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树洞”是麻药还是解药

最近,国产AI聊天机器人十分火爆,许多用户都希望AI帮忙解答各种问题。年轻人正在把AI聊天机器人当“树洞”,甚至让它们承担朋友、恋人、家人的角色。在社交媒体上,你可以搜到各种《把AI调教出“活人感”》的攻略。2025年1月,复旦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到,13.5%的年轻人选择向AI虚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这一比例甚至高于父母亲人。

表达本身就有一定的治愈效果。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技术叫表达性书写治疗,虽然回忆给自己带来消极感受的事件,可能在那一刻会让消极感受重现,但研究发现,仅仅是把自己的痛苦、不安等感受及相关的事情详细地写下来,就可以让人在接下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比不这么做的人睡眠质量更好、身心健康情况更好。书写需要记忆、运动、组织语言、控制注意力等脑区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负责高级思维的脑区会逐渐接管被情绪挟持的大脑,让原本的情绪反应逐渐消退。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表达就会得到回应,回应是更治愈的,能让我们感到被理解、被认可和被关怀,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应性”或“响应性”。无论是家人给的支持,给我们提供信息、给予鼓励,还是朋友给的陪伴,帮我们抒发烦闷、安抚情绪,再或者是恋人给的亲密,让我们感到被理解、被重视,这都是反应性在起作用。

不少网友将与AI的热聊形容为“数字多巴胺”,认为AI有着“温柔又深情的灵魂”,也有博主分享自己被AI回应感动到哭的经历,感慨“它比男/女朋友更懂我”。这些看似玩梗的反馈,也折射着一种“沉迷”的可能,事实上,已有不少人是“深度AI用户”,更有沦陷于虚拟人设无法自拔的人群。

“AI树洞”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我们情感需求的映射。将它当作一种工具使用时,除了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也要思考它所传递的“温情”是不是真正的“共情”。技术可以模拟共情的形式,却永远无法替代在真实社交中碰撞出的火花。真实世界的温度,终究只能依靠真情实感的表达去感知。

在真人世界,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肯定会有冲突,但我们也会想办法解决这个冲突,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对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并且能更新相处模式,这是亲密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我们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在必然还是要和真人打交道的现在,在情感上过于依赖AI,可能会阻碍我们在这方面的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