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这门课程的时候,有些新奇又有些诧异;哲学在我这理科男的眼里总有种高大上的感觉,不容易理解。在我这没有太多哲学基础的脑海里,大概只能搜索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及学习过的涉及哲学的政治理论。不免有些疑问,为什么工程也要和哲学结合在一起?它们又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学习了一些工程管理课程,为什么还有一门叫 “工程哲学”的课程?它是必须的吗?哲学又能给工程带来什么?
偏向理科思维的我就从这个名字追问自己,难以解答;之前对哲学乃至工程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大概是看过几本关于哲学的书,尼采、叔本华、培根的书在图书馆时常能看到,也许是看到书的名字比较贴近个人生活才有关注。但哲学具体是什么?我还说不清楚。难道哲学是对: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去往哪里?”的解说?而对于工程,只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学校各个学院的专业名字,大概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也有什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也许还停留在一个工程是由项目部完成,配备有项目经理,技术总工,及各个部门的基层员工和人数众多的农民工;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还需来回奔波的偏见理解中。于是自己开始搜集资料和回味课件,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历程。大概需要从下面几个环节加以理解分析。
首先从哲学定义入手。纵观权威消化吸纳应该可以这样理解。
哲学是普遍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普遍的实事求是,诸多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智慧之学,哲学主要内容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结概括。
哲学是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范畴涉及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哲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在当代,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意识科学的独立和迅速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又发生了变化。哲学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围、领域的问题了,而是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的规律,如世界的本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世界的基本状态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
这样看来,科学也是从哲学分解出来的。开始的哲学包含着科学,科学的内容也是哲学研究的,哲学并不是虚幻的崇高思想,也具有科学性。但哲学本身又只是展现思维的不同维度,并无对错可言,可若以实践探寻客观世界本来面目即又存在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了。
这样我们难免又要考究"科学"。现代社会中,常能听到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家,科学院等词汇,而中国的科学院又代表着中国的最高学术机构,科学家在国人眼里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家又在研究什么?
科学是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它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科学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与一致性,其为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
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联系、变化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使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不去探索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没有充分地根据却固执地坚信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能转化成客观实际,这样的思想认识就是迷信。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科学是种实践活动,是对主观认识的一种验证,它是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而哲学是种思想活动,哲学是普遍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普遍的实事求是,诸多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智慧之学。从定义上看它们有相通之处,都是从实践经验获得的一种知识体系。但又不尽相同,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呢?
哲学
研究对象:整个实在界
任务:揭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
研究对象:某一个特定领域
任务:揭示某个特定领域的规律
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也许以上说的过于笼统和定义化,我们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如果说科学都包含什么学科,哲学都有什么分支,我们也许未曾不接触过。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科学和医学、农学、气象学、材料学等应用科学,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思维科学是个庞大的学科群体,包括逻辑学、心理学、脑神经生理学、哲学认识论、人工智能和辩证逻辑等。
哲学分为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美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这样看来科学又与哲学有交叉,又不能清晰区分界定了。我们可以称为某某科学哲学,或者也可以称为某某哲学科学,也许任何科学也包含着哲学,哲学也具有科学。当看到这些学科分支的时候似乎我们离科学和哲学近了,但似乎又更远了。
当我们谈论到科学的时候,总喜欢和技术连接在一起,例如科学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还时常说掌握了一项新技术,突破了一项技术难题,还能听到挖掘机技术,烹饪技术等等,那么这里所说的“技术”有没有区别,什么才是技术?为什么爱迪生发明了这么多科技产品,不能称为 “科学家”,而是一个“发明家”?
