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笔记(六)

第六章 秦代书法

这一章,是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的最后一部分,回顾历史上的“书同文字”。

一、秦代文化与“书同文字”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他在位期间,建立制度、铸兵铜人、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书同文字。

书同文字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于秦代延续至汉而逐步完成,使秦文篆隶这一文字系统得以延续。

有说法认为小篆为李斯所做,但也有认为是程邈所做。

二、秦书八体

秦代有八种典型的书体,分别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1、大篆:由《史籀篇》蜕变成的书体,因区别小篆而命名。小篆颁行后废止,但汉代又被重新采用。

2、小篆:秦代标准正体字,随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共3000余字颁行天下。

3、刻符:用于铸刻或书写符信,出土作品仅三件,均为虎符,用于调兵遣将。

4、虫书:美化装饰性书体。

5、摹印:印章用字,小篆为主、次取隶势,一般是随印赋形。

6、署书:一为书函题签,一为官署匾牌提名。后世俗称扁书、榜书。

7、殳书:殳,古礼仪兵器,殳书是刻于这类兵器上的文字。

8、隶书:隶书其名带有贬义,主要为徒隶所用。或曰为徒隶程邈所作。

三、秦代书家与刻石书法

历史书对书家的记载很多,但最早的可信的记录应为史籀。

小篆书家中,最重要的是李斯,其次为程邈,三为赵高、胡毋敬。秦刻石篆书归于李斯名下。

秦代刻石存世极少,多为摹本,且字形失真,不能还原秦刻原貌。仅存的琅琊刻石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四、秦代权量诏铭书法及其他

秦代统一度量衡后,在颁行天下的标准权量上刻有二十六年诏书: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二世元年,有加刻或铸铭一道诏书: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五、先秦文字与书法教育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是五帝时期的成均,以乐教为主。

夏商周三代的学校称庠、序、校、大学,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

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孔子儒学即为私学,儒学所授诗书礼乐易春秋,强化了文的色彩。

周秦时期文字的教育,以《史籀篇》的编纂和教学为主要形式。秦始皇以《仓颉篇》等三篇作为文字教育的标准范本。

先秦即开始了职业技能教育,其中文字学习和书刻制作是工匠特种职业技能教育。

中国毛笔出现很早,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绘画可以证实。

总而言之,秦代是中国书法史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十五年短暂历程,赢得后二千年的光彩。秦始皇的江山未能千秋万代,而他推行的文字与书法实现了。

可见,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下一篇开始进入两汉时期的书法研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按语 书法艺术自产生以来,除了有丰富的作品呈现给我们,还有前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学习书法若能结合对书论思考的研究...
    子正书院阅读 1,303评论 0 4
  • 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书法 这一章,主要介绍秦国的金文大篆,以及隶变、小篆初期的演化情况。 一、《史籀篇》与金...
    回归宇宙能量阅读 1,449评论 0 6
  • 是梅不是梅!花香开满天! 是情不是情!人事多变迁! 心作道场,不垢不净。 离心一寸,即是红尘。
    离心一寸阅读 186评论 0 0
  • 刚离开西安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想的和娟的以后,结婚,生子,相爱一生,曾经的幼稚,就那样永远的被尘封在了记忆力里。。...
    阿狼_cbd7阅读 119评论 0 0
  • 1.window对象 window对象是BOM的核心,window对象指当前的浏览器窗口。 所有js全局对象,函数...
    frankisbaby阅读 27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