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8年以来我和米粒在群里开设的第二堂微课。“爱的传播”是我们设立微课的初心,希望能借此带给焦虑的妈妈们以启发。以下是文字记录。
副标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好内在的焦虑,不用我们的情绪扼杀孩子的学习力,而是真正有效的辅导孩子,打开孩子的学习力?
正文:孩子的学习力是生来就具有的,它并不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我们可以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加强这一种能力,但是,在焦虑情绪下的我们,只会对其产生控制、压抑、甚至扼杀的结果。于是,我们需要看见“焦虑”,需要面对它,只有当看见了并有勇气面对之后,才谈得到对治焦虑,换言之,就是把焦虑转化掉。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我并不想以“讲课”的形式展开今天的主题,这里不存在讲课者和听课者。我更愿意以近似于“说禅”的方式大家聊一聊关于这个“焦虑”的话题。有些话,也许在这个当下听上去不像有什么力量,但是只要你听进去了,那么事后在需要的时候,它可能就会从你的心里悄悄地展露出来,打开它的价值。
今天的话题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 看得见的焦虑有哪些?
第二, 停止自我贬低,看见自己的价值。
第三, 探寻引发焦虑的更深层原因。
“看得见的焦虑”是指显而易见的、焦虑的表象。由于我们的主题是“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那么通常的焦虑可能有:认为孩子太磨蹭,拖拖拉拉,写字的速度太慢,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好,担心孩子因为做作业而耽搁了正常睡觉的时间,继而又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继而会影响到孩子听课的专注力或效率等等。
面对这些可能造成焦虑的种种现象,第一时间最重要的动作,不是被焦虑的情绪裹挟,不是焦虑的情绪把你卷到哪里,你就跟着到哪里,丝毫没有挣脱的能力。焦虑像一件有着魔法的风衣,而你没有解除魔咒的秘诀。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烦躁不安,对孩子大呼小叫,面部表情要么严肃要么如凶神恶煞一般,孩子此时做什么似乎都不对,形容你就像一个监工一样恐怕也不为过。
或者你可能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发火,不要发火,要克制,要做一个温和的妈妈!”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佛系妈妈”。于是,露出一脸铁一样的颜色且沉默不语,简直就是一座活火山,不知何时会突然爆发,同时还在心里祈祷:“孩子你不要再惹我,否则我真的控制不住了!”这样的妈妈岂不是更可怕?你以为孩子感觉不到吗?
其实,无论是上面的哪一种情况,你依然是被情绪裹挟,是在与情绪抗争,依然是被情绪搅斗(翻搅和争斗)在里面。这两种情况都是无明。不同的是,前者是直接的发泄,后者是反弹力量会更甚于前者的暂时性压抑。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令自己筋疲力尽,前者还会令自己心中充满对孩子的愧疚,焦虑没有缓解,发一顿火之后心中的愧疚慢慢升起,越来越浓郁,自责又生起来了。
事情越搞越复杂,根本没有解决,那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当心生焦虑的时候,先不急于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这情绪之海,而是停一下,给自己一点时间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的家长说:我控制不住自己,一点就着。那么恐怕需要去反省一下自己的情绪管理问题,也许需要做一些心理咨询之类的处理。
做理性思考,是去尊重这些表象背后存在的问题,看见它们,解决它们,如此一来,造成焦虑的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比如,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孩子对作业有顾虑,比如因为题目不会做,怕做错了又被妈妈骂,面对这个“不会”好痛苦!也有一种可能性是,孩子心里有其他的未完成事件,比如想看的电视没看完或者不能看,想玩的游戏不能玩,或者其他什么事情导致孩子的心思不在作业上,所以看上去拖拖拉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想引起妈妈的关注,有话想对妈妈说但又不敢讲,或者孩子有情绪,不想写作业等等。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当父母注意到孩子的这个现象的时候,不要轻易点燃怒火,而是给孩子说话和表达的空间与包容度。有些孩子不善于表达,这时候更需要父母有耐心去询问和聆听孩子的言语,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而是以自己单方面的臆测给孩子贴一些如“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标签,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劈头盖脸地斥责孩子一番,那样的结果只会令孩子的动作更慢,因为孩子感到委屈。
我曾经在朋友圈里见过一个孩子做作业的视频,一边哭着一边在爸爸的监督之下念数学题“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二等于三……”而孩子的父亲还很生气地辅以文字说明:一年级的作业折腾了一个晚上!
