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里高晓松推荐了一部电影,叫《三块广告牌》,网上也是好评不断,带着一丝好奇,周末和先生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美国公路片风格的开端,荒无人烟的路上,一个驾着车的中年妇女在三块闲置很久已相当破旧的广告牌前停了下来 ,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接着她找到广告牌所属的广告公司,表示要租下那三块广告牌,广告公司的小老板很不可思议的看着她,毕竟那里几乎无人问津,他觉得眼前这个女人一定是疯了,但送上门的肥肉,他倒也乐于接受。
故事就此开始。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世界里,自己走不出去,别人亦走不进来
爱女惨遭奸杀的米尔德雷德本寄希望于警方能尽快找出凶手,而他们却接连几个月没能取得任何进展和突破,在她看来这是警方的不作为,他们宁愿花时间去处理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不愿意为痛失爱女的她做点什么,于是这种希望转变为深深愤怒,她租下了三块广告牌,三句话,句句是对警方的拷问和挑衅。
身为警察局局长的威洛比是米尔德雷德矛头直指的对象,面对如此公然地挑衅和拷问,他的内心也备受煎熬,在这桩没有留下任何线索的案件中,他也是无可奈何的,身患癌症的他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镇上的居民做着贡献,同样也深受居民和同事们的爱戴,原本以为可以功德圆满的离去,不料却被米而德雷德的三块广告牌弄得“晚节”不保,他懊恼也自责,可依旧束手无策,他是那么认真负责的一个人。
迪克森,一个嚣张跋扈又暴力的种族歧视者,在三块广告牌出现后,表现得异常愤怒,他的工作被嘲笑,他敬爱的上司被侮辱,他不能理解米尔德雷德痛失爱女而凶手却逍遥法外的悲伤,他只知道他要给她一些教训,他要和她抗争到底,甚至他连那个帮助米尔德雷德打广告的广告商也不放过,最后直接将他暴打了一顿后从窗户扔了出去,他只想着以自己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当然,他也因此被解雇了。
还有对米尔德雷德满怀怨恨的牙医,对着她车窗扔垃圾的学生,去她店里捣乱的陌生人......他们,都只是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带着对她的偏见,没有考虑过这只是一个无助的,承受着巨大悲痛的母亲所做出的最无奈的选择而已。
有因就有果,到最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付出代价
威洛比局长的死和他死后留下的三封信使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原本偏激狭隘的人们纷纷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
失业后的迪克森在回警局取信的时候遭遇了大火,而这场灾难正是米尔德雷德酿造的,当她准备逃离现场时却发现了浑身是火,侥幸逃出来的迪克森,而奄奄一息的迪克森在最后关头带出来的,是她女儿的案件资料。一直暗恋着米尔德雷德的詹姆斯又恰巧目睹了眼前这一幕,他帮米尔德雷德隐瞒了这一罪行,使她躲过了一场牢狱之灾。
被严重烧伤的迪克森在住院时又戏剧性地遇到了被他暴打成重伤也同样在住院的广告店老板,仿佛是因果循环般。
这一幕是最让人笑中带泪的一幕,广告店老板在得知眼前这个被纱布包裹得只剩两只眼睛的“仇人”时,并没有表现出大快人心的满足,也没有表现出以牙还牙的愤怒,而是选择了同情和原谅,他默默地递给了他一杯果汁,并细心的将吸管摆放好,告诉他“果汁有利于伤口愈合。”
我想,此时的迪克森心里应该是带着满满的愧疚感的吧,自杀的威洛比局长和宽恕他的广告店老板,让他开始了自我救赎之路。
其实身为受害者的米尔德雷德同样是在自我救赎,女儿的悲剧有她一部分的原因,如今她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在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承担着相应的后果。
《涅盘经·遗教品一》有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说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愤怒只会招致更深的愤怒,与其两败俱伤,不如握手言欢
全剧矛盾的主要对立面是米尔德雷德和迪克森,彼此都是满腔怒火,因此一直不停的相互折磨,你打我一拳我踹你一脚,不依不饶,到最后,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双方都损失惨重。
“愤怒只会带来更深的愤怒”。这是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之一,也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电影中带着愤怒情绪而做出冲动行为的每一个人,无一不受到了冲动的惩罚。
《论语宪问》里,面对弟子“以德报怨,何如?”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看看,公元前500多年的孔夫子就说过,要以适当的惩罚来回报恶行,而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因为这样将会进入一个恶行循环。
所幸,电影中的主人公们在经历了一桩桩一件件事后及时醒悟了。
影片的最后,米尔德雷德和迪克森共同携手去寻找凶手了,当迪克森问她是否确定这么做的时候,她的回答是“我们可以路上慢慢决定”。
至此,留给了观众无数的猜想和悬念。
想起那句话“所有你遇到过的人和所有你经历过的事,不过是在引导你向内寻找本我的路”
《追风筝的人》里也有一句话,叫“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依旧是公路片的结尾,和开头巧妙的呼应,只不过这次是两个人。
米尔德雷德和迪克森在晨光中驶向了他们的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