舟之仇,非报不可。你们一天不投降,我们一天不走,一年不投降,一年不走;一辈子不投降,一辈子不走。反正我就跟你们杠上了,看谁扛得过谁!

宋人闻讯,举国震惊,欲哭无泪。因为从去年九月至今,宋都被围已八九个月,城中早已粒米无存。国人只能交换孩子杀了吃掉,拆解尸骨作为燃料,哪里还能再坚守?

此时宋国执政华元挺身而出,半夜三更潜入楚营,把楚军统帅子反从床上叫起来。华元说,寡君派元来实言相告:敝国弹尽粮绝,只能易子而食,析骸以炊。但即便如此,要我们签订城下之盟,则无异于亡国,断然不能。如果贵军能够后退三十里,惟命是从。

现在轮到楚人震惊了。他们退军三十里,与宋国签订了条约,相约“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并以华元为人质。

至此,鲁、宋、郑、陈皆从楚,楚霸业成。


昙花一现吴王阖闾

阖闾称霸,是在楚庄之后八十八年。这当然是楚庄王想不到的。他想不到,他的儿子共王也想不到。否则,庄王没准就会成全了巫臣和夏姬,共王也不会听任子重和子反杀光巫臣的族人,瓜分巫臣的财产,逼得巫臣成为死对头 。

总之,叛逃到晋又家破人亡的楚国大夫巫臣为了报仇雪恨,不但鼓动晋国联吴,而且亲自带着兵车到吴国,担任吴军的教官,教他们车战,教他们布阵,教他们反楚。吴国勃然兴起。

吴国崛起的同时,楚国却开始内乱。楚之乱,是从公元前546年的弭兵大会之后开始的。这次大会,楚人虽然争得了歃血的优先权,却也由此盛极而衰。最早,是康王的弟弟王子围谋杀了当时的楚君郏敖,自立为君,这就是楚灵王。结果是,当灵王在州来阅兵围徐威胁吴国时,国内发生动乱。乱党杀死了灵王的太子,灵王的部队则在闻警回国的路上撇下君王一哄而散,逼得灵王只好孤零零地自己吊死。

灵王死了以后,楚国继续动乱,最后公子弃疾夺取了王位,改名熊居,这就是楚平王。正是这位平王,给吴国送去了一个强有力的帮手,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劲的敌人,最后弄得楚国一败涂地。

这个劲敌,就是伍子胥。伍子胥名员 (读如云),字子胥。他的祖父,就是辅佐楚庄王称霸、支持楚灵王上台的伍举。伍举的儿子是伍奢,伍奢的儿子是伍尚和伍员(子胥)。

伍举辅佐的楚君,庄王是霸主,灵王是枭雄。伍奢事奉的平王,却是混蛋。这个混蛋先是受人怂恿,霸占了原本为太子迎娶的女人,然后又听信这奸人的谗言,要杀太子,以及太子的师傅伍奢全家。为此,平王抓住伍奢做人质,声称只要伍尚和伍员回来,就免伍奢一死。

伍尚和伍员,回还是不回?很难抉择。不回,等于见死不救;回,则肯定同归于尽。这一点,就连傻子都看得明白。于是哥哥伍尚对弟弟伍员说:你快走,我去死。父亲危在旦夕,总要有人尽孝;我家惨遭不幸,总要有人报仇。依你我的能力,我能送死,你能复仇。兄弟你好自为之,你我各尽其责。

结果,伍尚和伍奢被杀,伍员则逃往吴国。

这时的吴王,是僚。但伍子胥很快就看出,王僚其实帮不了自己。反倒是蛰伏已久的公子光,必将取僚而代之。伍子胥策划了著名的专诸刺王僚。吴国的第七年,公子光趁吴国出兵伐楚,国内空虚,发动了宫廷政变。吴王僚在宴席上被专诸刺死,公子光自立为君,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决定与伍子胥联手倒楚。子胥为阖闾定下的战略,是先打运动战,再打歼灭战。伍子胥说,楚国的执政,人多嘴杂,离心离德,还都不负责任。请君上组建三支军队,分别在不同的时候从不同的地方进行突然袭击。第一支部队出击时,楚军必定倾巢而出。敌军一出动,我军就撤退。敌军撤退,我军第二支部队就从另一个地方出击。敌军又会倾巢而出,我军再撤退,然后在第三个地方出击。总之,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打疲劳战和消耗战,永远摸不清我军的意图和动向。这样用不了几年,楚军就会被我们拖垮。那时,吴国三军齐发,便可一举成功。

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楚军也果然疲于奔命。仅鲁昭公三十一年(前511) 一年间,他们就至少奔走于六、潜 、弦等地,伍子胥的策略成功了。与此同时,楚人也在自取灭亡。

