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五,早和朋友约好,说了很久的潮汕火锅,于是,一到点,收拾下就和大家打招呼先走了。
公交车上,正计算着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突然看到领导发来的信息:那个过期了,没下线处理?
我:今晚回家处理可以吗?+表情(捂脸哭)
发出后,觉得还不对,我马上找同事帮忙补锅。
同事回复:领导刚刚回来办公室,他可能自己处理。
果然,再过2分钟,收到领导信息:这样的错误不要再发生了,最后一次。
领导生气了。。我情绪有点低落,这个问题,确实反复强调好几次,但是在这次之前我也好久没犯这个错误了。。
但我很快就调整过来,告诉自己:错了就错了,确实是自己没做到位。这就是事实。
那我如何认错,让领导不那么生气,甚至可稍微修复这次的印象呢?
想了想,我最终回复:
后来领导回:
感受到领导的语气缓了些,我也调整好情绪去吃饭。
这件事情算是解决了,但有句话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思考+总结经验。
在某次水菱老师的课上,水菱老师介绍了结合法和抽离法。我才知道,为什么我被领导训了以后,可以及时调整情绪,并且往积极的方向处理。
原来,我是运用了老师说的抽离法。
一 “结合法”和“抽离法”分别是什么?
回想最近和一位同事的谈话,在这次谈话的时候,注意下你回想起来的画面,你视野里看到的是你同事的脸,他说话的神情,还有他的动作?
还是你已经跳出了自己身体的体验,自己是作为第3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到2个人(你和你同事)在对话?
简单说,
结合:是在自己身体内的物理体验;
抽离:是在自己身体以外的物理体验。
举个栗子:
“举杯邀明月” 。把这诗句,分别以“结合”和“抽离”的角度画出来,会有怎样的不同?
“借问酒家何处有”
二 那我们如何运用“抽离法”和“结合法”呢?
处理带来创伤的情况的感受时,需抽离;
完全体验一种情景中的情绪和感觉,需结合。
举个栗子1:
你回想上一次,你很难过的时候,你躺在床上哭,你难过得无法自已。。这样的情景是否历历在目,你现在想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难过?
那么,我们现在尝试,抽离自己的身体,你站在床边,看着躺在床上的自己,哭得那么难受。
站在床边的你,还会觉得那么难过吗?
你看着外人一样看着床上的自己,你不再那么难受,也许你还会思考,你为什么这么难过,你开始尝试找出问题找到处理方法。
因此,难过的时候需要抽离出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情绪的控制。
栗子2:
前不久,我看电影《我的摔跤爸爸》,里面的笑点,泪点,我都无一错过,电影中的父亲,为了培养女儿,不善言辞却坚定地付出的画面,我多次忍不住酸了鼻子,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感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自己代入电影的情节,所以跟着故事情节感同身受,体会失落难过和幸福。
因此,“感同身受”就是“结合”。当我们开心的时候,可以使用“结合法”。
最后,回到我们的标题,当我们难过的无法自已的时候,需要2步:
1 使用抽离法,从难过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再用结合法,让自己回想让自己觉得幸福的事情。
用水菱老师的4句话来总结 ,就是:
演员是结合,
导演是抽离;
开心需结合,
难过用抽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