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听山水万千,不如一舟泛之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

是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原文。

其中"知止可以不殆",指知道事物的界限,便可以长久。 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第四十四章也有提及:“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三十二章为这个观点的铺垫和来源,但也有误解,认为既然知止可以长久,是否就代表停滞不前呢?

我认为这是一种曲解。从论道 和修身,事例三个方面解读如下:

1 论道:道无名,物有名。道无止,物有止。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

道隐无名,勉强称之为道。道无形,故无止。道是真理,规律和法则。 道养育万物,万物始制有名。所以名只是一个表象,是制出来的,也是变化的。 但变化是有边际的。

但有了名,就有对名的认知,有底线和规则。

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下由于道才井然有序,长江河流有山川峻谷才能曲折蜿蜒。

可见,道指引我们有名知止,但也如江河一般,不能因为有山川就畏足不前,在界限内应该有所主张。

2 修身 : 见素抱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声色犬马总是带来灾难。修身养生者必须清心寡欲,功成身退才能保全。

然而即使重腹轻目如圣人,面对诱惑还是很少能自制。如何才能达到呢,老子给了一个很重要的提示:知。 如何知道事物的界限,除了观天地,还要行四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何尝不是因为水已历经恶而到至善呢。 所以第四十一章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 张良-知止不殆而勤于行

张良就是知止不殆而勤于行的最好的例子。张良跟刘邦一起打天下, 运筹帷幄,有勇有谋。可谓勤于行。刘邦多猜忌,所以张良晚年不问政事,专心修道,善始善终,可谓 知止。张良的目标是推翻暴秦,而非其他。面对权欲,物欲能坚守本心,从而避免了韩信之祸。也是后人值得回味的。

综上所述,知止不殆是很难达到的,唯一的路径是闻道,勤于行,乃有悟。

听山水万千,不如一舟泛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类生来就会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如果能使产品变得有趣和更有吸引力,让用户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什么非要把产品仅...
    Robin_lian阅读 885评论 2 5
  • 听说人真的是有三生三世的轮回,我希望我们现在的缘分是第一世。下辈子,允许你做花心大少,风流倜傥,最后与我相濡以沫、...
    汪汪的爱阅读 197评论 0 0
  • 想换个工作,想赚更多的钱,想把购物车清空,想去某国旅游、想租好一点的房子、想多看几场电影,超前排那种⋯⋯全都是我想...
    大青姑娘阅读 442评论 0 0
  • -1- 阿美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回来的时候,我还是吓了一跳。 我们认识不久,从认识到现在,我一直都认为她是那种家庭很...
    瑶儿诶阅读 560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