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自卑:人生原动力

《儿童教育心理学》笔记1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教育就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的能力非常薄弱,需要得到以父母为主的成人指导。不过说实话,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认识自我都很困难,更遑论准确认识孩子了!所以需要对儿童心理有一定的认知,其实,认识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成人认识自我的过程。

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人的心理是不断向上的,是充满着活力、目的的追求,不断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美好前景,这种动力是无时不在,也是无意识形成,这也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所以说这些无意识的追求,如果方向不正确,导致的后果也是相当可怕的。

网络图片,侵删

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我就是说,主观上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本章中举了一个例子,52岁女人贬低比她年长女性,根源在于她在童年,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她的姐姐吸引,从而产生了屈辱感和无价值感,这种感觉影响到了她对年长女性的看法。

网络图片,侵删

心理补偿:个体的追求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从这里可以看出,适当的自卑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有三类儿童:一类生来就衰弱或者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一类是从小受严厉教育或者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儿童;还有一类是从小被宠坏的儿童。前两类的儿童,往往充满自卑感和欠缺感,如果不加以引导,常常会形成超越其自己潜力的野心,而这野心往往是促使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入歧途的根源。最终,由过度的野心走向过度的自卑!

前文提到儿童对生活当时和目标的认知是建立在他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而其人格却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他的看法和想法表现出来的。

最后,本章阐述通过三个基本问题对个体大致生活目标理解,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 自卑情结的来源 1. 你如何解读自己的生命意义? 2. 易引发自卑的童年经验 3. 家庭的影响 4. 学校的...
    萧筱068阅读 653评论 0 10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影响甚广,有些现代教育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例如德雷克斯的实践派儿童心理学,进而又直接影响了“正面管...
    汪运果阅读 1,519评论 0 2
  • 夜莺2517阅读 127,773评论 1 9
  • 版本:ios 1.2.1 亮点: 1.app角标可以实时更新天气温度或选择空气质量,建议处女座就不要选了,不然老想...
    我就是沉沉阅读 6,991评论 1 6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629评论 2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