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明说,我在献计之前,先要有两个说明,你必须明白的。第一,张松归蜀,绕道荆州,必有献图之心。为何至今还不献出?
刘备插话道:恐怕我们待他还不够好,不足以动其心。
孔明说,恰恰相反,我们待他不是不好,而是好得过了头。
刘备忙摇头否认道:世上没有这种不知好歹的人。
孔明说,庞统只以为对张松敬如上宾,使他自愿献出图来。其实不然。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张松是个聪明人,深通人情世故。你这样厚待他,张松一定会这么想,与你皇叔向无交往,又无恩德,必是看在同宗弟兄的情份上。因此把你皇叔的诚意全都推托到刘璋的身上。当然,他也就不敢贸然献出图来了。
今日之计,首先要使张松解除这个顾虑,要他明白,你皇叔待他好,只是两人的事,与旁人毫无牵挂。这样,张松才敢把图献出来。
刘备听了,顿开茅塞,连连点头,请教第二点。
孔明说,第二,张松献图冒着杀头的风险。献图成功,我们取得西川,张松必定要投到你主公的麾下为臣。为了防止旁人的闲言碎语,他一定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因此,张松献图,最好只在你们两个人之间进行。他献图,以表忠心;你受图,名正言顺。
刘备听了,又是点头不止。说:“来日便当如何相送?”
“主公可使人去官寓送个消息,来日长亭送行。”
“备已与张松讲了。”
孔明说,今日可发一令,命子龙率五百军士,准备一席佳肴,来日一早先去长亭等候。主公便与张松同往,畅饮之际,主公先敬上一杯,言道:“今日一别,何日再见?”说罢,便看他饮否。
刘备说,他饮了便怎样?
孔明说,观其图本献否。
刘备说,若是张松饮罢并不献图又怎样?
孔明说,主公再敬第二杯。
刘备问,可有什么话说?
孔明说,主公便道:“蜀道难行,只怕下会无期。”看他饮否。
刘备说,若是张松饮了第二杯酒;仍不献图,如之奈何?
孔明说,主公再敬第三杯。
刘备听到这里,显出了不耐烦。心想,这算什么计策呢?光敬酒,不见图,有什么意思呢?这种计策我也想得出来。
说道,似这等敬酒,何时了结?
孔明讲,这第三杯酒便有不同之处。
刘备忙问:怎样不同?孔明微笑道,主公敬第三杯酒时:便要拿些“法宝”出来。
刘备觉得这两个字很熟,却又一时想不出来,眨着两眼在仔细回想这两个字的意思。想了一会,还是想不出自己有什么法宝,便问道,备哪来法宝?
孔明说,主公竟会忘怀么?你的“法宝”威力无穷,张松哪有不献图本之理!便是当年河北袁绍要杀你,被主公一用此“法宝”,当即便转危为安;当初,亮在隆中之时,也是被主公的“法宝”引出山来的;就说甘露寺招亲,要不是主公的“法宝”灵验,孙家小姐岂能成为刘家主母?主公若再想不起来,亮只得实言相告,这便是主公的眼泪!
刘备这才想起孔明一向把他的眼泪称作法宝。心想,与你商量办法,你总是老花样,要我掉几滴眼泪。
刘备沉默不语。
孔明继续说,主公这第三杯酒只能筛八成,然后掉下数滴眼泪,一定要落到酒杯之中,若掉在外边便不奏效。请主公今晚操演这么几遍。主公敬上这第三杯洒,不须言语,看他饮否。
刘备想,要是张松又不献图,浪费几滴眼泪倒不去说它,这个名声就难听了。便问,要是张松饮了此酒还不献图,莫非就这样白白地放走了他?
孔明肃然道,饮了便献。若然不献,那主公便另请高明。
孔明说完,站起身来,说声告退,往外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