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定风波》

最爱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阕:雨中豪情

“穿林打叶”形容雨势之急之猛。“莫听”不是堵上耳朵,而是一种主观上的抉择——不去理会、不把外界的纷扰放在心上。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定力。

在别人奔跑避雨时,他不仅慢走(徐行),还要吟诗长啸(吟啸),这是何等的从容与潇洒!“何妨”二字,带着一丝挑战和幽默,将逆境变成了展现风骨的舞台。

“竹杖芒鞋”是平民、隐士的装束,代表简朴甚至清贫的生活;“马”则是官员和士大夫的象征。苏轼说前者“轻胜马”,意味着他在精神上已经超越了官场的荣辱与束缚,感受到了无官一身轻的自由。

这是全词最强音!“谁怕?”一个反问,斩钉截铁,充满了无畏的勇气。“一蓑烟雨任平生”则将眼前风雨升华为整个人生的象征:我早已准备好,以一袭蓑衣(象征超脱的精神装备)面对一生的风雨坎坷。一个“任”字,尽显其听任自然、坦然承受的旷达胸怀。

下阕:雨过天晴的哲思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描绘了天气转变的过程,极富画面感。雨后寒风吹来,感到一丝凉意(微冷),这正是人生逆境中常有的感受。然而,就在此时,希望出现了——“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的暖光与春风的微冷形成对比,寓意着风雨终将过去,希望总会到来。苏轼总能于困苦中发现美好。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哲学境界的升华,是点睛之笔。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风雨凄迷的地方。

“归去”:可以理解为“回家”,但更深层的是指向精神的归宿,即回归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本真状态。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最高妙的哲理。在常人看来,有“风雨”(逆境)和“晴”(顺境)的分别。但在悟道的苏轼心中,这种分别心已经消失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人生常态,内心都应保持平静与超脱。 他超越了外界环境的桎梏,达到了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