当然,这位父亲是我的一位朋友。我看到这个视频之后很扎心,学习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但孩子却在流泪。另外,我心生疑问,数学题是像诗词一样念出来的吗?
当孩子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时,也正是家长应该自我反省的时候,是与孩子一起找出问题所在的时候,而不是怪责孩子的时候。这个时候,恰恰正是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养成“看见问题—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准备方案—解决问题”的好时机。然而,很多父母就这样与之错过了。
另外,有些父母嫌孩子写字太慢、字写得不好,或者因为孩子完成功课的速度慢而焦虑。这里我想强调的,除了孩子可能会存在的情绪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父母忽视的事实,就是由于生长发育的速度的影响而出现的问题。
其实,由生长发育的速度的影响而引发的问题只是暂时性的,或者它根本不构成一个问题,但是家长却经常把它当成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焦虑。比如写字,一年级的小朋友是写不好字的,因为他们运动机能的控制能力还比较弱,比如手持笔写字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就像幼儿在刚开始用勺子吃饭时总是找不准自己嘴巴的位置一样。所以,一年级的小朋友不存在练字、练书法的问题,他们只要把字写对了、笔顺写对了就行。
另外,比如说运算能力。拿我的小侄子来说,他在一年级时做纯粹的加法或者是减法时都没问题,但是在刚学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时候,他总是搞不清楚。这也令我妈妈着实担心了一阵子,因为我妈妈是数学老师,所以对这个部分会特别敏感。我的小侄子比班上的同学小一岁,所以他的智力的发展会稍微慢一点。后来,过了一个假期之后,他的加减法混合预算正确率很自然得就提高了,这时候我妈妈才意识到之前不是他粗心大意的问题,而是还没有到那个可以弄懂的时候。这样看来,家长的焦虑有时候是因为不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的周期和特点而导致的,这样的焦虑本来就是没有必要的。关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爸爸妈妈们可以看一下《发展心理学》的相关书籍,里面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关键期和特点都讲得很清楚。这样也可以帮助父母降低焦虑。
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孩子做作业的速度影响了正常睡觉的时间,妈妈由此而升起焦虑。这个焦虑是自己一系列的联想引起的,而至于这一系列的联想是否会真实发生,那么不妨让事实去验证。很多妈妈在这个地方停了下来,不愿意验证自己的这些联想,于是更加焦虑。但是为什么不愿意验证呢?如果的确按照联想那样发生了会怎么样呢?自己不愿意面对和承担的究竟是什么?放手让孩子去亲身经历和体验由于功课做完的时间太晚而导致睡眠的时间被缩短、进而影响到次日的精力和关注力,影响到听课的效果,这样有什么不好吗?孩子亲身经历之后不是才会有体会,才会从行动上做出改变吗?所以,妈妈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呢?
以上所谈到的,是父母在辅导孩子做功课时,引发焦虑的一些表象。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希望妈妈们不要停留在现象的表层,而是带着觉知去探索引发现象的背后的原因。一切的反应都务必建立在对孩子的爱、尊重、信任与包容的前提之上,去倾听和理解孩子,而不是被无明的烦恼所裹挟。
今天的第二个主题是“停止自我贬低,看见自己的价值”。
英国的精神分析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过:“养育孩子实际上是一种关系——首先是母婴关系,然后是孩子与父母的家庭关系,而不是什么育儿技术和指导。。。。。。比起很多的育儿技术和指导来说,一个女人对自己成为妈妈的信心、内心的自由、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以及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对于她养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我认为这段话说得太精彩了!
实际上,这段话中提到的几个点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唯有从大师的嘴里说出来它们似乎才显得更有份量,我想,这是源于大多数人对权威的崇拜吧。无论怎样,只要这段话妈妈们真得听进心里就好。
其中,敏锐的观察力就是觉察和看见。另外,在这段话的基础上,我再补充一点,那就是“对自己的接纳”。首先要接纳自己,才能允许内在有足够的、稳定的空间生长信心、自由等等。所以,我倡导的是,把爱收回到自己身上!
