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朗读者》第一季的最后一期主题是“青春”,当时被开篇的卷首语触动,尤其是最后一段话: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这声再见,回味悠远,这份告别,依依不舍。

青春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一个词、一首诗、一段时光,而我们往往在他渐行渐远地时候才发现自己似乎读懂了它。你不得不承认,就算厄尔曼说过青春并不是指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但那些迷茫的、孤独的心事,那些欢腾的、炽热的心情都已装进了回忆的抽屉。

08年以电视台实习生的身份来北京学习一个月,这一个月的生活和经历就像这个抽屉里最特别的一颗玻璃球,每次打开都忍不住拿起它凝视一番。那是第一次离家这么久这么远,我们从衡阳火车站上车经历21小时才到北京,在前往北京的列车上,一直在期待,期待着怎么与这饱经风霜,写满故事的城市进行对话,如果一个月的时间有限,也一定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带走无限的回忆。

这个月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上课的地点就是朝阳区的一个实验中学,课程被安排的很满,全月只有两天时间自由活动,且回来时间不能超过晚上10点。每天上课都能见到不同的老师,每位老师风格迥异,艺术的世界从来不缺乏特色和个性,我们每天都在练声、练笔,接收每位老师所谓的经验和精华,听着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很立体,也是那个时候发现个体差异才形成了丰富的感官世界,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让思路更加宽阔。

下课我们去学校的小卖部买零食,一句冰棒被售货员纠正说应该是冰棍儿,有儿化音,刚刚还说尊重差异,保留不同,结果北京大妈先教我们说话。

终于等来一天假期,也注定这24小时被载入我们几个人的青春纪念册。前一天大家已经组队完成,我们四个人是“不去长城非好汉组”。凌晨4点起来洗漱,整装待发,乘坐最早的一班地铁前往天安门看升国旗仪式,我们以为已经很早了,没想到到了天安门广场已经是人山人海。天边开始泛红,仪仗队整齐干净的步伐,果敢刚毅的神情,开场便是高潮吧,小姑娘激动地已经热泪盈眶了,如果不曾承受过屈辱,不会感受到这份完整和安宁有多不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驻立在广场中央,风似乎从1919年吹过来,我一直想,如果我也在那场运动中,肯定会在最前排挥动着抗议的旗帜,喊出民族自强的口号,就算会流血牺牲,染红的也是眼前这耀眼的五星红旗。

我们很贪心,一天时间想逛了故宫再去爬长城,而当我们从故宫出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后一班去长城的班车,无奈只能打车前往,很多司机都好言相劝,改天再去吧,今天去了爬上去就天黑了,回来不安全。既然已是铁了心的计划,哪有这么容易放弃,终于有一位师傅愿意跑一趟,大概2个小时的车程,正好大家稍微休息下,毕竟走了三分之一个故宫了。

说来也是幸运,当天天气很好,工作日游客也不多,留给我们的都是他本来的样子,完整的干净的,没有其他人打扰我们的感受。但是也需要快点,不然上去看的是星辰不是夕阳了。我蹲下来用手感受台阶的温度和它特有的质感,一瞬间像是触摸到筋疲力尽的劳工奄奄一息的脉搏,又像是远方马蹄奔跑的气势恢宏。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另一种解释也在这里,如果不身临其境,你可以说出它的历史,但是你不会知道哪一片砖的缝隙里长着一株车前草,你不会知道在爬山的过程中有一只乌鸦同行是什么感觉。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