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昨日整理书橱,翻出了一本《看图读古诗》,里面共有150首古诗。
这是女儿小的时候用过的书。翻开这本书,一下子想起了女儿当时背诗的情景。还没上小学的她,已经全部背诵完了这本书。她背诗特别快,一首诗教她念五、六遍就背过了。那时,我的弟弟还在上大学,他跟同学说起自己外甥女背诗快,他同学不信,于是一个周末,他特意领着同学坐火车来我家当场验证。背诗现场,弟弟从这本书的后面选了一首新诗让女儿背,结果念了5遍,果真背过了。令他同学非常惊讶。当我在整理这些文字时,当时弟弟的得意的笑脸还在我眼前晃着。
书里选编的第一首诗是《一去二三里》,有的诗书里也叫《山村咏怀》: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看图读古诗》上写的是无名氏。但我从加别的资料中查阅得知,这是是宋朝人邵雍写的。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有四五户人家开始做饭。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看到了乡间野外的如此美丽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自己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小诗,通过列举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我记忆里的烟村是这个样子的
“一去二三里”,那就是说的我们的村子吧?我出生的村庄是个大村子,济青公路从村中央东西向穿过。以我村为中心点,周围环绕着几个小村庄。村南偏西一里地有南埠,二里偏东有王家庄,村西一里有李家埠,村北一里有新华村。只有同样处于济青公路线上的东注沟,离我村有三里路。
小学三年级以前,我从未离开过我的村庄,只能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村里南头北头的玩耍,玩得也不外乎傍晚捉迷藏,白天跳绳、踢毽子、跳房子之类的游戏。
四年级时,我参加的学校文化宣传队出去表演节目,晚上去过李家埠一次。那次我们所有小伙伴给大孩子们伴舞时全部忘记了队形变换,一直以一种队形跳到结束,下台后,让老师批了一顿。
还有一次演出是白天去东注沟供销社门前。那天正逢集日,来看表演的人很多。让我高兴和紧张的是,我的母亲也在观看的人群里。回家后,母亲说我跳舞时为何要皱着眉头呢,要是舒展开就更好了。
五年级的时候,夏天,母亲要给我做一条及膝的短裤穿,我非要自己去村西潍河西岸的古县供销社扯花布,母亲答应了。于是我跟三个同学一起,不怕大中午的太阳晒,一路玩一路走,终于扯了自己满意的花布。回来的时候,我们从拦河坝上走过。我看到里面的水真清,俯身就能看到水底的石子、小鱼儿。
看到真正的“烟村”,那是我五年级老师带领我们去郊游那次。出学校,往南,离我村七、八里地,那是诸城界了。巴山,就在那里。我们好多人家种地就种在巴山北脚下。这个巴山,当然不是“却话巴山夜雨时”里的巴山啦。山只有海拔80米高,有树木,山间还有一座大地主家的破旧的粮仓。我们到的时候,只看到有几堵厚厚的青砖墙站在那儿,墙上还留有一些枪眼。
等爬到山顶,山下景色尽收眼底:山坡下绿油油的一片,高的是玉米,矮的是地瓜,一方方,一块块,既归整又不单调。山下的行人和车辆,看上去小得多了。再放眼往村子的方向望过去,只见绿树丛中搭配着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色,那是我们的房顶。绿树红墙,这样错落有致。
有同学说:“看到了吧?我家烟囱冒烟了,我娘在家里做饭了。”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因为离得远,根本看不到有烟囱冒烟。但我们还是站在山顶上,辨认自己家在什么地方。这也足以让我我陶醉,我似乎看到了炊烟正从绿树丛中,从红瓦顶上的烟囱里若隐若现地升起来,灶房里的母亲慢悠悠地拉着风箱,风箱唱着一首不急不缓的歌,给锅底下跳舞的火苗伴奏呢。想到此,我心底里暖暖的。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其实,我心底里的幸福,可以没有亭台,可以没有鲜花。只有“烟村”的这样一种温暖就好: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家人安康、吃饱穿暖的一种满足。不用跋山涉水,只求逡巡乡陌,与乡邻友好相处的一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