每位妈妈都有天生养育孩子的能力,不要贬低自己的这种能力。一切育儿类的书籍、课程都只是技术或手段,是头脑思考、加工后的产品,无论何时它们都无法替代母爱和作为妈妈养育孩子的天性。而后者,远比那些加工后的产品重要的多,也有力量的多。书籍和课程是提高能力的参考资料,但不要把它们奉若神明,更不能本末倒置。
我注意到有些妈妈越学习,越丢失了自我,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了。抱着一颗开放的心和谦逊的态度学习本没有错,但如果真的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那就像抽掉了主心骨一样,失去了主见,失去了自我,人云亦云,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了。这时候是最危险的,因为此时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观点和评价,没有了自己判断问题的能力。
也许有些妈妈就是生活在一个逐渐忘记了自己也需要被肯定、被鼓励、被称赞的家庭里,比如老公、公公婆婆从来不称赞自己,做得对的都是应该的,在家庭中妈妈的付出是被作为习以为常的,是不被看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的沮丧、无助和愤懑感会增强。尽管如此,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可以肯定自己的人正是自己,最不应该放弃的人也正是自己。
说到根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也都是独立的。自我鼓励和肯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今天自己做的不错,那么就去买几支花给自己作为奖励,或者吃个甜筒冰激淋,或者其他甜品,甚至可以像奖励小朋友那样给自己画“正”字,或者插个小红旗。不要小看这些动作,也许这会被解读为“幼稚”,但是这些激励自己的小动作实际上也是有能量的,久而久之,这些正向的能量的流动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所以,鼓励孩子、肯定孩子是必要的,但是要先从鼓励自己、肯定自己做起。试问,连鼓励自己、肯定自己都做不好,真的有心力去鼓励和肯定孩子吗?在这种情况下,给到孩子的鼓励和肯定是百分百由衷的吗?
孩子对于能量和情绪的感知能力,比大人要敏锐得多。妈妈的话,是否发自真心,孩子是能感受到的。若是真的,他们不会感知有假。若是不够充分的,是心虚的,即使妈妈说再多个“真的”,也只是希望从语言上说服孩子相信而已,但是这不恰恰说明了内心的不够真诚吗?这“半桶水”的真诚,孩子一样可以感受得到。如此一来,那么就请以后不要再要求孩子真诚地对待自己或斥责孩子不够真诚了,因为正是自己“言传身教”给孩子的呀!真诚地对待自己,才能真诚地对待孩子。孩子也才能从母亲身上学到什么是真诚。
另外一位法国的精神分析大师多尔多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完整的主体,从他们呱呱落地的时候开始就是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要企图把他们捏成一个模子,更不要一视同仁或者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既然是主体,既然作为一个人,就代表着是可以犯错误的,同时也是可以纠正和恢复的。对孩子而言如是,对自己而言亦如是。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在空间,可以自由呼吸和舒展的空间有多大?如果自己内在的空间都到了狭促的程度,那么估计你给予孩子的空间也不会很大。
很多妈妈过度地将目光聚焦在育儿的技巧和指导上,流失了、甚至是贬低了自己“天生就有能力养育孩子”的信心。在温尼科特看来,最好的母亲养育来自于妈妈天然的自我信赖和独立自信。所以,千万不要让那些所谓的育儿知识糟蹋了母亲那些天生的自然养育品性。
今天的第三个方面是“探寻深层焦虑”,关于这一点我并不准备展开谈论,点到为止,因为焦虑的更深层原因往往会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作为孩子时和父母的关系。所以,当焦虑出现的时候,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做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如何处理的。
这样的回忆要么是“记不大清了”,要么是“回忆起来都是泪”,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请反思一下,是不是把儿时从父母那里受的委屈在自己的孩子这里又重演了呢?不同的是,现在的自己在重复着自己的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自己的孩子成了当年的那个自己。如果是这样,焦虑的矛头依然还是指向孩子吗?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请继续探寻,令自己焦虑的、不安的、恐慌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感觉似曾相熟,什么时候曾经出现过?那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同时觉察你的感受、情绪和冒出来的想法,曾经经历的陈年往事也许就这样一层一层被揭开了……
之所以不深入讨论,是因为这更深层的原因是复杂的,是令自己痛苦的,是想去逃避的,是需要做个案才能处理的,所以在此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只是开个头儿,引发大家自行去展开思考。
今天的主题暂时就说到这里,希望能够给大家些许的启发。感谢大家的关注!
铱漩娜 201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