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是母亲是女儿

看了一本散文集,恰好将老舍的《我的母亲》和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编排在前后脚。

老舍一岁没了父亲,和母亲、三姐相依为命。母亲在苦难岁月里独自撑起家庭养育儿女,她的善良隐忍和骨子里的坚强让老舍也有了软和硬的性格,他称母亲为真正的老师,给他生命的教育。母亲晚年是孤独终老的,在那个动荡的岁月,老舍从求学到工作到留洋再到流放,几乎未能承欢膝下,甚至是在母亲去世后一年才得知噩耗。

我的前四十年也有类似的境遇,幼童时期父亲在北京当兵,母亲独自在异地工作并抚养我和姐姐。我四五岁时父亲军转干,却因肝硬化被医院发了病危通知,母亲一边工作一边在医院看护又要照顾我和姐姐,是母亲的坚强和乐观把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但其乐融融的一家四口不过团聚五年,父亲在某个冬季的早晨突然病发仓促离开,那年我刚十岁。和老舍笔下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吃下一切的苦,拼尽全力守护她的两个女儿成人。我对母亲的爱和依赖始终凌驾于其他一切感情之上。

直到我生育了儿子,母亲和婆婆同时照顾我月子时爆发的一场“大战”,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点点消磨了母亲曾经压倒一切的光辉。加之后来,母亲和继父之间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我感觉母亲的独立乐观渐渐不复存在,好像她一直把过重的爱和期待都投射到他人身上了,时髦点说是母亲不会先自爱,其实说白了就是孤独。就好像老舍母亲大年夜里和小儿子只团聚2小时的失落一样,不过是她没有过多表达,而我可以通过视频、电话时常有此感受罢了。

如今母亲恢复单身,无论在我们姐妹哪家长住难免有琐事烦扰,母亲购置了一套新居,正急切地盼望着从姐姐家搬出。为什么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在人到中年时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粘稠了?

丰子恺把几个孩子小时候的顽皮称作一个人真正的黄金时代,比大人世界口口声声呼喊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而做的一系列创作要真率、自然和热情。这是第一次把孩童的顽皮本质说的如此透彻的论调,以至于我对周末刚刚经历小老二在商场里撒泼打滚,歇斯底里地吵闹而生气的心态感到大大的羞愧。原来,我在看待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时,竟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真理,或是完全因为疲劳和烦躁忽略了小真人的天性。

丰子恺很憧憬于孩子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孩子的懂事成熟也让父母们欣慰,然告别黄金时代终将意味着一个人与真实纯洁的自己作别,而踏上不那么纯粹的社会。我想,已到中年的我是绝对可以理解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们懂得孩童时期的所有美好如此弥足珍贵,另一方面又可悲真正懂得时将不复是那个让人憧憬的人了。

儿子即将背起行囊到外地求学,他在十八岁成人礼上给我的信中那句“我已经成为一个能为自己负责的成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包含了多少成长蜕变的历程啊,这份成熟稳重的背后,我知道他其实感叹过时光如白驹过隙,纵使“我的新生活才刚开始咧!”,也难掩“真的要与无忧无虑的少年作别”的不舍。

为何我会感到对母亲的爱不那么粘稠,因为成年后面对的种种复杂消磨了我的精力,对自己家庭和孩子的爱稀释了原来那份独一的爱。我一定也会感到孤独,因为孩子们终将独立,把我的心我的爱也随之带走了。

我所能做的是珍惜眼下。作为女儿多陪伴母亲,作为母亲多呵护孩子,珍惜眼下的相聚。

我所能做的是适应那份分离,尽可能活好自我,少一些孤独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