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好了,你就好了吗?
我在心里总也摒弃不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总是认为,是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件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也总是在心里设想,要是没有哪件哪件事该多好,别人的生活在自己的眼中是那样的一帆风顺,自己想着那是因为他(她)们没有遇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总是想刻意地去改变,那些给我制造出那许多问题的人。这种错误的观念曾经支撑了我许多年的生活,甚至自己从来都没有怀疑它的正确性。
别人就真的那么容易改变吗,我想告诉你的是改变一个人真的不容易。就在前几天,我妈妈的一句话让我联想许多,我妈妈说:你走路还是得把胸挺起来,才五十多岁的人可不能弄得佝偻着背,那样不好看。我看了看妈妈那挺直的腰板,虽然八十多岁了,发白如雪,却依然还是很精神的样子。我忽然从心里佩服起自己的妈妈来了。我又记起关于纠正我挺胸这件事,好像已经纠正了几十年了,从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和妈妈一起走路的时候,她就纠正过我,当时的我一点儿都没有听进去过妈妈的话,还觉得她真是管事太多了,所以一直都没有想纠正自己的想法。而这回妈妈又和我说起走路要挺胸的事儿,我真的往心里去了。我还在妈妈衣柜里的镜子上特意的照了照,又问我妈妈说,妈妈你看看驼没驼背,我心里真的是在意了。因为我现在的想法真的是和以前不同了,我认为自己虽然这么多年都混得很平凡,什么都没怎么样,可不能刚退休没几天,就把自己弄得弯腰驼背的。我这样想着的同时,又诧异了,诧异这么多年我为什么今天才听懂了妈妈的话。我回想不起妈妈还跟我说过的别的话,我心里又有点儿小小的后悔,后悔没有早点儿按妈妈的话去做。学生时代的自己,只觉得妈妈的唠叨很多余,那时真的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弄好,不需要妈妈的唠叨。
所以说,改变一个人真的不容易,有时候真的把一句话听进心里去就更不容易了。我把妈妈叫我走路挺着点胸这句话听了三十多年,到现在才听进心里去,那别的呢……上学时老师说过的话呢,我觉得更是听进去的没有多少。早晨看一个当老师的简友写的文章,他大意说的是,无论在课堂上怎样纠正学生写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到学生交作业的时候那一再强调过的问题依然还是会出现。我就想,有时候我们费尽心力地想去改变一个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儿。
所以,那种别人好了,自己才会好的观点。真的没有一点儿操作性,如果你按着这个观点去改变别人,就真的是费力不讨好。所以,心理学里才有先改变自己,然后自己改变了,才有可能影响你周围人改变的观点。我承认自己刚看到这个观点时有点儿从心理上接受不了,因为自己总是觉得一个人一件事影响了自己,一定是那个人或者是那个人的什么事儿出得有问题,才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和情绪。这个观点曾经影响了自己很多年,也让自己磕磕绊绊了许多年。
直到我在多年以前看到了张德芬的书《重遇未知的自己》里的一句话,才让自己在认识上稍有改观。张德芬的那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直到那时,我才不得不在理论上接受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可是,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达成这样的观点却又是着实的不容易,就是你怎样才能面对那些来自别人和来自自己内心的对自己批评的声音呢?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是只能听得进去别人表扬和赞美的声音,却很难听进去批评和建议的声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却越来越觉得自己曾经那么抵抗的批评声音,随着时间的流逝却越来越觉得它的正确,反而却对那些没有来由的表扬和赞美有了警惕之心。
也许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由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匮乏,而特别需要得到来自家人以及家人之外的太多人的肯定,当这种肯定没有如期而至的时候,我们心里就有了太多的渴望和期许。而这些时候,我们往往就会屏蔽掉所有不恰当表达方式之下的善意,所以我们就会在被多次告诫和批评的声音之下,拒绝让自己改变的一切东西。以至于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只有经历了来自时间之下的教训,才会让我们心生感悟,就如大梦初醒了一般,更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
我们有时候会总会说,别人都好了,我就好了。仿佛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应该由别的人来负责。显然,摔倒的孩子怪绊倒自己的石头,相信谁听了这样的事情,都会觉得奇怪。但是,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在做这样的事儿。
有时我们不想改变,完全就是在心里抵触那些不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而不管那些表达方式背后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学会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学会分辩那些藏在不恰当的表达方式背后所表达的善意的内容,才会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更快地成长。
更多的情况下是,我们自己好与不好其实真的和别人无关。要想别人改变,首先得我们自己先去学会改变。有一句话这样说,你变了,你的世界就变了。一切皆因你而起。一切皆有可能,你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