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冷了。也该冷了。小沫爷爷前些日子就已经用上了“火熜”,我们跟着也用起来了。
这叫做“火熜”的东西,其实就是个“移动小火炉”,人走到哪里可以拎到哪里,拎手上烤手,放地上烤脚,甚至以前还放到被窝里暖被窝的。天实在冷,串门便也拎着。小时候我们上学,大冬天也都是要带火熜的。那会的教室可没有空调,没有电暖扇,没有这火熜可坐不住。
大雪(节气)前一天,天更冷了,小沫奶奶就准备了一只鸭子来炖,大砂锅配小炉子正合适,于是搬出了小炉子,一边炖着一边剥了些晒干的土板栗,剥好下锅一起炖,香得很。到中午,鸭肉已经炖得入口即烂,板栗又糯又甜,没有烧别的菜,我们四个就吃一罐热乎乎的鸭肉和板栗。
第二天大雪,下午又生了个大火炉。原本是我准备做阿胶糕,网上查了一下说是用陶瓷的锅熬制更好,小沫奶奶就说那就放炭火上熬吧。然后小沫爷爷和小沫爸爸就起劲地把大炉子搬出来了,想着一举两得可以边熬阿胶边烤火。结果我又发现人家说阿胶熬之前得先用黄酒浸泡1-3天。于是阿胶且先不熬了,先愉快地烤火迎接“大雪”吧,顺便再烤几个香喷喷的红薯,正好是小沫最爱吃的原味主食。
大雪这天,果真就下了雪。我们这下的雪子,许多地方雪已经下很大了。雪子把车身裹了一层白衣裳,冻结住了,小沫爸爸要去镇上,就开始给车身铲雪,我说走路去好了,正好顺便看雪景。于是我俩就走路前往。本来打算带上小沫,奶奶说太冷了,不让带。
我们从镇上买了些菜回来。首先挑了一半筒骨和油豆腐炖起来,就放在大火炉上炖,一会儿就冒气了,再洒些辣椒进去,再继续炖。炖好了我们干脆就围着炉子吃,和前一天一样,有这一锅似乎也不必烧别的菜,反正天冷烧菜也不大愿意啊。
阿胶泡了两天,看起来已经是胶状了,看样子放陶瓷罐里直接火上烧很容易焦,小沫奶奶就帮我放在柴灶上蒸。隔水蒸没有合适的瓷罐,就用两个大碗装着,找了两个不配套的盖子盖着,然后再盖锅盖。
这阿胶是闺蜜送给小沫外婆吃的,因前段时间我带小沫外婆去医院检查,她来找找,见到小沫外婆脸色苍白,所以拿了阿胶来叫我熬胶给小沫外婆补血。我是从来没有做过,只好网上现学,却是各有各的做法,我东学一点西学一点,捎带让小沫奶奶陪我折腾了一天。
用泡酒后的阿胶看起来成胶状,实际是冻的,遇热就成水状了。大概是碗盖不严实,蒸了两个小时也没有人家说的明显的“挂旗”感觉。两个半小时后,我们就还是转移到火炉上,才过了一刻钟左右,小沫奶奶说,可以算“挂旗”了,这个跟以前家里做冻米糖熬麦芽糖差不多,我想靠谱,然后就依次慢慢倒了核桃、红枣、枸杞、芝麻下去,总共上炉也就半小时左右,就端起来了。凉了一会,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就倒进抹了芝麻油的饭盒里。用勺子压了压。
小沫爸爸和小沫奶奶都担心我这么操作不行,到时阿胶怕取不出来。于是又转移到托盘里,老老实实用保鲜膜铺了(我放饭盒里偷懒了这个步骤),再上芝麻油,再倒刚熬的阿胶糕,压紧。想起刚看到柜子里有桂花,又洒上一层桂花。放进冰箱冷藏。
过程虽然曲折,很欣慰,我和小沫奶奶、小沫爸爸折腾出来的阿胶糕非常漂亮!
熬完了阿胶,我们没让炉子歇着,地里拔了个萝卜来,和另一半筒骨炖了起来,又是一道美味佳肴。
可惜小沫不喜欢筒骨,她还是只爱红薯,并且认准了“老南瓜红薯”,又软又甜。小沫奶奶说,这些红薯不晒薯条了,都给小沫烤着吃。哈哈,看来可以省些奶粉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