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要不是因为校长在演讲中读错字,北大的120年校庆想来不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
虽说有关注总好过没关注,广泛关注好过一般关注,但无论是谁,也不愿因为只是读错一个字而被舆论揪住不放。更何况,揪住不放的人群中,大多数仅仅只是宣泄情绪。
甚至可以说,只见情绪,不见思考。只有好恶,不顾逻辑。
一些人堪比联想丰富、思维跳跃的键盘脑洞艺术家。仅从校长把「鸿鹄」读作「鸿浩」这一处事实出发,就能推导出校长名不符实,知识水平不行;继续推演开来,目测北大这所学校日渐坠落,不如以前;接下来大胆脑补,中国的高校普遍不行,迟早药丸。有言论更进一步,敦促校长下课辞职。
虽然乍一看,这些人貌似捶胸顿足热泪扑屏,痛心疾首溢于言表,不禁让我想起了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但细细一想,这些言论从逻辑上实在是毫无章法,一塌糊涂,不见丝毫智力活动迹象。
这种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借题发挥的手法,似乎不太陌生,多少和鲁迅先生当年批评过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的人,有几分相似。由此引发的恶果,似乎距离现在也不是太远,翻翻历史书就能查到。这些人的记忆,总不能跟金鱼一样短吧?
就事论事,读错字了就是读错字了,有错就改,就这么简单。
02
作为表意文字,我们的汉字是语意和读音分离的,本身就不好记。再加上语音历史流变,各地方言众多,同一个字,古人的读音和现代人的读音相差甚远,普通话读音和方言读音又不尽相同,多音字的出现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要求每个人的发音都像播音员一样标准,这实在是一种苛责。这种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是病,得治。更何况,央视的播音员不也经常出错吗?
请注意,我这不是为读错字辩解,只是指出客观现实。因为在我看来,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读错字实在是无关紧要的小瑕疵。
如果你还坚持认为,读错字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不妨试着读读以下几个词语:
湖北六安、江西铅山、安徽亳州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生僻字多音字,我这是故意为难,那不妨降低难度:
处女、暂时、压轴
你可以翻开字典,自行对照自己刚才的读音是否标准,我相信,凡是以上三个词语能全部读正确的人,现实生活中不会太多。
文字本身是鲜活的,变化的。文字语音和语义的定义,往往取决于现在的大部分人怎么读,怎么理解。最常见的「空穴来风」,最早的含义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但在实际使用中,人们经常错误地理解和表达成「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已经同时收录了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这恰好证明了,语言文字是随着使用者的习惯不断演变进化的。现在的通假字,一开始都是错别字。
03
说回到校长读错字这件事。
当然,你还可以继续揪住不放,指责校长在如此重大的场合不认真,不上心,没有事前排练,没有请人纠正。这种指责,取决于你把这样的演讲当做什么?是一次正常对待的真实表达,还是事先排练过的完美表演?
如果你觉得只有后者一种选择,那校长确实没有上心排练,确实没有完美表演,确实应该批评。
事后,校长发了一封道歉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事不就完了吗?还要怎样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不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吗?
道歉信的末尾,校长说: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我特别赞同校长的失望和内疚。确实,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错字,而忽视校长在致词中更重要的思想。
于是,我特意找来校长的庆典致词发言,细细阅读学习。
04
致词发言中,校长传递了这样的思想:
北大……以敢为天下先和大无畏的反思与批判精神,激励自己不惧艰险、砥砺前行。这种精神和价值理念,已深深根植在北大人的灵魂深处,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举止言行。
不同观点的碰撞、辩论、质疑甚至批判是有益的,但我们更需要在价值层面建立共识与确信。
从以上两段话可以看出,校长想要表达的思想,在逻辑上不太通。
第一段里,「反思与批判精神」是一种价值理念,「深深根植在北大人的灵魂深处」。到了后面一段,「质疑甚至批判是有益的」,但「共识与确信」更需要。这说明,在价值理念上,「共识与确信」的优先级高于「质疑甚至批判」,但还是有益的。
然而,在道歉信的末尾,校长却说:
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
05
这就有点让我迷糊了:在校长看来,「质疑」到底是有益的呢?还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呢?
这直接引发了我对「质疑」一词的质疑,今后我们是应该质疑呢,还是不应该质疑?
相比纠结读错字,我觉得,这才是你我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题图作者:Nathaniel Shuman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