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稚翼20171201家长共读

        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是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掌握一项技能需要一万个小时的练习,那么培养思考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就是本科、硕博士以及工作时间的总和。如果要压缩一万小时到本科四年,那么一个人必须做到每周不间断地思考50个小时,一年保证50周。

        练习思考的过程严谨并有深度:首先,你要接受高质量的教学。另外,你必须经历书写观点清晰的论文,并且邀请老师逐条逐点讨论逻辑上的含糊,结构上的错误,论证证据的不足,驳论的机会以及对反对观点的成功预见等。老师还会进一步提出疑问,建议你从新角度探究,并肯定你已经掌握的方法。按照这个方式,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你要一堂课接一堂课,孜孜不倦的练习并逐渐练就这一身本领。

        学生所期望的理想教授是,挑战学生能力并关注学生个人发展的导师,其中的重点是“导师”。导师的首要功能并非告诉学生做什么,而是倾听。导师通过倾听,尝试去理解学生提问背后的那个问题,然后帮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重要决策的关键时刻,导师扮演提问者的角色,提醒学生考虑清楚重大决定背后的“为什么”。真正的导师会“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勇于面对抉择,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同时,当学生受到外界的声音影响而做不到真我的时候,导师要给予足够的支持来解救他们”。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寻找的是一位有先见之明的前辈,能够给予连他们的父母都无力顾及甚至反对的理解和许可的人,即支持他们走自己的路,并肯定他们选择的人。教授的指导以学术为主,但是任何一种学习和成长必须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因此学生更愿意需求具有高度信任感的教授的帮助。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亲密的,甚至是神圣的。

        然而,在大学校园里,“教授缺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根据统计,2011年美国高校里的终身教授人数占整个师资的25%或更少,终身教授被临时性教职员所代替,有兼职的、博士后、在读硕博士生、全职的非终身教授等。显而易见,临时性员工降低了成本,但也降低了教学质量。临时性员工往往集中在终身制教授回避授课的入门级课程,但初级课程对刚入校门的大学生有着及时并深远的影响,这些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融入到这个陌生的大学环境。教授的授课环境往往是大课堂,学生的个人互动往往由助教来替代,甚至在不少大学互动根本不存在。教学并非灌输信息,也不是娱乐节目;教学是互动,是激励,而这种经历只有在小班研讨形式的环境下才能发生。这种教学方式并非天方夜谭,在基础教育的教室里它每天都在上演。当然,我们可以选择捷径,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

——摘自《优秀的绵羊》第九章

整理:林薇

        又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逼进好的大学。美国顶尖大学里面出现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各国的大学都存在。尽管如此,越是好的大学还是会越重视本科生的培养,会有一些制度来保证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要想获得真正的大学的教育,只有在顶级的大学里才有可能实现。在那些大学里,还有很多能称得上“导师”的老师,即使他们可能还不是教授,但是他们所受的学术训练、学术履历和人文素养,也堪称“导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