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说香(之五)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虽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净化空气、启迪文思乃至助修开智而言,却不可同日而语。
香药同源——香肯定是药,但很多药却不能做香。沉檀龙麝四大香料自古就是尚品药材,乃至宋朝蔡京之子纵然富有四海,仍对沉香之价位耿耿于怀,言之“一片万钱”云云。
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但多闻却于健康有害。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不能与天然香料比拟。
化学香精香品大行其道,时代之势也,一叹!自先秦以来中国香文化四大架构已偏颇已久矣——祭祀用香、宗教用香、民俗用香和生活用香,在近一百年的涤荡之中,作为中国传统香文化的生活用香已离生活太久太远了,幸而时下宫廷剧偶尔出现的用香场景让一些迷失已久的芸芸众生种下一块善知识的种子,再叹!
无关说香(之六)
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我们凡事讲究效率,但有些东西,并非如此。
传统用香,不仅是芳香养鼻,更是止语,鼻观,继而反观心性。用香的过程就是养性。时代潮流裹挟之下,传统香文化进入了死胡同。
另一方面,用香群体的缺失放大了这一矛盾——时代的用香群体仅保留了民俗用香、祭祀用香,宗教用香的情况会有改观。
也是由于大多数用香者更多的把用香作为一种祭祀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
与此同时,劣币驱逐良币的制香环境加剧了这一现象——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小众的群体,——制香讲究的就是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挤压、成型、晾干、窖藏诸如此类颇为繁琐,但这与商业的核心是违背的,继而只能丢弃那些仪轨了。
我们市场上所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灵魂的香品,徒有其表。
无关说香(之七)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香料的炮制基于中医体系的医方,也有着香味的相合。
香药同源,香方必须遵循君臣佐使,一味香方,必须遵从古法,但也需结合当下,比如,《香谱》有各种香方的基本配法,但倘若一味遵循古法,胶柱鼓瑟,则失真难免。盖因,时移世易,同一位香材,产地不同,油脂含量不同,药性药理有别,这就需制香者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严谨的科学精神,故,制香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是一门精湛的艺术。
天然香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单方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虽优于化学香精,但香方,无关并不推荐,单一香材的就算经过炮制,依然在味道、功效上欠缺,如檀香,不适单香使用,本草有言“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盖因这种单一香品多为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
二是“和香”,古之“大四合”名满天下,也是贵胄商贾用香的主要香品,在当代,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和香的选材、炮制、磨粉、配伍等诸多制作技艺颇为繁琐,制香人的心境对香品至关重要,无关坚持认为,但就烟感而言,与制香人息息相关,亦与品相人的心境有关——这就是传统香品的神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