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TED是讲20岁应该做的事的。曾经宣枫给过其中的一段作为演讲的模仿,今天竟然找到了原视频,惊喜而感恩这份偶遇。看完受益颇多,忍不住放下定密ppt。
这是一个讲战略的视频。它把人们的眼光从眼前的一周一年三年提高到整个人生进程的层面来看二十郎当岁的年纪,一时紧张感徒增。
它精准击中了我的、或者说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先学习,再找伴侣找工作决定事业和家庭。
事实上,我认为主讲人的观点是:学习和这些决定未来人生走向的事同样重要,而且应该同时进行。当然,我认为不免有些为了提高人们对后者的重视程度而只着重说了后者的因素。
对照TED中给出的三个要点,反思自己的生活:
投资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而且是有目标地学习。那些漫无目的的探索,看起来没什么害处,其实是浪费时间——或者说,就是拖延。
年轻人试错的成本是低,但是低不意味着没有,低也不意味着就可以瞎尝试。20岁的人除了时间什么也没有,但富有不是说就要挥霍。看看那些投资大鳄,哪一个不是精准地计算自己每一个现金流的去向?
看准方向,做好预研,全情投入,这才是好的尝试。利用弱关系。
依稀记得很久之前张辉介绍过这个概念。只是时日久远,他后来也没有再提,我自己也没意识到这东西有多重要。静言思之,不只是工作,人生里恐怕有一半的机会会来自“朋友的朋友”——哪怕是伴侣、事业。
但是我有什么弱关系呢?我去哪里找弱关系呢?
我的视野确实太狭窄了,只看得到身边的同学、大一点,看到自己的学院。白白浪费了在这么好的学校、这么好的城市——可是我该做些什么呢?
暂时觉得,一个是提高自己,另一个是敢于暴露自己。
谁老在乎你啊?所以,大胆地暴露自己的优点、个性、甚至是无知和错误吧。选择自己的家庭。
这个概念对我来说真的很新。看了那么多讲原生家庭如何如何的文章,我都快死心塌地地认为“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了。我想原话该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二十几岁的人,不正是选择自己家庭的时候么?即使是号称传统上在乎家庭纽带血缘至亲的中国,千禧一代早也没那么care了。要像选择工作一样选择爱情——对我来说,这提醒我爱情和工作一样是要争取的。
或许看来很幼稚很可笑,但是我在过去的生活里,真的太被动太迟钝了。等待,等待,等待一个人来发现我,却从未想过主动把自己装到布袋里去。另外,也是要选择的——这意味着思考和慎重,而不是蒙起眼睛听从荷尔蒙的指挥。
主讲人最后半是感慨,半是总结地说:我喜欢与20多岁的人共事,因为他们太好帮了。
希望自己也是一个好帮的人。
不,不是希望。这应该是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