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年前带来了两瓶自己腌制的辣椒酱。
在农村,家家都有腌辣椒酱的习惯。秋冬时节,将菜园子里红彤彤的辣椒摘下,洗净、晾干、打碎了用油盐熬制,冬天炒大白菜、烧青菜牛肉时搁上一点,再普通的菜蔬也会变得有滋有味儿。它是寻常百姓家烧菜离不开的一味佐料,也是餐桌上冷切牛肉、羊肉、猪头肉的必备蘸料。
去年我妈用朝天椒做的,特别辣。蘸上一点点舌头都会辣得暂时失去知觉,除了我爸,其他人都不太敢尝试。婆婆做的这个没那么辣,因此平时老公都以此为蘸料。
前几天吃饭,夹了一块冷切羊肉,随手蘸了一点碟子里的辣椒酱,天哪,味蕾立即就被这味道惊艳到了。入口浓郁的酸味后是刚刚好的辣味,酸辣开胃,真是好吃到流泪!(我平时就偏爱酸辣口味)
我惊问: “这是哪儿来的辣椒酱?”
老公说: “这不就是我妈带来的吗?”
我诧异道: “以前吃的——不像是这个味道呀!?”
“就这个啊,妈妈带了两罐,还有一罐没动呢!”
那天的情况就是,早就已经不太喜欢吃羊肉的我,跟老公两人(堂哥减肥,吃得很少)把盘子里的羊肉吃!光!了!
而后,它跟盘垫们一起变成了餐桌上的一员,我用它来蘸各种菜。不管是荤菜还是素菜,有了辣椒酱的加持,都格外惹吃。
今天,吃着吃着,我突然想到,辣椒酱味道改变是因为时间的发酵。辣椒与盐在几个月的日夜交融中慢慢发酵变酸,这种酸又中和了辣椒的辣,让原本单纯的辣变成了富有层次的酸辣。
啊!时间真是一种奇妙的催化剂。对世间万物进行雕琢、打磨,催着万物成长、成熟,让万物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
初中二年级开始,儿子进入了青春期,很多青春期的特征逐渐显露出来。三年级开始,进入了叛逆期,更是做出了很多让我们瞠目结舌的事。
跟许多父母一样,我们劝说、引导、鼓励、宽容、批评、责骂、放手不问冷处理,甚至打过,可收效甚微。
昨晚,儿子又一次刷新我们对他的认知!老公恼怒训斥后心灰意冷,表示以后只管他吃穿住行直到两个月后的中考,其他一概不管,随他去。
我同样失望和焦虑。每一次对孩子的失望,都会转化成对自己教育能力的失望和自责,以及对未来的无限焦虑。
我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教育理念是否正确?从我进入这个行业所接受到的教育理念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跟孩子做朋友。我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这跟农村“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
可我发现,我这样的教育方式渐渐行不通了。从小活泼开朗大方的儿子,进入初中后就渐渐变了。变化的速度、过程都是我不可阻止的。我的教育方式一直没有变,变化的是他的身体和心理,以及同伴交往的环境。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学习压力的骤增,变得厌学、消极、情绪化、容易被激怒。同时,在同伴群体中爱表现自己,重视自己在同伴中的影响力,有了虚荣心,攀比心。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逐渐弱化,心智极不成熟。在国外心理学中这个时期被看作是“危机时期”。
如何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危机时期”?我一直在思考。
孩子的行为有时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的是父母身上的问题。我想可能是我们平时对他的学习表现得过于重视了,这种重视无形中变成了孩子的压力。我们对他过高的期待值,让他变成了我们不喜欢的模样。
我想,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平凡人”这样的事实!
虽然儿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但很多从小养成的良好品质并没有丢——善良、富有同情心、有礼貌、关心他人、孝顺......
我相信,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也是最好的过滤器,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过滤掉青春期的种种问题,催化他们成长、成熟,形成健全的人格,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的时间,让时间改变孩子。
桌上的辣椒酱、院中的月季花,都静静地散发着香味,一如岁月之河,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流淌......
相信时间,相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