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
你和ta在同一个群体下,但从未有过交集。
但突然有一天,TA过来对你说:看起来你比那些人更有趣!他们真的很无聊!
也许原句不是这样,原句也许是“看起来你很幽默”、“你似乎比他们更有才华”、“我觉得你应该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等等。
TA为什么要对你说这句话?
TA其实是一种精通心理学的绿茶,一个猎人﹣﹣当然,现在我们打开了第三个视角,可以看到所有的真相。但是你身在游戏中对此一无所知。
或者ta不是,TA只是想随便找个人吐槽,也许是无意,或者是出于礼貌,对你说了这样一句话。
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都不会影响后续剧情的发展。
TA说的这句话,成了第一个陷阱,第一根稻草,把你引向无底深渊。
当人们听到他的积极评价时,他们总是会本能地试图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方的评价是正确的﹣﹣这是每个人都很容易陷入的心理陷阱。
这个圈套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给对方一些高大上的个性,不断加强这个想法,然后对方会愿意为你做一些事情来维持你心中的个人设计。
利用这种效果,TA在你的潜意识中植入了第一个动机,但你根本没有注意到。
这可能是你第一次收到这样的评价,你发现你并不是完全透明,还是有人会注意到你的亮点。
因此,你本能地用实际行动来证明TA是对的。为了感谢TA的赞美,防止TA失望,你开始努力工作,大脑开始高速运转,以满足TA的“期望”,让TA看到你的乐趣、幽默和才华。
TA终于笑了,用坚定而暧昧的眼神看着你-﹣这是你得到的第一个奖励,你成功地证明了自己。
这种感觉是比你通过了一款游戏,还是赢了几个王者荣耀要强烈得多?
不经意间,你开始渴望重复这个过程,即使你根本没有发现自己的想法,但在潜意识的世界里,被称为“上瘾”的种子已经被埋葬了。
你开始与TA互动,不断努力,只是为了得到下一个奖励。
直到有一天,你看到TA与其他异性互动,你看到熟悉的微笑,坚定而模棱两可的眼睛,但这次TA不再面对你,而是面对别人。
你开始消极悲观。
你不再是TA眼中最有趣的人吗?TA只是逢场作戏,TA对每个人都说同样的话吗?
你为什么这么失落?你显然什么也没失去。
廷波克的预期效应﹣﹣这是你进入的第二个陷阱,无底深渊前的第二根稻草。
这种心理效应告诉我们,真正决定人情绪的不是事实的结果,而是人的“期望”。
就像你赢了500万彩票,但是你发现自己不小心丢了,结果和你没中彩票一样,但是前者会让你郁闷到死。
你认为你应该是TA心中最有趣的一个,你认为你已经在TA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就是你的期望。
当你发现你一直相信的期望只是一种幻觉,一个泡沫,你会非常渴望调整这个既定的事实,以满足你的期望。
而在这个时候,只有TA才能满足你的欲望。
你知道这一切可能是一个陷阱,一种幻觉。你大脑中理性的一面不断地告诉你不要把精力投入到这种事情上,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但是你做不到。
即使有一丝希望和一丝概率,也许你还是占据了那个位置。即使机会很渺茫,你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脑,就像鲨鱼闻到血的味道一样。
在这里,你的动机被“二次强化”了。
由于廷波克的预期效应,你现在正处于预期未达到的“负多巴胺状态”,TA的一种认可,可以让你再次回到“正多巴胺状态”。不像第一次,第一次在正常状态下受到TA的关注和认可,去正多巴胺状态。这一次,你处于负多巴胺状态,所以“差异”变大了。TA的一种认可让你比第一次更快乐,这种“差异”也可以称为“张力”,这是上瘾的关键。
所以,你会更加努力地付出,以获得TA的“奖励”。
最后,你掉进了最后一个陷阱。正是这个陷阱让你深深的陷入泥潭底部。﹣﹣这个陷阱叫做赌徒黑洞。
人们为某件事付出的越多,就越渴望得到回报;当收入没有到来时,人们无法面对自己无意义的付出现实,所以他们会选择付出更多,渴望更多,陷入不断强化的恶性循环。
TA什么都不用做,而你的动机会因为你的努力和投入而不断加强。
黑洞之所以是黑洞,是因为一旦进入其引力范畴,就无法逃脱,只会加速坠落。从那以后,TA就有了像你这样的傀儡。
TA的每一次“喂食”,都让你觉得自己像是在溺水状态下的一种新鲜空气。
你们生活的一切都围绕着TA,就像染上毒瘾的人不再关注身边的一切。
似乎只要付出一点点,只要TA多加注意,你就能暂时从自卑的泥潭中抽离出来。
为什么TA看上去那么普通,却成了你眼中最特别的人?
