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范雎的真相

上次写范雎离间秦昭襄王的家人,严格来说上篇文章并没有写完,但是最后引用出太史公的原文之后,就不好继续往下写什么了。

太史公结合自身遭遇,将魏冉之死归咎为,一夫开说,忧愤而亡。这一句感慨道尽了魏冉的无奈,也将范雎钉在了离间人骨肉亲情的耻辱柱上,无论范雎有什么样的作为,这个小人的标签是撕不掉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太史公在《秦本纪》中对于范雎这个名字只字未提,因范雎而死的人倒是提了一个遍。范雎作为开创了秦国新式外交的重要人物,没有在《秦本纪》出现,也可以看得出来,即便是太史公这等清高人物,也免不了有喜恶哀怨。

如果将自己带入到范雎的位置,应该怎么做啊,我想即便是让太史公自己去处理范雎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可能做得比范雎更好了。

一面是秦昭襄王对于独掌大权的渴望,另一方面是为爱痴狂的宣太后,还有权利欲比较旺盛的魏冉,再加上两个定时炸弹,秦昭襄王的两个弟弟。

虽然来说,秦国政权向来比较稳定,历史上就很少出现篡权的事,而且秦国目前在中原各国可谓是首屈一指,实力强悍,无论是谁似乎都没有造反的动机。但是人心隔肚皮,即便是没人想要对秦王大位有什么想法,但是保不准有人会看范雎不顺眼啊。

夹在几方势力中间,如果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必然要选择一颗对自己最有利的大树。这个人无疑就是自己早已看好的秦王,只有背靠秦王,他范雎才能一展抱负,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因此帮助秦昭襄王取得权利,对秦王和范雎来说,才是双赢的局面。

宣太后是寿终正寝还是被范雎气死的,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了。至于魏冉是不是一夫开说,忧愤而亡,那就更是不值一提。甚至后来叶阳君,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高陵君,也就是秦昭襄王的一个弟弟,在被赶去封国的路上,是怎么死的,这些统统不重要。换句话说,他们怎么死的并不重要,他们死了才是最重要的。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其实不止是魏冉被赶走和宣太后死去这几件事。《赵世家》记载,赵孝成王元年的时候,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三座城。这就不用想了,秦昭襄王听到秦惠文王死了的消息,赶紧调集兵马趁乱坑了一下子赵国,也算是为阏与之战报了一个仇。

这一战在秦国没有记载,主要记载在《赵世家》中,而且这中间还有不少的曲折。赵国当时新王上位,也是太后掌权,面对秦国进攻,赵国首先想到要跟临近的齐国求援。

而齐国想想之前受到赵国的那些气,自然也是没啥好脸色,但是面对共同的敌人秦国,那也必须要好好考量一下。要想让我齐国出兵也不是不可能,就把你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送来作人质吧。

老人都疼爱小儿子,自然是不乐意让心爱的长安君去做人质啊。于是满朝文武就开始给惠文太后做思想工作,说多了老太太就不满意了,放出话来,你们再说我就吐你们一脸,不服上来试试。

大家一看老太太不讲武德,也是实在没招了,这时就轮到触龙出马了。这就是触龙说太后的典故了。

大体意思就是,触龙见到太后并没有直接说长安君的事,而是先来了一波人情关怀,老太太身体怎么样啊,吃得多少啊,平时怎么养生啊。就这样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讨论了半天养生之道,接着触龙就要求走后门,让自己的小儿子参加王宫保卫员的工作。并且说自己对小儿子格外疼爱。

老太太对男人痛爱小儿子的事持怀疑态度,触龙就说自己比老太太更加疼爱小儿子,老太太说胡说。

触龙又说老太太你最疼爱的是你那个远嫁的闺女,可不是你的小儿子,老太太有点蒙,在我心里我的小儿子可比我的闺女重要得多,这事你可要给我说个明白。

然后就进入正题了,触龙说到老太太你要真的疼爱你的小儿子就要让他为国立功才行。要不然你想一下,哪天您老太太驾鹤西去,那么毫无寸功的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凭什么能够不劳而获,平白无故忝居高位?您真为了您的小儿子好,就要让他趁着机会立下功劳,只要有功于国,那么以后就不怕别人嚼舌根。