阖闾即位时,楚平王已经去世。继位的昭王是个孩子,哪里会治国?也根本听不进良言。楚国的执政令尹子常,则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蔡昭侯朝楚,子常向他索要玉佩。蔡侯不给,子常就把他扣留软禁了三年。唐成公朝楚,子常向他索要好马。唐侯不给,子常也把他扣留软禁了三年。蔡人和唐人无奈,只好交出玉佩和好马。但虎口脱险后,蔡侯就一状告到了晋国那里。晋国不肯受理,便又求教于吴。原因很简单:“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

自作孽不可活,伐楚的时候到了。鲁定公四年(前506)冬,吴王阖闾联合蔡国和唐国大举进攻,步步为营深入楚境,从淮河打到汉水,从小别山打到大别山,再打到柏举 、清发、雍澨。

楚军节节败退,吴军则锐不可当,直逼郢都。子常一败再败逃往郑国。昭王闻风丧胆逃往云梦。吴军将领大模大样地住进了楚国王宫。如果不是后来秦国出兵,越人袭吴,吴国又发生了内乱,楚人差一点就会亡国。

由此阖闾也称了霸。可惜他这个霸主,堪称昙花一现。因为十年之后他就兵败身亡,吴国也很快被灭。从称霸到亡国,他们只风光了三十三年。


忘乎所以吴王夫差

吴亡,是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 。灭吴之人,是越王勾践。亡国之君,是吴王夫差 。从此,历史的舞台上再也不会出现吴的身影。吴国之亡,可谓时当末世之秋,乱世之始。

从鲁哀公二十年(前475)起,吴都就被越军团团围定。如果说当年楚庄王的围宋之役,还只是扬言要在宋都郊外盖房子,那么,越王勾践的伐吴,却是当真筑起了城墙。

夫差原本不会败,吴国也原本不会亡。在鲁定公十四年(前496)的槜李之战(槜读如醉,在今浙江嘉兴市)中,越王勾践不但大败吴军,还让阖闾受伤身亡,可谓第一次亮相就出手不凡。但是战败的吴人并没有气馁。接过阖闾战剑的夫差甚至命令部下站在院子里,只要自己进出,就大喝一声: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吗?夫差则一定肃然回答:不敢!

这时的夫差,是刚毅的,果敢的,奋发图强和天天向上的。鲁哀公元年(前494),吴王夫差大败越军于夫椒(当在今浙江绍兴市境内),兵临越国国都会稽城下,越王勾践带着甲士五千人退守会稽山,几乎连招架之功都没有。这个时候,只要夫差再接再厉,亡国的就是越,不会是吴。

然而夫差却选择了放手。他牛皮哄哄地对伍子胥说,如果灭了越国,将来寡人搞军事演习,谁当观众?这就是骄狂了。骄狂的结果必定是自我膨胀。在夫差看来,先王打败了楚国,自己打败了越国,吴国当然“老子天下第一”。要称霸,就得经营北方,让中原诸夏服服帖帖。蕞尔小邦越,不过大年三十的一盘凉菜,有没有它都过年。

于是,夫差不惜穷兵黩武大动干戈,北上伐陈,伐鲁,伐齐;又不惜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在邗江边筑城挖沟,连通了长江与淮河。伐齐之后两年,他甚至不肯等到庄稼成熟就迫不及待地带领三军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为此,他在宋鲁之间开通河道,连接起沂水和济水。

夫差踌躇满志,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的越国,早已完成了自己的复兴计划,单等夫差犯大错误。

这一点,其实早就有人看出。夫差与越媾和时,伍子胥就说越国一定会“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伐齐时,伍子胥又告诫夫差“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可惜夫差听不进去,还赐给伍子胥一柄宝剑让他去死。

如此忘乎所以一意孤行,当然只有死路一条。蓄谋已久的越王勾践,也当然不会放过乘虚而入的大好机会。事实上,当夫差趾高气扬前往黄池,与晋定公争当盟主时,吴国国内只留下了守国的太子和老弱病残。于是勾践便在他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当年六月十一日,越军兵分两路,大举伐吴。二十一日,越人大败吴军,俘虏了吴国太子。二十二日,越军攻入吴都。

这时的夫差,却仍在做他的霸主梦。他甚至一连亲手杀了七个国内前来报信的人,以防吴国兵败的信息泄露。然而在七月六日的盟会上,晋国大夫还是从他的脸色上看出了问题,坚持不肯让步。夫差的霸主梦,成了一枕黄粱。

称霸不成的夫差匆匆回国与越议和。

勾践放过了他。夫差也以为越人既已捞回面子,就应该心满意足。于是黄池之会以后,夫差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又做起和平梦来。这在夫差,也许是因为忏悔自己的好大喜功,要与民休息;或者是心灰意懒,要安享晚年。可惜越国君臣并不这么看。在他们看来,夫差的放弃战备,更是灭吴的大好机会。越国大夫文种甚至对勾践说,臣不用占卜,就知时机已到。