我们可以看下官方的解释,或者一些科学家的理解。
“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实际上知识产权组织把世界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都定义为技术。
根据生产行业的不同,技术可分为农业技术、工业技术、通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
根据生产内容的不同,技术可分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三药技术、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
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量,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技术的这个定义,基本上指出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
从以上定义来看,技术是一种知识,一种工艺或者一项服务,一种工具装备,它又是一种科学知识,那么技术是从哪里来?和科学又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说,技术的发明是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物化,使可供应用的理论和知识变成现实。现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科学的应用”。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技术的需要往往成为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预见,它们的联系还会更加密切,界限也会变得模糊起来。
但是,科学与技术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尽相同的社会文化,二者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概念、定律、论文等形式;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科学产品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化。现代技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商业色彩。
技术是运用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技术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我们日常见到的工程也有类似的目的,工程又是什么?它又创造了什么?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人力、物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可以建造出比单一产品更大、更复杂的产品,这些产品不再是结构或功能单一的东西,而是各种各样的所谓“人造系统”(比如建筑物、轮船、铁路工程、海上工程、飞机等等),于是工程的概念就产生了,并且它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技艺。
一个全面的、大型的、复杂的包含各子项目的工程——称为“系统工程”或者“大型复杂工程”。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有组织的一群人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单独)活动的过程。
工程的主要依据是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材料科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输运过程和系统分析等。如: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建筑工程、遗传工程、系统工程、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
从以上的分析陈述,我们从某个方面可以认为:科学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技术的发明是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物化,使可供应用的理论和知识变成现实;工程是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有组织的一群人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科学为技术和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又运用了科学知识创造了产品,也为之工程所利用,工程更具明确的目标,必须考虑经济效益,而工程和技术也会产生知识或产品为科学发现所利用。这样看来他们是不容分割,紧密相连的。也许这就是中国工程院建立的必要性,或者是一些企业研究院存在的必要性,也让我想起了阿里巴巴“达摩院”的建立, “创造”总是让人欣喜的。似乎它们的界定又不那么明显了。
然而科学、工程与技术的分别并不总是不明确。一般来讲,工程放较多的焦点在实际经验上,科学放较多在理论和纯研究上,而技术则介于两者之间。
大体而言,科学是对自然合理地研究或学习,焦点在于发现(现象)世界内元素间的永恒关系(原理)。它通常利用合乎规则的技术,即一系统建立好的程序规则,如科学方法。
工程为对科学及技术原理合理的使用,以达到基于经验上的计划结果。例如,科学可能会学习电子在导体内的流动。此一知识即可能会被工程师拿来创造工具或设备,如半导体、电脑及其他类型的先进技术。
技术则比较含糊,但通常是指一真实物件,和能被使用及值得被使用的事物。技术通常不涉及如数学定理等发现,人们一般不会这样使用,如“我喜欢使用这个新技术”。
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术。技术远比科学古老。事实上,技术史与人类史一样源远流长。
那么让我们以科学家的视角来看看科学,技术和工程,也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周光召院士: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和联系
由于汉语使用中将词语缩略的习惯,现在人们将“科学技术”往往简化为“科技”一词,而不注意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必要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概念加以定义,以求得正确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物质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
科学理论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要逻辑严谨,没有矛盾,能够指导实践。它由已知的观测和实验事实总结而来,又必须具有预测的能力,能够在其适用的范围内预测可能发生的新现象,并通过科学实验验证其预测。预测与验证是确立一个新理论和其适用范围时必须采用的方法。
科学还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处世的科学精神。因此,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美学等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通过总结实践的经验而得到,在生产过程和其他实践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从设计、装备、方法、规范到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知识。
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类对技术,也就是“怎么做?”不断积累了经验。几千年前,在农业、医疗、建筑、陶瓷、金属冶炼等方面就已经发展了高度的技能。
技术直接指导生产、服务生产,是现实的生产力,也是一种商品。简言之,一切能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获得市场承认,推动市场发展的知识都可以称为技术。
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推动科学,二者相互促进,密切相关。
