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戴德的一部作品,外文翻译书籍,在逻辑上可能让我们这些中文读者感到有些不清晰,但是这本书对于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上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常常处于“边界模糊”的班主任们在情绪控制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关于情绪
面对同样的境况,人做出的反应却各不相同,原因是一个与大脑的活动有关,一个与童年经历有关。
如果童年的成长环境是幸福的,安全的,那么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平和安定的环境会让我们的杏仁体不那么活跃,我们的神经元才会发育出来,大脑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果童年时期总是被父母打骂,孩子的大脑里就会出现很多压力荷尔蒙,这样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激动,害羞,个性内向。
而婴孩儿时期,孩子主要的情绪其实来自于对母亲行为的理解。作为成年人,懂得控制情绪似乎是判断一个人成熟的标准之一。
大量事实也表明,太过情绪化的时候,不适合作出决定。那时做出的决定也很容易改变。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该怎么办呢?
试试“明天再说吧!”
关于亲密关系
本书中的观点是最好的亲密关系是,亲密有间。纪伯伦也曾说过,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亲密关系中,对方是唯一能够说你不想听的话的人,一旦对方说了,争论就开始了,双方可能为了一个问题不停地争论,却没有输赢。
我们也常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道理都明白啊,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呢?有!我们看一下书中的建议,
当你与别人有不同意见,并开始争辩的时候,制定一条规则:一次只处理一个问题。这问题也包括你的感受。记住,将你的感受与你们争论的问题分开来,试着说:你这样说,我感觉……而不要说:你这样说让我很生气。
卷入纷争时,请提醒自己:生气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别人让你生气的。你还可以有别的选择,不让自己承受那种痛苦。
关于疗愈
作者说:任何情绪的铺垫,都是一种让能量“集聚”的生理过程。如果能量累积起来,我们有两种选择:其一是释放出来,其二自己消化,这意味着你最终需要依靠他人或自己来化解这些能量。
至于如何化解,我们看一下书中给出的几条建议。
1、“体力活动”
抵抗抑郁的第一防线不是药物治疗,而是体力活动。研究表明,治疗抑郁症,心理干预疗法远比药物治疗的效果要好,而且在帮助病人管理自己的抑郁情绪方面,有更长久的疗效。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中(比如跑步),我们的身体会释放出内啡肽。这是让身体感觉良好的化学产物,是一种类似鸦片的衍生物,能抑制我们的痛感。伴随着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的释放,我们产生了良好的感觉,在这些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内啡肽变成了一种强效的抗抑郁剂。
情绪不好,心情抑郁时,不妨出去撒欢跑几圈,兴许跑完那些坏情绪也随着脸上的汗水蒸发掉了。
2、深呼吸
首先,改变自己的呼吸频率,进而诱导出我们身体做出一系列改变,如血压和心率增加等。吸入的氧气越多,身体产生的能量也越多。比如举重运动员举重时,总是先“深吸一口气”,再“默念到10”,这样做,既增加了身体能量,又能减少紧张感。
吸入更多氧气时,体内的氧含量就提高了,因此数到10时,你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做应做的事。
3、渐进式肌肉放松
关注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从脚上开始,一直到头部。先收缩每一块肌肉,然后放松,一次一块。然后伸展这块肌肉,并放松。想象你的双脚、双腿、手臂和头变得非常沉重,10秒之后再放松它们。
控制情绪是一生的必修课,生活实苦,愿你我活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