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重新读《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第十章: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其中费斯克对通俗文化相关的一些观点,相比较第一遍读写笔记和感想,给我别的启发。
他说:
在金融经济中,生产者利用自己所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出具体的产品。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直接生产出物质商品,并出售给消费者(如CD、电影、书籍等);二是利用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再把受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如免费电视,大众报纸等)。
作为一个受众,我们该怎么做?比如,看电影,欣赏戏剧,听音乐,只是站在一个消费者(受众)角度呢,还是应该有一些刻意学习?
就比如,听古典音乐,当尝试去了解所听这首音乐的创作历史,作曲家,再听领听老师的对一首乐曲对结构的解读,还有一首曲子里不同乐器的了解,此时,再去听同样一首古典音乐感受是不一样的。
如果这一种做法(切换思维的角度)变成了我们的第一反应的呢?不是只习惯作为一个受众,一个消费者,而是去了解呈现你眼前的事物,产品,服务,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怎么生产出来的)。
这也是成长会的课程里曾讲到的,从黑盒到白盒的思维切换。
还记得一个概念:卖家优势,我觉得说的也是相关的道理。还想到“主动”,无论在哪种情境下,尝试去想主动的,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想?被动的又是什么样,那我们现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也可以尝试问问自己,现在的生活中,工作上,是主动还是被动。
主动是一种选择,被动也是一种选择,且没有中间状态,如果不积极主动去想,去思考,就只能被动。就像古人形容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一生随时间向前推进,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