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的意义
清明节,已经忘却了楠溪江阴影的人们选择了一个标称难度系数较低的徒步线路——大明山。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发家之地,不知是否因此得名。
与往日的剧本一样,车行5小时,半夜到达山脚扎营休息,第二天一早背起重装进山。一路小有挑战,但经过暴雨楠溪江一役之后,对那些小小的难度表示压力不大。直到第一天下午,整个大明山路线的特色才正式崭露了头脚。一路上坡,从大约30度开始,45度,50度,上坡连着上坡,连绵不绝,渐渐的整个人达到了一种1万米长跑比赛时候的状态,体力极限出现,然后消失,然后是机械性的迈动双脚跟着前面的队伍,稍有停顿便被甩出很远,一路上不停遇到体力不支停下喘着粗气休息的人。可山路并没有随着一个人接一个人的停下,而放缓坡度,密林掩蔽着前面的路,不知何时是尽头。
心跳加速,汗如雨下,肌肉乏力,在这样的时候 ,有着千万个停下的理由,而前进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终点在哪里呢,到了终点又如何呢,何必这么着急的赶路呢,休息一下不是能走的更快吗,应该停下休息休息了……,身体只能依着惯性继续前进,沉重的呼吸中一个声音始终在脑中回响:“终点遥遥无期,你却已经不行了”。
年龄常常是“不行”最好的养生所。越是年龄大的人,越是能将自己的“不行”心安理得的容纳下来。到最后,自己的“不行”倒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超越破罐子破摔,几乎达到反以为荣的境界了。于是在这难走的徒步路线上,对自己“不再年轻”的感叹便成了时尚,一切的窝囊都有了着落,有了借口,可以“不行”得理直气壮。
到了终点,一个既不是居高临下的山峰,又不是依山傍水的山谷,只能提供充饥的饭菜与扎营空地的小村寨,一切似乎都显得没有意义了。到了晚上,风雨大作,帐篷被呜咽的大风吹得东倒西歪,更是显得无处话凄凉。顺势便想起了家中的美好,衣食充足,床榻柔软,风雨不进,冷了热了还有空调。也许,徒步山野的一个意义,便是把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麻木神经重新激活一下,让自己对生活充满感恩?可是仔细想想,钢铁水泥的丛林与汽车尾气的雾霾中,何处能找到这幽静的鸟鸣,镇定的溪流,耀眼的繁星呢?即使只是匆匆路过,也能感受到自然的呼吸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和谐氛围,而不用忍受都市的浮华喧嚣,一地鸡毛。
人们喜欢看励志片,为各种主人公的精神与毅力而热血沸腾,看过之后激情澎湃的教育别人:“你应该向xx里的xxx那样,aza fighting……”之类,而谈到自己则是一副“我的情况比较特殊”或者“我已经过了那个年纪”的怂样。在水泥丛林的庇护下,人越来越娇贵,懒惰得心安理得,愚昧得从容不迫。人啊,与其去探讨一场坑爹徒步的终点的意义,还不如想想自己的生活是否略显滑稽。禅师修行,往往游历名山大川,于苦行中悟得禅机。现代人抛弃了这份境界,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稍有阻碍便呼天抢地,得了“不能上岸的病”,却也敢于自居哲理大师,一套套理论把自己打扮成智者摸样。
人这个物种进化到了不大需要适者生存的境界,不需要有始有终,不需要坚持不懈也可以凑活活着。赖活着了此一生,成了一种潮流。达不到目标,就降低目标,直到没有底线,指望懒出奇迹,若是懒不出奇迹,便一副怨天尤人,生不逢时的样子,如此的生活,必然没有耗尽体力登高望远的艰辛吧,可是快乐吗?
收藏于 2012-04-06
来自于百度空间
文章有问题?点击这里反馈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