越王勾践笑了,他的心里当然也很清楚。而且这一回,他绝不会像夫差那样贪图虚名心慈手软,一定要置吴国于死地。因为勾践不是夫差。


心狠手辣越王勾践

勾践与夫差,有什么不同?夫差天真,勾践残忍。越王勾践的名字,在华人圈内可谓耳熟能详,尽人皆知。他那“卧薪尝胆”的故事,常常被当作励志的案例口口相传。然而这是可疑的。不但《左传》和《国语》均无记载,就连司马迁也只说了尝胆,没说卧薪。

关于勾践的可靠史料并不多。《左传》中只有寥寥几笔,《国语》的记载便已多疑团,《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书,《吴越春秋》更不靠谱。《左传》、《国语》之后坊间流传的种种故事,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女间谍西施,更是民间传说和文学想象,姑妄听之可也,信以为真不行。

但可以肯定,勾践非同凡响。勾践是第一位越王,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越王。因为勾践之前,越君并未称王;勾践之后,诸王毫无业绩。从这个意义上讲,越国的历史,就是勾践的历史;越国的故事,就是勾践的故事。

实际上勾践之前的越国,其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勾践之前的越军,在世人眼里也只算小股土匪。所谓“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不过相互摩擦。就连越军趁吴人伐楚之机袭吴,估计也就是骚扰了一把,所以《春秋》和《左传》都只一笔带过,没留下翔实的记载。

然而允常去世后,勾践的亮相就让天下刮目了。亮相是在槜李之战。这是勾践即位后的第一战,也是越国对吴的第一次胜仗。正是由于这一仗,越国君主的名字也才得以第一次出现在正史,开始引起中原诸夏的注意。其实这时的越国,根本就不是吴国的对手。刚刚战胜了霸权大国楚的吴王阖闾,也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他之所以趁越国新丧之机伐越,大约是想把这些捣乱分子一举剿灭,从此落个清静吧。

可惜阖闾看错了人。是的,勾践根本就不按牌理出牌。前面说过,春秋的战争,是两军对垒,列阵而战。像宋襄公那样的,还要遵守规则,讲究礼仪。这种打法,越军当然不行。

勾践的第一招,是先发制人,组织敢死队冲锋陷阵,一再挑战,结果训练有素的吴军阵营严整,纹丝不动。

勾践便使出第二招,让罪人们在阵前排成三行,每个人都把剑架在脖子上,一齐向吴军喊话说:两国君王交战,我等触犯军令,不敢逃避刑罚,谨此自裁谢罪!说完,齐刷刷地集体自杀于吴军阵前。

吴军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当时就看呆看傻了。越军趁着吴军发愣,呼呼啦啦冲了过去。吴军猝不及防,当场溃败,稀里糊涂就输了战争。如此狠招,也就勾践使得出吧?也许,作为弱国和小国,勾践只能打“超限战”。但作为礼仪之邦的华夏邦国,再小再弱,恐怕想都不敢想。这是只有心狠手辣之人才做得出的。

勾践也很懂得恩威并用。在灭吴战争中,他是这样带兵的:第一天,三军将士列队完毕,勾践在军鼓声中走到阵前,先将犯罪分子斩首示众,然后宣布父母年迈又没有兄弟的,回家赡养父母。

第二天,又杀一批罪犯,然后宣布兄弟数人都在军中的,自己挑选一人回家。

第三天,又杀一批罪犯,然后宣布眼睛不好的回家养病。

第四天,又杀一批罪犯,然后宣布体力不支智力不高的统统回家,不必报告。

第五天,再杀一批罪犯,然后宣布: 所有自愿留在军中的,如果上了战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本人杀无赦,妻子为妾为奴。于是全军将士,人人都有必死的决心。

越国的虎狼之师,就是这样炼成的。这样看,勾践在报仇雪恨之前一直对夫差卑躬屈膝,并不奇怪。他把吴都整整围了三年,也不奇怪。拒绝吴国投降,毫不留情地灭国,就更不奇怪。据说,吴王夫差曾派人向勾践求和。夫差说,当年寡人听从君上您的命令,没敢断了越国的祭祀,现在能不能也不要毁了敝国的宗庙和社稷呢? 勾践却冷笑一声回答说,当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肯接受,如今寡人又岂敢对抗天命?君上如果需要养老,寡人倒是把地方准备好心高气傲的夫差只好自杀。

夫差死了,吴国亡了。勾践要杀的,就只有自己人。这一点,他的得力助手范蠡比谁都清楚。于是范蠡大夫逃离了越国。临走前,范蠡写信给同事文种大夫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先生快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最早的出处就在这里。

可是文种没有走。果然,做人没有底线的勾践送去了自己的佩剑,并一脸无耻地对文种大夫说,先生教给寡人伐吴之术一共七种,寡人只用了三种就灭亡了吴国,还有四种在先生手里,要不要到先王那里在自己身上试试?文种也只好自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233评论 6 49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57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83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1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1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70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5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0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97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76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2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0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9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6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