工程是人类有组织地综合运用多门科学技术进行的大规模改造世界的活动,它除了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成本和质量,做到经济、实用、美观,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避免污染。它的成功有赖于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科学的管理。
白春礼院士: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政策。
“科学”源于拉丁文scientia,本义是知识和学问的意思。通常认为,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在于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自由思考和不懈探索,往往不是通过人为地计划和组织来实现的。
“技术”由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和logos(词,讲话)构成,意为工艺、技能。一般认为,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工程”一词,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其本义是兵器制造、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后扩展到许多领域,如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一般认为,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
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看,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强大需求和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运动两大驱动力量下,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深刻技术变革,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其间,每次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成为后来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每次技术革命都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反过来也影响和推动着新的科学理论的探索与发现。
当我们理解了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想:我们掌握过一门科学知识,发现了一种科学理论,学习了一项新技术,研发过一种产品,干过几个重大工程,带领过一个项目团队,那么我们到底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我们能称为什么?这里不得不说两种职位“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学家(Scientist):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客观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的人士。
工程师(Engineer):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能力的人员。工程师的称谓,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畴持有专业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
工程师(Engineer)和科学家(Scientists)往往容易混淆。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科学家研究事物,工程师建立事物。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普遍法则,但工程师使用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
科学/科学家被当做是一普遍的称号,并指和新产品和科学项目有关的主题和研究员,如“科学家发明了这个”(不是“工程师发明了这个”),或“感谢科学做成了这”(不是“感谢技术做成了这”)。
工程/工程师则一般是指维持科学项目的事,或改善原本科学产品的人,如“工程师操作了这一机器”(不是“科学家操作了这一机器”)。
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区别最先在于科学与工程两个概念的区别:科学在于探索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所以科学强调分析,强调结论的唯一性;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所以工程强调综合,强调方案比较论证。这也是科学与工程的主要不同之处。
工程师常说的一句话:everything is possible!对他们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而科学家就缺少这种肯定性,他们认为每件事都有很多可能性,当然经过一段时间论证后有些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
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工程师的有很大的不同,在科学家看来,几个简单的动作,到了工程师那里进行实现时可以被细分解成几十个小步骤。工程师们要训练成机械性且严谨的思维,而科学家们需要大胆的假设,同时也要对假设进行严谨的推理论证。这个也能从高等教育培养机制窥见一斑,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是科学基础+工程规范,科学家的培养模式是科学基础+形象思维。
总的来说,科学家主要在探索已经存在的世界的奥秘,而工程师则主要在创造不曾存在的新世界。科学家主要在回答“为什么”,在回答“为什么”时,我们往往需要将问题分解再分解,直到研究的对象成为一个简单到可以被认识的东西;而工程师则主要在回答“怎么办”,在回答“怎么办”时,我们往往不得不同时考虑各种外界条件的制约,把各方面的诉求和限制都综合起来,给出全套的解决方案,以使这个方案尽可能巧妙的处理了各方面的矛盾时。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经常同时出现在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可能也需要完成某些工程作业(比如设计试验仪器,制造原型),工程师经常也要做研究。 虽然科学和工程完成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任务,一个是理论层面,一个实践层面,但是两者是断不能割裂开来的,可以说没有坚实的基础科学,技术转化就无从谈起,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可以带来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比如说正是因为电技术的出现导致了电磁场理论的重大发现。
科学和工程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工程的发展,工程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科学提出新的问题。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不会自我维持,而需要一些媒介。这些媒介具有双重的角色,他们一方面将科学成果转化为推动工程进步的力量,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工程实践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些媒介是谁?就是我们,研究型的工程师,或者工程型的科学家。
当我们解释了哲学,科学、技术、工程、科学家、工程师,分析了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后,不得不回归即将要说的主题:“工程哲学”。什么是工程哲学?有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为什么还要有工程哲学?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工程哲学到底要研究什么?
