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代资本主义有区别于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的最大特质便是维系资本主义运转的对象从单一的生产者(工人)变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后者的到来无疑是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归根结底消费主义的产生是资本家为了加速商品的消费,避免商品囤积带来的经济危机。这意味着现代资本主义的系统由两大环节构成:“生产+消费”。
在生产这一环节,诸如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削减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大型跨国公司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血汗工厂,它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制造出的商品的量与效率,同时通过剥削手段疯狂压低制造这些商品的成本,以此为自己谋取巨额的财富。
在消费这一环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现如今随处可见的广告,不管是在现实中的商场的大型屏幕还是互联网上的视频广告,它们希望我们快速的、无时无刻的、没有任何理性地购买资本家的产品,为资本家带来大量的金钱。
另外,生产与消费这两个环节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高效率的商品生产造成的囤积使得资本家需要刺激消费减少库存(或者是与生产的效率相匹配)。大量的消费意味着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意味着生产的效率需要增加以避免断货的情况发生。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系统中的消费环节,我将以如今小资青年喜闻乐见的潮鞋文化作为分析的对象,进而达到观局部见整体的效果。
名牌潮鞋爱好者究竟在买什么?
这个问题乍一看非常简单,当然是鞋啊,除了鞋还能是什么?错,潮鞋迷买的不是鞋,只是一个鞋子的拟态,因为鞋在这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不再是一种穿在脚上,辅助人们行走的工具了,尽管穿着名牌鞋鞋迷们依旧可以走路,但是他们对这些名牌鞋、潮鞋的定义是特殊的,他们购买这些鞋的目的并不是“我需要一双鞋子,因为我需要行走。”既然如此,是什么导致鞋迷对鞋子本身的功能视而不见,却依旧对潮鞋有极强的渴望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符号。
消费主义正是通过符号来改变商品的价值,并促进消费行为的。
一个普普通通的鞋子,售价五十块钱,销量平平无奇。
如果是耐克阿迪,销量以及售价会上涨三倍,因为耐克阿迪这两个符号赋予了鞋子某种特殊的意义,购买这双鞋子意味着“跟得上潮流”。
若这双鞋是知名篮球运动员的同款,销量和售价又会进一步增加,“xxx同款”这种营销方式近年来甚是火热,这也是一种为商品灌入符号的行为,当你拥有那些篮球明星代言的,使用过的商品能够证明你是他忠实的粉丝,也许拥有一件明星同款商品还不够,你必须买足够多的明星同款来反复巩固你作为“粉丝”的这个身份。
答案在此时已经显而易见了,小资青年鞋迷们购买的不是潮鞋,而是它背后的诸如“潮流”、“时尚”、“高大上”、“合群”、“名牌”等符号。
现代社会是符号溢出的社会,我们对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评价、审视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基于对方身上所附着的符号,同时,为了让他人更好的评价以及审视我们,我们会以消费换取他人以及社会喜欢的符号,然后用这些符号将真实的自己隐藏,久而久之在符号的催眠下我们真实的人格便被异化了。
消费主义所创造的商品的符号的作用就是证明或者巩固一个人的身份,比如富人会买各种名贵的手表、跑车以及豪华游艇来证明自己是拥有至高财富的人,似乎没有这些东西他们就不是有钱人了。如果有潮鞋迷不买几双“dunk”,“Yeezy”、“AJ”像宝贝一样放在亚克力透明鞋柜里“供奉”着,那他就没有理由称呼自己为潮鞋迷,意味着他这个人不合群,不爱“潮流”。于是乎潮鞋迷们天天在“得物”中逛来逛去,时刻关注着哪些牌子或者款式的鞋子是最流行,然后进行一通消费以此来展现以及巩固自己“潮人”的身份。如此多的人想要成为“潮人”,耐克看着在印度的血汗工厂被制造出的成本不到百元的“潮鞋”不禁乐开了花。
潮鞋迷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甚为严重的群体,他们以为自己是潮流的主人,其实他们是潮流的奴仆,如同追着骨头啃的狗一样为了时尚与潮流乐此不疲,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和消费主义的加剧,所谓的时尚与潮流变化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今天还流行的鞋子,不到一周就过时了,可怜的潮鞋迷只能像飞快旋转的轮子中的仓鼠一样不停的奔跑(消费)来适应这个社会。
最终,那些带给他们虚荣和外在身份的符号会像地震的大厦般崩塌,而他们将只剩下一副什么也没有的空壳,这不仅是他们的悲剧,更是整个消费社会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