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之行

逐光之行

    序言

    此次参加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并非偶然,我记得第一次参加我只坚持了一天,第二次参加我坚持了二十多天,我自己要看看到底这次我能坚持多少天?

    我是不信邪的。我就不信我不能坚持300天?为什么之前我总是写一写就掉队了,是我还太懒惰了,还是我没有时间去完成!

    我还有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为了女儿参加毅力写作可以鼓励她打卡300天,这是出于为母的那份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是我担心我提前上交630元全部扣除。与此同时,我也自然相信,我也还是有能力和实力实现目标!

    但是,此时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坚持二字,我多多少少也得有些提升!

    到底在哪里提升?

   

    这就是我坚持的理由!

逐光之旅(1)

    二零一八年的时候,我还在教书。那一年的暑假刚好有伙伴分享写作的平台,那一年,我幸运获得了教育写作优培计划的学习直通车,这次之后,我才有了和教育行走接触的机会。

    那一年,每天有很多老师分享自己的故事,我志愿参加简书文稿统计工作,累计统计了一年的文字,自己也慢慢觉察到了文字的魅力。

    二零一九年我记录了:结缘“教育行走”是2019年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我通过网络直播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后来我带着好奇学习教育行走的真正意义。

    有幸的是,二零二零年我随意翻看,我读到了张文质老师二零零零年提出的“生命手书”,他说“所谓的什么手书,就是你的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一切,都构成了我们某种丰富性。这样的写作,也超越了某种功利的需求,比如写论文、评职称、晋级等等,有所超越。这种超越,会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为放达,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我们可以自由地汲取所有有助于我们成长的力量。”

    如何理解这段饱满的文字?

    从种属关系的视角分析,我们看到这一段话包含了三句话,第一句话解释了生命手书的定义。第二句话表达了生命手书的功能。第三句话表达了生命手书的意义。

  从类比关系的视角分析,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叫‘生命手书’?而不是叫‘生活手书’后者是指向生活性的。”

  “为什么不叫‘教育手书’?”名称的更迭意味着什么?“教育写作”和“生命手书”指向不同。

  从实践关系的视角分析,我的所有写作是基于什么,是基于生命的意义,还是教育的意义呢?其实,我的写作无论是多少次的起笔,多少次无从下笔,我最终还是回归了生命。

    从理解关键词的视角分析,我把这段文字的“超越”标注了红色,这样的标记,无论如何是我深情记录的“超越”。谁可以坚持下去,真正的意义是拥抱生命,超越当下。

  从欣赏咀嚼的视角分析,我把这段文字当成是自我写作成长的目标,当我想到“为什么我的想法那么多?”我才明白真正的原因是我还太年轻。我需要沉淀,那么,从哪里沉淀?

  从目标的角度就开始沉淀。因为,一开始我就知道,与高调相比,谦逊和内敛更为合适。与能看得见的得到相比,过程的投入更为重要。

  从持续的角度就开始沉淀。因为,谁可以持续写作,我想“人的每一次突飞猛进的成长,必然有一个强大的理由在背后支撑,就如同雄鹰想要让自己的翅膀遒劲,就必然不怕逆风。”

    我把这段文字细细咀嚼,细细梳理,细细分析,我往往觉得,这段文字就是写作的秘密。谁如果懂得了这段文字,谁就明白了写作的真谛。

    很多人不能坚持,并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能,而是从根本性讲,真实的情况是目的在外。因此,如果你也想坚持,只要你获得了超越性的目的,你就可以。

    正如泰戈尔写过的:“我相信你的爱”。我可能会说:“我相信生命手书的温暖。”

  二零二五年我再读一读之前的文字,我顿时了解到了,能够坚持的理由必然是超越性,它要拥有内心沉浸式的时光,必定相信所有的书写不是为了什么,而是相信什么!

    比如相信勇气,相信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