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一个有点普遍性的现象,就是为何一般来说,不少普通家庭出生的女性,她越是拥有良好的身材与相貌,就越是容易表现为思考问题简单与表层,不知道探究现象背后的迂回与深层原因,也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
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身材与相貌出众的普家女性,她们更容易吸引别人尤其是异性的注意,同时就让更多的男性,在追求她们的同时,关心和观察她们在思维、智力和学业方面的状况。而相貌一般的普家女性,她们则引不起更多人的关注,也就不会频频被人用来进行智力和学业上的比较。
所以可能的情况是,相貌一般的普家女性,她们之中见识和学业方面平庸者,在同类型人中占据的百分比,并不比那些相貌出众的普家女子来得更低,也有可能更高些,这具体需要通过抽样调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是幸存者偏差,如果说普通家庭出生的,身材和相貌出众女性的思维和学识平庸是一种偏见,那么就说明在持有以上偏见的人的生活圈子中,遭遇到各方面都优秀的女性的机会相对较少,那些出生普通家庭的,才貌双全的女性基本上不在这些人目光所及的范围内。
三是如果情况确实如本文开始说的那样,那是因为出生于普通家庭的美丽女性,她们既没有上一辈成功的压力,又相比许多同龄人位于较高的竞争起跑线上。如果她们单靠自己先天的身材与相貌魅力,就可以在社会生活、职场竞争和择偶方面,相较一般女性更容易获得成功,能够更为频繁地获得别人的喜欢,能够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且获取较多的便利与资源,同时获得足够的身心愉悦的话,那么她们为何还要拼命努力,耗脑费神费力,用暂时舍弃眼前的多巴胺快乐,去用功学习科学文化等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感受到思维的乐趣,享受到更加深刻持久的内啡肽快乐,并且借此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与实力呢?反过来,她们只需要注意自身的健身、美容与化妆,保养好身材与容颜,并且继续保持这方面的竞争优势就可以了。
四是同样重要的是,物质上的匮乏和贫穷,容易使得穷苦人家的孩子较为急功近利。她们理解不了打好知识的扎实地基,造就坚固知识大厦对于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进步,对于个人前途和命运的至关重要作用。另外,因为物质上的匮乏会处处给生活带来局促与尴尬,也使得她们首先要为了生存,需要更多地运用自己的体力,先去解决物质方面的匮乏,从而过早地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忽视了对于人生问题的深入探究与思考。
与普家女性相对照,更多知识家庭出生的女性,即使她们身材与相貌出众且引人注目,可以低成本地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但是她们也不因为美丽而迷失自己,绝不躺平在身材与相貌的优势上。原因是知识家庭往往有着它们的文化传承,子女大多拥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压力或愿景。除此之外,物质上的充裕,使得她们不必仅仅为了生计,过早操劳去干单纯的体力活,她们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科学文化,用在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上。长此以往,造就了自己心灵手巧,秀外慧中且出类拔萃的人生。
再有就是与身材与相貌出众的普家女性相反,那些身材与相貌平平的普家女性,因为在这方面缺乏先天与后天的优势,她们在人生起跑一开始就落后于别人。出于对前途的担忧,也源于对命运的抗争,于是她们从具有这方面的认知开始,就勤奋刻苦,发奋努力,向身边成绩优秀的同学看齐。并且是生活对她们的严峻与不公,令其感受到更多的世事无常与人情冷暖,使得她们早早识读人性,思考社会,同时更注意对照现实,从书本上获取先知们的真知灼见。
上述某些身材相貌平庸的普通家庭出生女性的自强不息的改命现象,也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缺陷自我补偿机制的一种表现。那些后天身有残疾的人中,自暴自弃者固然也不少,但也不乏为弥补自身的短处而发愤图强,反而在智力等方面获得了正常人所没有的迅速长进,甚至创造出奇迹的改命成功者。至于女性的身材相貌和她的思想学识之间,应该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说有,那它们之间也是负相关关系。
另外,人的童年和少年,对其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定型作用。这缘于人们思维与行为的惯性,或者说是“路径依赖”。人在其早年形成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尽管并非不能改变。但如要有大的改变的话,又取决于当事者能否在认知方面突然开窍,或者是否受到外部事件的触动,然后是否因此停止了其思与行中的惯性运动,是否脱离了原有的路径依赖。其中还涉及到个人体验升级,也关系到对于认知飞跃后的主观价值、成本效益等的重估,以及在战胜克服思与行的惯性与路径依赖的过程中,自我信心的重拾或增加。因此西蒙•波伏娃的名言可能有条件地在此适用,即:“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最后想说的是,大凡涉及到人与社会的问题,由于影响的变量和因素众多,不会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具有统一的公式与定理。人是人性加上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个人非但自身需求和欲望多变,而且对于事物的偏好和视角也有所不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价值主观,人与人之间只能求大同存小异,各自主动被动交替地领取属于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生长或成长的营养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