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以笙箫这么磨叽”?
曾经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叫《何以笙箫默》。剧中原本热恋的男女主人公,因为诸多误会而分离了七年。当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彼此间都存有感情,只是心结难解。男方咄咄逼人,只顾宣泄心中的爱恨情仇;女方躲闪腾挪,偶尔用冷箭回击。两人就这么刀光剑影了好几集,就是没有一方想着解释一下当初究竟发生了什么。明明两个人坐下来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说清楚的事情,竟然拉扯了二三十集才搞定,让我看得十分抓狂。
我发现,剧中这两人在沟通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表达的一方总是想着“我以为你会明白”;而接受的一方总是想着“我以为你是那个意思”。于是沟通的效率越来越低,在情绪的影响下,关系出现了破裂。
这种矛盾冲突,如果发生在现实当中,可能更难化解。不信去看一下电视当中那些“现场调解”类的节目,当事人很多是因为多年前的一个小事,导致长久无法释怀,甚至旧恨之上,再添新仇。所以,也难怪电视剧当中会出现令我抓狂的“磨叽”。
2、“我以为”是一种“知识诅咒”,可能我们都“中”过。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她找来两组人,其中一组的任务是,每个人从她给的歌曲单(都是一些广为流传的著名歌曲,比如《生日快乐》)中,选则一首,然后在桌面上敲击这首歌曲的节奏;另外一组人员的任务就是根据节奏猜出这些歌名。最后经过统计,猜歌名的一组,正确率是2.5%,但这个实验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在公布这个结果前,研究人员先让敲击节奏的那组人预测对方的正确率,他们给出的预测值竟然高达50%,当看到最终的统计结果时,“敲击者”们都非常吃惊。
在《让创意更有粘性》这本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知识诅咒”:在某件事情上掌握更多信息的人,很难想象对于那些掌握的信息没那么多的人对该事情会是怎样的看法。比如,有些父母在子女刚开始学穿鞋、学用筷子吃饭、学乘法口诀等事时,往往耐心不足,发现子女犯错,会说“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学不会”这样的话。因为这些事情在父母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很难思考对于一个生活上的“菜鸟”——他们的子女,这件事情会有多难。这些父母,便是中了“知识诅咒”。(同理的,还有驾校那些躁狂又“毒舌”的教练们骂学员的现象。)
情侣之间的吵架,上、下级之间的矛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不理解,很多时候都来自于“知识的诅咒”。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所表达的信息是如此“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做进一步说明,对方就应该全部了解。如果发觉对方没有理解我们所表达的信息,就会产生“怨念”:“你怎么就不懂我?”而接收的一方,要么是绞尽脑汁也猜不透,要么是干脆曲解对方的意思,造成误会的进一步加深。
在这种沟通模式下,双方的情绪都会受到影响,一旦“积郁难平”,必然导致双方开始“互相伤害”,就像上面提到过的在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当中,男女主人公在沟通时总是“杀气侧漏”,就是因为多年的误会导致积怨,在沟通时急于让情绪找到宣泄口,所以两人的对话中总是情感多余事实,“相爱相杀”了好几集。
3、破除的情绪影响,主动确认,才能打破“诅咒”。
要破解这个“诅咒”,需要先排除情绪的负面影响,把心里的真实期待、想法、疑虑、感受充分“曝光”,再学会主动确认对方的真实意图。
排除情绪的干扰,并不是压抑自己心里的感受,一味迎合讨好,因为这样做会导致更大的“关系危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哪一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当中,提到了排除情绪干扰的两个步骤。
首先,要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是心情,源自于满足/未满足的愿望,是一种客观事实,比如:“我心里感到很沮丧”,就是一个描述情绪状态的客观陈述。想法是对对方行为的判断,这个判断有可能是非客观、理性的,尤其是在有不满情绪的时候,比如“他总是很晚回家,没有责任感”。
然后,用恰当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一味压抑感受,“你以为”对方能懂?摆脱大家都很忙的,你不说,对方哪有功夫天天猜谜语?但是表达感受不能变成发脾气,而是既不伤害对方,同时让对方注意到你的心里真实期望。如果把这个方法写成公式的话,就是:“自己未被满足的期待+对方行为+自己的感受+现在的愿望”。
比如:我很期待你早点回家,因为很想多和你聊会天(自己的期待),但你最近经常很晚回家(对方的行为),这让我感到很沮丧(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早点回家吗,因为真的很想和你有更多的交流(现在的愿望)”
这种表达方法,比“又这么晚回来,你心里还有这个家吗,有本事干脆别回来!”好多了吧?后者虽然过了嘴瘾,但是我们往往容易引发冲突的升级。而前者的表发方式,不但不会伤到人,而且能让沟通双方把注意力放在解决未满足的期望上。
但是我们不能期待所有的人都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因为在情绪的影响下,很可能让对方表现出“并非本意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主动去确认。
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主动确认的方法。
我们还是写成公式:“描述你看到的行为+列出对该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请求对方做出解释。”
还拿上面的例子举例,如果对方就是用后一种“暴烈”的表达方式的话,我们可以这样去回应:“我发现你对我最近回来晚很不满意,是不是原本打算有什么事情想和我说?还是最近你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毕竟我忙前忙后,也是为了能让你更幸福。”
这种回应的方法,不但能够让“战争之火”及早熄灭,而且通过主动去确认,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对对方行为的误会(“我这么忙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你怎么就不知道体谅”),同时给出对方选择,更容易让对方愿意去澄清真实的情况。
【关联】【剽悍晨读感悟第24篇】【《关系决定命运,给你改善关系的3个大招》@剽悍一只猫内容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