工程哲学是现代哲学中刚刚兴起的一个新的哲学分支,他以作为改造世界的具体构建过程的工程活动为整体研究对象,是关于工程活动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
工程哲学”就是研究和分析在工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工程决策和战略的哲学问题,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和工程项目的关系和转化问题,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工程活动的制度安排和社会影响问题等等,就是要在哲学和工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工程和哲学贯通起来。
工程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塑造未来的哲学,是关于人类改变世界以求得和谐地、长久地安身立命的哲学思考,它将人类的工程活动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其本性、过程及后果,其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天、地、人的和谐。
当我们揭开了工程哲学的面纱时,是不是觉得有些和谐的美,哲学与工程结合的美。让我有些反思,原来文科和理科也可以这样结合,知识是贯通的,当我们打通了学问的任督六脉时,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需要这种结合。那么工程哲学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工程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不能离开工程来研究生存、生活的哲学问题。不研究工程就没有真正的哲学。
哲学的重要目标是展示另类生活的可能性,而工程的一大特色,恰是实现另类生活的可能性。哲学创造和工程创造十分接近,而这种接近也是工程哲学得以产生的内在根据。工程哲学的研究和普及对于中国正在实施的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工程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
然而禅宗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佛法在世间”还是“佛法在世外”?“哲学在工程之中”还是 “哲学在工程之外”?。你是否有新的见解?
作为一种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存方式的工程活动古已有之,但人类对工程哲学的独立性研究仅是近30年的事情。人们通常将工程活动作为技术活动的一部分,或者作为技术活动的延伸和应用的方面来对待。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工程数量的增多、规模的增大、程度的复杂化,需要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特别需要从宏观层面、以哲学思维把握工程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为什么工程与哲学历史久远,而工程哲学则产生很晚?
过去没有工程哲学,两个原因:有闲阶级看不起“无知”的工匠,所谓“君子不器”;技术进步缓慢,工程与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相对和谐,没有引人注目的问题。
现在出现工程哲学,两个原因:工程实践者知识化了,财富地位和社会地位俱升;技术的快速变化引发一系列紧张关系和严峻挑战,如环境问题、战争问题、贫富不均问题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类既有充分理由将罪责归咎于工程,又不得不将希望寄寓工程之中。用哲学眼光,全面、深入、细致地审视和解读工程,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杜祥琬认为工程哲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工程师和管理者现在迫切需要更自觉、更系统、更科学地以正确的哲学观制导工程活动,避免主观主义、政绩工程。
殷瑞钰认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个任务是需要通过许许多多工程项目的决策、选择、设计、建造、运行来落实和实现的。大力推动工程哲学的研究,推进对工程活动的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工程哲学健康、顺利的发展,必须有工程界、哲学界和其他方面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和协同研究,走“哲学界和工程界结合和联盟”之路。工程哲学的发展和繁荣不仅是哲学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必将推动相关知识学科的进步和繁荣。
傅志寰认为一个重大工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不仅要考虑其眼前的价值,还要考虑其长远的价值、历史价值,而这些都关系到人的发展观问题。由此看来工程实践需要哲学指导,研究工程哲学是很有必要的。
汪应洛认为开展工程哲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工程界肩负的历史使命。需要工程界和哲学界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开创工程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李伯聪认为,目前,我国人民正在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工程建设,在这样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把工程哲学确立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把“工程研究”确立为一个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是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当我们了解了工程哲学及产生的内在根据,它对人类中工程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它能为现代工程指引方向和提供方法论,那么它与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什么关系呢?
