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党政机关在新时代严守节约底线、反对铺张浪费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遵循。这一举措意义深远,不仅是对优良传统的赓续,更是顺应时代发展、回应人民期待的必然要求。
勤俭节约,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从“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古训,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的智慧,先辈们用言行诠释着节俭的价值。于党而言,勤俭节约更是一路走来的制胜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条件艰苦卓绝,“开会只用一盏灯”,却能凝聚起革命的磅礴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秉持“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的信念,让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难起步、奋力前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是党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精神密码。
在现实语境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一分每一毫都关乎民生冷暖。若铺张浪费之风盛行,将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也会削弱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党政机关作为社会的引领者,其行为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头厉行节约,能在全社会营造良好风尚,引导民众摒弃奢靡、回归质朴,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部分党政机关中,仍存在一些与厉行节约背道而驰的现象。有的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盲目追求豪华办公环境、高端公务用车配置;有的在公务接待、会议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个别干部还借此滋生腐败行为,严重破坏了党风政风。这些问题如芒在背,刺痛着公众的心,必须予以坚决整治。
要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真正落地生根,需多管齐下。在思想层面,要加强教育引导,深入开展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刻领悟《条例》精神,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从内心深处摒弃“大手大脚不算错”“铺张浪费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以思想自觉带动行动自觉。在行动上,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强化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从公务接待的餐食安排,到办公用品的采购使用,再到会议活动的精简高效,都要精打细算、严格把关,将节约贯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监督问责同样不可或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齐发力,让浪费行为无处遁形。对违反规定、顶风作案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确保制度的刚性约束。
新征程上,党政机关应勇担时代重任,以此次《条例》修订为契机,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进行到底。以“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贡献力量,让勤俭节约的清风在党政机关劲吹,引领全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