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结束了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完以后,没了第一天早上的释重轻松,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失落感,像差了点什么?我忘了18岁那年高考结束的我什么样的,只是考研结束我更多的是对未知茫然,是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我曾写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应该与时代接轨”可突然失去方向的我又该如何去书写我给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答卷呢?
我看着陆陆续续从考场出来的人七嘴八舌的诉说着他们的遗憾,挡不住寒意却也挡不住热血。或许我们都会遗憾那些未答完的题,遗憾那些写的不完美的答案,或许我们也很难释怀,背过的书、记过的单词、做过的题怎么就被几张握都握不热的答题卡给定义了呢?
这一路走来,从5月份开始决定从新传跨考历史,我的考研战线也开始拉开,这期间走走停停,并未真正投入其中。直到十月国庆回校,才开启规律的备考。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择校时所有的困惑、焦虑和难以抉择,作为一个双非二本院校的学生,要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找到适合自己的院校,困扰了我很久。确定院校以后资料、课程的选择也需要把关。备考时繁杂的知识,晦涩的形容,剪不断理还乱的时间线,也让我仿佛在大海捞针式的打开一个新世界。
但所幸,这一路上风景绚烂,我没有过多驻足,但弥足珍贵:是一起同行的考研搭子;是“恨铁不成钢”一直行走在“敲打”我们路上的考研导师;是每天陪我背书,时不时翻滚撒娇,时不时又落寞忧郁的“学长”猫;是图书馆堆砌的资料和路灯下背书的身影;是清晨起来时伴着书声而升起的朝阳;是摆又摆不烂,卷又卷不动的无力;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却好像也可以有相同的看法:怎么办?背也背不完,记也记不住,做也做不对;是宿管阿姨鼓励式的微笑;是上课时或偷偷摸摸或光明正大的“卷”;是从挣扎着早起变为规律性早起的转变。
是图书馆的座位从抢手变为“闲置”;是校园里拉起助力考研的横幅;是亲朋好友发来的问候和加油;是临考时“亡羊补牢”却怎么也补不牢,最终留下一句“随便”便进考场的“潇洒”;是热搜上挂着的:“肖秀荣馈赠的礼物,英语标好了价格”“英语一最猛的1”等热搜词条;是自命题拆封时手忙脚乱的我们和忙前忙后的监考老师们;还有时走出考场时父母的等候。
所以,我想或许并没有什么难以释怀的,我何其有幸去经历这样一段时光,去坚持走到最后。那些所有的不甘和遗憾或许会在某天醒来得到答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生难事坦途,祝愿我们都有乘风破浪的勇气,昂首阔步的去奔赴我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