三个不同的哲学分支学科——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
由于工程哲学是从生活世界出发而又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因此,工程哲学比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有人甚至认为,工程哲学应该成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 。
科学哲学 vs. 工程哲学
从研究对象看,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认识过程,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实践过程。
从关注的基本问题看,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能否认识自然和怎样认识自然的问题,而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是人能否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应该怎样改造自然的问题。
从基本范畴看,工程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目的、计划、边界条件、时机、决策、合理性、工具、机器、操作、程序、组织、制度、规则、管理、控制、人工物品、意志、价值、异化、生活、天地人合一等。这些范畴大多在科学哲学视野中是不涉及的或没有给予特别关注的,但它们在工程哲学的视野中则十分重要。
工程哲学是影响人们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更为广泛的哲学分支。因此,工程哲学不能简单地被“归结”到科学哲学之中去。
技术哲学 vs. 工程哲学
技术与工程是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两类活动,技术活动以发明、革新为核心,而工程活动以集成、建造为核心。基于两者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范畴的不同,形成两个平行的分支学科,即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
尽管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存在密切联系,但是无论从思考对象,还是思考问题的层次、思考问题的时空尺度以及认识问题的角度看,两者都有明显差异。
理解了工程哲学与其他哲学分支的区别和联系后,那么工程哲学到底要研究什么?它应该关注那些问题?我们的王大洲导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工程的定义、范畴、层次、尺度问题。
工程活动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工程发展规律的问题。
关于工程理念、决策和实施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哲学研究。
工程观、工程文化、工程美学问题的研究。
工程价值、工程伦理与工程评价问题。
工程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
关于工程教育和公众理解工程的理论问题。
关于工程哲学的研究领域,一些院士也有不同的见解和侧重点。
杜祥琬院士认为工程哲学研究涉及工程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工程的调研、论证,工程所用技术、工艺,工程决策、质量评价等。
傅志寰院士认为工程哲学应着重研究工程与环境、工程与人、工程与文化、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及成本等。
汪应洛院士提出了开展工程观研究的五个方面:
①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利益的工程观研究;
②工程辩证观研究;工程系统观研究;
③工程生态观研究;
④工程价值观的研究。
殷瑞钰院士概括了工程哲学研究的六个方面:
①工程的定义、范畴、层次、尺度问题;
②工程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的位置和工程发展规律的问题;
③关于工程理念、决策和实施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哲学研究;
④工程伦理、工程美学问题的研究;
⑤重大工程案例分析和工程史研究;
⑥工程教育和公众理解方面的问题。
张寿荣院士认为工程哲学就是面向工程实践的哲学。
工程哲学也会与其他学科擦除火花,相互促进,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工程。也许工程哲学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获得新知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那将可以作为我们精神的源泉。
工程哲学与工程史
工程哲学的许多研究内容,如工程的起源和演化、工程与技术的关系、工程在人类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等,都离不开扎实的工程史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工程哲学看作是对工程史研究的总结和概括。
工程史研究需要工程哲学的支撑和引导。在工程史研究中就必然会涉及工程划界、工程分类与分期以及工程演化的规律性等工程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工程哲学与工程社会学
工程社会学要运用实证方法和其他方法来分析有关工程的社会学问题,诸如,工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工程选择与社会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工程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等。这些问题都与工程哲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从总体上思考工程,探讨工程的产生和发展,就必然要与社会经济体制、社会需求、社会文化等联系起来。就此而言,工程哲学与工程社会学将来会有更明确的分工,它们之间必然仍有深层的渗透和解不开的交叉。
工程哲学与跨学科工程研究
跨学科工程研究(engineering studies):不仅包括工程哲学研究,而且包括工程史、工程社会学、工程经济与管理、公众理解工程、工程与公共政策等内容。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关系。
重绘21世纪的“哲学地图”
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是三个不同的哲学分支学科(兼论工程社会学)。
在20世纪的“哲学地图上,科学哲学位于“中心区”,技术哲学位于“边缘区”,工程哲学处于“边缘的边缘”(处于“技术哲学”的“边缘”)。
工程哲学的发展和繁荣,有可能改变“21世纪哲学地图”的格局和面貌。工程哲学应该和可能逐步走向整个哲学地图的“中心区”。
也许未来正是有了工程哲学,才让哲学走进了众生,普及哲学。这得益于每位研究学者,从事工程的人和从事哲学的人。只有遇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汇聚成知识;只有在工程和哲学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桥梁,工程哲学才能更快更高的发展。
也许说了这么多毫无意义,我只是在试图理解工程哲学,并没有创造理论。这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阐述工程哲学。也许这只是人类所需要的工程哲学。假如有外星人,它们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工程哲学?也许他们早就发展了工程哲学。也许你就是那个外星人,也许你就是下一位工程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