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孩子的表面行为,去观察驱动行为的内在因素,即情绪。
在情绪的释放与克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预防和减轻焦虑非常重要。孩子需要了解各种情绪的本质,这样才能识别情绪、有效的表达情绪、并判断是否需要克制情绪。孩子也需要学会如何调控情绪,避免情绪升级到失控的地步。认真了解情绪,是减缓焦虑的关键。心理学家玛莎.林翰将情绪分为初始情绪和二级情绪。初始情绪是先天的本能,例如被人伤害是生气。而二级情绪是“针对感受”的感受,如因生气而感到内疚。
当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我们常常要求他用语言说出他的感受。希望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情绪,但假如我们急于让还提准确使用语言,那么结果多半会让亲子之间的交流中断,而不是继续。因此在孩子激动的时候,问以下这些问题:你的身体现在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引起这种感觉?有这种感觉时,你在想什么?接下来你想做什么?要是你真的这样做了,你觉得会怎样?
所有这些问题的目的,都是帮助孩子把理性的思考嵌入到感觉的体验中去。在情绪的各个层面探索一番之后,你最后就可以问:这种感觉叫做什么?
即使孩子已经彻底冷静下来了,你依然可以针对刚才在情绪提出这些问题,以此来加强孩子对情绪的自我观察。
情绪的燃烧 是一种孩子容易接受的描述方式,可以整合之前提到的情绪的各个层面,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情绪。
引起情绪的原因---火种。这颗火种可能是一个念头或者一件事。而情绪本身---火焰。火焰的比喻非常适合焦虑的孩子。接下来,他们需要学习的就是用水来浇灭火焰,而灭火的水,就是可以帮助冷静下来的方法。
情绪的火焰组成的元素:首先生理上的本能,比如哭泣、尖叫。其次是内心的某种整体感受,如恐惧、愤怒、快乐或悲伤。还有面部表情、说话语气以及肢体语言。 组成情绪火焰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行为冲动。比如愤怒的想打人。组成火种的元素,不仅是事件本身,还包括你心里的想法。有人踩了你,他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因此,表面上看,情绪的火焰似乎是被外部事件所引燃的,然而事实上,让火焰熊熊燃烧的,往往是我们内心的想法。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因为不同的心理作用,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有些信念会让焦虑的情绪愈演愈烈,例如“倒霉的总是我”,有些信念会发挥阻燃的积极作用。比如:总会有人向我伸出援手。
在“情绪燃烧”这个比喻中,“水”代表着让情绪冷却下来的理性思考。理智脑的介入,就像一盆冷水泼在了行为冲动的火焰上。“我气疯了,真想揍他一顿,但是我不想给自己找麻烦,算了”。
父母和老师经常对孩子说:生气是正常的,但是打人是不对的。说的没错,但是没有切中要害。它漏掉关键环节是:打人的冲动。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冲动,我们应该让他了解到:生气是正常的,而且这么生气时,就会想打人。但是打人是不对的。所以必须控制住自己不打人。有时候这真的很难,但是你一定能做到。
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行为,而不必听命于每一次冲动。成熟的标志,是知道自己,某种冲动是不理智的。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应对不合理的冲动。对于如何化解强烈的冲动,其中一条是采取与冲动“相反的行动”。采取相反的行动,绝不是强迫你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且通过一种缓和的方式来影响你的情绪状态。另一种方式:采取与冲动“无关的冲动”,比如散步,看书。“相反的行动”和“无关的行动”,都能有效的扑灭冲动的火焰。
在陷入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时,我们很容易会想“这种感觉会无休无止”。林翰提出一个建议:把注意力放在原有的情绪上,并仔细去体会它。“接纳情绪”能够扑灭一切火焰。我们可以这样说:咱们就这样和坏心情待在一起,你感觉一下,现在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是更糟糕了,还是好一些了?身体里的感觉有没有变化?
情绪没有“应该”与“不应该”之分。共情,是缓解情绪的更好途径。给情绪加上“不应该”的批判,会让孩子以为产生这种感觉是一种错误,从而引发羞愧感和内疚感。
恐惧的感受,让孩子原则性的关注和回忆那些可怕的事物。此时此刻,他的心中没有空间来容纳快乐的回忆。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帮助孩子完成对当前情绪的处理,之后才有可能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和新的感受上。
欢迎所有的情绪
焦虑的根源,往往就是对情绪的拒绝。当愤怒或悲伤等情绪被堵截、无法自然流动的时候,焦虑也会增加。情绪的流动,还包括我们在冲动的指引下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前提是这些行动必须有益和有效。比如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大声说出自己的愤怒,只要我们的安全不会因此受到伤害。总之,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感受,自由的表达感受,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被堵截的情绪和被冻结的冲动,都会引发焦虑。被压抑的情绪,日复一日的累计,使孩子不得不抑制越来越多的情绪,有的孩子因此变得暴躁或者过分好动。当一条发泄通道被堵上以后,情绪的能量必然会从另外的地方释放出来。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欢迎自己的全部情绪,作为成人的我们,必须欢迎他们的全部情绪。倾听孩子,欢迎他们的全部情绪,并不意味着妥协和纵容。你可以说:我可以一直陪着你,多长时间都行,你可以哭,也可以生气,但今天真的不能吃糖。这包含两层含义:一,你不会因为他的情绪改变你的做法。二,对于孩子此时此刻的悲伤或愤怒情绪,你会重视并提供安慰,而不是否定,阻止甚至指责。
“欢迎情绪”在一开始确实会让人非常紧张,但是也非常值得努力,因为它可以使情绪得到释放,从而减轻焦虑,最终增强内心的力量。
一旦孩子启动了释放情绪的过程,就需要我们在他身边陪伴他,倾听他,直到他自己决定停下来。这个过程叫“陪伴倾听”。孩子需要表达真实的感受,而成人需要温暖的接纳这些感受。
“不要取笑孩子,不要对他不耐烦,不要总想着说服他克服恐惧……现在正是再多一些拥抱与安慰的时候,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你非常爱他,永远保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