老太太这才放下芥蒂,算是放手让小儿子去齐国做人质了,齐国这才出兵。不过关于齐国出兵之后,秦国的反应,在《赵世家》中并没有后文记载,有意思的是《赵世家》记载了,齐国田单率领着赵国军队把燕国揍了一顿。然后又把韩国也揍了一顿,其实也可以理解,这俩国家可以说一个是秦国的狗仔,一直配合秦国欺负齐国,田单这一举动可谓是一举多得,打了燕国既警示了秦国,而不至于得罪他,又安抚了赵国,而且还离间了赵国和燕国的关系。

至于打韩国,也好理解,别看韩国也没少被秦国欺负,但是弱小的韩国在其他国家眼里,那就是秦国的带路党。毕竟从很早之前,韩国就是亲秦国的势力,韩国一直试图通过跟秦国亲善,来平衡秦国与山东六国的关系。不过后来的事实很明显,带路党没有好下场。

至于说秦国的反应,估计秦国是不顾上了,因为可能正是这个时候,宣太后死了。不管怎么说,宣太后的影响力还是有的,这么一个重要人物过世,必然伴随着很多战略和人事的调整,顾不上赵国那边的战局也是说得通的。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除了赵国记载的这一场战争之外,在《范雎蔡泽列传》中还记载了,秦国攻打了韩国两个城邑,估计这是应该是发生在跟赵国打仗的同期,很有可能就是同一件事。

还有一件事,就是很明显是发生在赵国战争之后的事了,秦昭襄王听说范雎的仇人魏齐藏在早过平原君赵胜家里,于是就写信给平原君,说道久闻公子大名,如蒙不弃请到我这里做一做,我请客咱们开怀畅饮。

平原君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去见一见秦昭襄王。见到平原君之后,秦昭襄王就说了,我有个朋友叫范雎,他有个仇人叫魏齐,他就在你那里,你就把他人头送来吧。

平原君当然不肯了,身为战国四公子保护信众是基本操作。但是作为一国之君,软禁个人也是基本操作。秦王软禁了平原君,并且给新上任的赵孝成王写信,说是你弟弟在我这里,你要是不把魏齐的人头送来,我就把你弟弟的人头送过去。

赵王一看,这秦国不讲理啊,但是人家拳头大没办法,于是赵王就包围了平原君的家,想要捉拿魏齐。魏齐见机快,连夜逃跑去了赵国虞卿家里,虞卿也是个人物,就不管不顾带着魏齐逃跑了。

俩人想了半天,还是打算先到魏国,通过魏国跑到楚国,那就山高皇帝远逃出生天了。不料在见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时候,魏无忌犹豫了,虽然后来被人劝过来了,但是信陵君犹豫这事还是让魏齐知道了。

魏齐顿时就觉得生无可恋了,自己国家的人都不待见自己了,而且搞不好俩人还是亲戚关系,革命的小船就这么翻了,干脆一咬牙一跺脚,拔剑摸脖子自杀了。就这样赵王成功拿到了魏齐的人头,这才把平原君换回来。

要说魏齐跟范雎有多大仇,范雎最终还是要把魏齐逼死。这事说来话长,长话短说就是,当年魏齐是魏国宰相的时候,范雎在须贾门下当差。在出使齐国的时候,齐国人款待范雎,须贾就怀疑范雎跟齐国人之间有苟且,于是就在魏齐面前告了一状。

魏齐自然是相信须贾的话,就把范雎折断腿脚,仍在厕所里让人在他身上大小便。最终范雎是凭着装死装得像,骗过了魏齐和须贾,最终被郑平安救了,这才搭上秦国使者王稽的车,躲过了魏冉的盘查,来到秦昭襄王面前。

太史公的描写中,无意中透漏出来的信息,无不显示着范雎的渺小,和他睚眦必报的性格。而魏齐之所以逃跑到赵国平原君家里,其实也是范雎的功劳。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秦王彻底摆脱了母亲和舅舅的干涉,亲自执掌了所有的大权,也为范雎制定的远交进攻的策略开启了绿灯。至于说,要不要重新认识一下范雎这个人,就凭大家各自的心意了,此处只能说见仁见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