正如酒明明那么难喝,有些人却离不开它;咖啡明明是苦的,有些人却爱不释手。
是的,是那该死的多巴胺。
多巴胺影响你的判断力和感官,就像一个醉汉认为装满酒的瓶子是世界上抢眼的东西。
TA真的那么漂亮吗?TA甚至不是你的性幻想对象,不是吗?
你看,整个故事到此为止,我根本没有用“爱”这样的字眼,但你的每一种感觉都被我说出来了,不是吗?
你说你喜欢TA,爱上TA,但仔细想想,你喜欢的目标是什么,是TA吗?你显然是世界上最了解TA的邪恶和丑陋的人。为什么你离不开TA?
回顾故事的开始,这一切都可以避免吗?
选择你的每一步,真的是你在选择吗?
仔细想想,你生命中所有的想法和动机,真的是你自己生成的,还是植入的?
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审美?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偏好?难道不是集体潜意识传染给你的吗?
你只关注自己,只关注眼前的小小面包屑,为此移动自己的步伐,却没有看到别人为你建造的神秘宫殿。你认为你可以沿着面包屑找到出路,但事实上,这是为了让你走得更远。
我非常喜欢《惊天魔盗团》中的一句话:当你觉得自己看到的越多,你就越容易受骗。
就像你现在一样,你只盯着自己的欲望,却找不到更广阔的真理,更看不到真实的自己。
你认为这只是一篇关于情感的文章,但事实上,远不止如此。我在谈论脑科学和灵魂的真相。
我不仅想让你成为赢家,还想成为迷宫塑造者。
到底什么是“灵魂”?
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说法,灵魂是人脑所有化学变化的集合。
在这些变化中,执掌欲望是“多巴胺”。
但多巴胺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饥饿”。
“饥饿”带来动力,让人不断向往多巴胺。从渴望到满足的过程造就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多巴胺的作用其实就是“记忆”,让人类重复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虽然不全是)。
再问一遍:你每一步的选择,真的是你在选择吗?
你的性格真的是你与生俱来的吗?
事实上,你大脑中所有的动机,都是外部植入的。动机带来动力,动力带来你的决策偏好,你的性格。
为何你有这样的审美?为何你的审美和其他人一样?
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来装饰自己?您是否希望在他人面前证明?
你为什么要奉承那个人?你害怕什么吗?
为什么要考这个,考那个,得到这份工作?是为了防止谁失望?
你的选择,真的是你的选择吗?
你只是受到集体潜意识的控制。你的性格,实际上是外界赋予你的。
只需三个简单的步骤,动机植入,动机强化,动机投入,就能掌控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羊了个羊这游戏也是用了这三步:动机植入,你看到你的朋友都在转发,都在玩,你忍不住去试了下,反正也就动动手指头;动机强化,通关了就能让全国都看到你的名字,你可以在你面前炫耀,玩了第一关后看上去也不难嘛;为了动机投入,你第二关开始付出了你的时间与精力,玩到一半的时候卡关了,你不甘心自己的付出毫无意义,于是为了获得道具而去转发这个游戏﹣﹣这个游戏就是靠这样来裂变。
英国的一个真人秀节目,《达伦·布朗:就范》,能够在72分钟的时间内让一个人畜无害的人变成一个杀人犯,靠的亦是以上三步(推荐大家搜来看看)。
不管是你被某个人深深的吸引,还是一部能吸引你往下读的长篇小说或连续剧,亦或是各种手游,或是王者荣耀,或是盲盒收集狂,或是古驰最新款的包包,最新出的 iphone 等等。
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遵循着同样的底层逻辑,用着简单的三步,就让你陷入其中还乐此不疲。
人性,既是如此复杂,却又如此简单。
现在问自己一句,你是想继续躲在这羊群中寻求那卑微的存在感,还是站在高地俯瞰全局的狼,一个真正的猎手?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结束了,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