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
是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原文。
其中"知止可以不殆",指知道事物的界限,便可以长久。 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第四十四章也有提及:“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三十二章为这个观点的铺垫和来源,但也有误解,认为既然知止可以长久,是否就代表停滞不前呢?
我认为这是一种曲解。从论道 和修身,事例三个方面解读如下:
1 论道:道无名,物有名。道无止,物有止。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
道隐无名,勉强称之为道。道无形,故无止。道是真理,规律和法则。 道养育万物,万物始制有名。所以名只是一个表象,是制出来的,也是变化的。 但变化是有边际的。
但有了名,就有对名的认知,有底线和规则。
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下由于道才井然有序,长江河流有山川峻谷才能曲折蜿蜒。
可见,道指引我们有名知止,但也如江河一般,不能因为有山川就畏足不前,在界限内应该有所主张。
2 修身 : 见素抱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声色犬马总是带来灾难。修身养生者必须清心寡欲,功成身退才能保全。
然而即使重腹轻目如圣人,面对诱惑还是很少能自制。如何才能达到呢,老子给了一个很重要的提示:知。 如何知道事物的界限,除了观天地,还要行四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何尝不是因为水已历经恶而到至善呢。 所以第四十一章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 张良-知止不殆而勤于行
张良就是知止不殆而勤于行的最好的例子。张良跟刘邦一起打天下, 运筹帷幄,有勇有谋。可谓勤于行。刘邦多猜忌,所以张良晚年不问政事,专心修道,善始善终,可谓 知止。张良的目标是推翻暴秦,而非其他。面对权欲,物欲能坚守本心,从而避免了韩信之祸。也是后人值得回味的。
综上所述,知止不殆是很难达到的,唯一的路径是闻道,勤于行,乃有悟。
听山水万千,不如一舟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