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集中读了几本关于阅读的书,感觉受益颇多,最重要的是终于下定决心要坚持阅读了。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我从没有怀疑过,但是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坚持;或者读得很慢,慢到读到后面部分已经忘了前面说了些什么,按照ROI来看的话,投入产出比实在不高。
上学时期的阅读大多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中学时可能读一些名著的摘要和文摘类的杂志,往往因为要“应付考试,没空读书”。
而工作以后,角色的转换以及职场的压力已经让我应接不暇,所以“为了工作,没空读书”。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虽拥有一些技能和通识教育,却不敢说自己是个读书人。
简单说下我的情况了,还算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吧,也爱折腾,原本学设计的我,毕业两年之后转行去做了产品运营的工作。为了能够快速上手,我读了很多网上的文章,也买了10来本跟产品、运营、数据分析相关的书籍。一边恶补,一边尝试应用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从不敢松懈,工作一年后薪水翻了一番,但是内心的慌乱感从没有停止过,甚至更严重。
报再多的在线课程,让自己更忙,都不能消除这些噪音,我根本说服不了他们。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去哪,不知道应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阅读是一剂良药。
这里的“阅读”是指真正的纸书,不单只技能型书籍,甚至更侧重于非技能型书籍,是一些能拓展眼界、增加生活体验的书。
“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电影《卡萨布兰卡》
为什么要强调纸书?
尽管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当下,很多影音内容满足了实用性的需求。但仔细想来,所谓碎片也不会是一两分钟,大概有十分钟的时间,我们才会选择听一段音频或者看一篇文章,不然很可能只是读到一半,摸不着头脑。如果没有后续的整理,很快就会被遗忘到脑后,所谓的时间被充分利用,可能只是安慰自己的一种说法。
对于电子书,我自己也有一个Kindle,手机里也下载了一些读书APP,自然是方便,但是阅读感受确实不如纸书,尤其在翻阅过程当中,想要回看一些内容和笔记,就会有些麻烦。
我是一个凡事只有说服自己,才肯去做的人,所以我给自己总结了一些阅读的好处:
01- 有助于自我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读书仿佛经历不同的人生,每本书就像是人间剧场,上演各色的故事,通过别人的经验检视自身,观察这个世界,了解历史,探索自己的位置。从自身出发远远比去一个什么地方寻找自己更靠谱。与人沟通固然重要,前提是拥有凝视自我的能力。
02- 与智者对话,增长见识,提升思考高度。
读一本书就像是与作者对话,尤其是当读过作者多本书的时候,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走入内心,成为了你的良师益友。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精读和分析一本书,将其内容大部分吸收,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与作者“平起平坐”。
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道:“在许多例子中,他们读的书比我们在大学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因为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敌”
而读书门槛也相当低,无需寒暄和讨好,就像是叩响作者的家门,听作者为你讲述一段故事或经历,你可以选择正襟危坐,也可以侧靠在沙发上,完全取决于你,甚至是离开的时间,整个环境都以你为中心。
03-我们的经验需要确认。
“人活于世,生存的力量来源于对自我的认可。”
写下来的内容往往是经过严谨的推断和论证过程的,一旦与自我的经验契合,原本不清晰的结论便得到确认。随着阅读材料的增加,从多个角度进行印证更能带来坚定的力量。
除此之外,在陷入情绪低谷的时候,书籍也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宽慰。阅读一些名人传记,不仅为我们提供高山仰止的对象,更能明白很多越是耀眼的光芒背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困苦经历,而那些至暗时刻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前行。看过悲苦,就能避免将个人体验绝对化。
04-增强逻辑思考能力,获取知识。
“我相信逻辑,比如说,有一个峡谷,所有的人都说过不去,那里是万丈深渊,但如果逻辑推论出那里应该有一座桥,我就会走过去。” ——经济学家张维迎
我把这一点列在了最后,尽管在过去的二十几年我都有意无意地把它放在了第一位。与获取知识相比,我认为增强逻辑能力,更为重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炒得火热的现在,知识量远远超出我们能够掌握的范围,然而运用知识的逻辑却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通过阅读,提出问题,“发现”书中隐藏的骨架和论述方法,通过关键字理解作者并达成共鸣。
这是我的第01篇文章,我会一直读下去,也希望可以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