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中的壁崖鹰,潜艇中的冲锋马
——我看”鹦鹉螺号”
王子淳
诗曰: “广大世间多奇物,一时闪现破见固。
学者高谈得多观,实地探查获真果。”
在1866年,那件“海怪袭船”事件被多少人谈论,多少国家报刊社将其连续几期登上报。多少学者大胆猜测,为自己所谓的“高见”多加辩述,也有多少人保持怀疑,对其真相弃信在心。但,事实上,那是一艘巨大的潜艇,它有着大海精灵般奇妙而古老的名字——鹦鹉螺号。
鹦鹉螺,这种古老的活化石,拥有着许许多多的气室和一个较大的住室。它的运作方式和结构,与潜艇相似,尼摩的潜艇因此而命名。
话说这潜艇可了不得,一只潜艇却拥有十七间艇房。十七间内,有的样品丰富,有的功能实用,有的科技先进。潜艇一直移动着,艇外的景物也不停变换,海面海底的盛景都尽收眼底。在里面待上一辈子也不会觉得乏味。
这艘潜艇的所有功能都通过发电来运行。电联通了所有设备,这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先进了。鹦鹉螺号一共分为两层,下面一层主要为娱乐及艇长、贵宾起居。
餐厅在艇部中端。内部装饰朴素,而不失典雅;简洁而不失底蕴。两旁的餐具柜用橡木制成。隔板上瓷器整齐的摆放着,天花板上也尽有装饰点缀,看得出尼摩船长在生活中也颇有情调,去欣赏文物,感受其中的魅力。
打开靠左的那扇门,映入眼帘的则是一排排精美的书籍,架在用紫杉木做的隔板上。一圈栗色的沙发前摆着几张轻巧的小活动小桌,以及其他刊物。整体布置得和谐精巧。
邻近于图书馆的就是客厅了。客厅宽敞堂皇,设计者将其布置得别有用心,似一个海底文化博物馆。多少大师名画列在墙上,各种各派应有尽有;名家乐谱散落在管风琴上;自然界的稀有珍品的标本也一件件放在一个个玻璃橱窗里,动物,植物,贝类珍珠,个个齐全,样样珍贵。尼摩和艇员们,可以在这里赏名画,赏美乐,赏珍品,还有比这更文艺的生活吗?
客厅中有两扇门,一扇通往简朴又满是仪器的尼摩艇长的卧室,一扇通往曾是供阿龙纳斯教授休息,现还是供客人起居的卧室。本层的最后一间房是专为关押入侵者的牢房。条件不算差,却黑暗无光。
从爬梯上去是第二层艇舱。两个不小的储物间夹着一间厨房。厨艺高超的厨师用锅灶却不聒噪,他总会安静高效的完成一席丰盛可口的菜,色香味俱全!这些蒸调全用电。力大还方便,健康又美味。
一间冷热适宜的浴室,隔着一间艇员宿舍,宿舍外就是一间大操作台。三室一连,既方便工作又方便生活。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鹦鹉螺号不仅容量大,内容丰富,而且先进程度在当时也算是世界顶尖了。他所用的攻击他者的方式,仅仅依靠舰艇前的那根利刺。却不知到它已用那件简单的武器击沉了多少战舰。但相比于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只用一根利刺是远远不够的。在过去,鹦鹉螺号的艇身确实可以抵御炸弹,倘若炸弹击中了艇前利刺的最中部,炸弹得以引爆,那么本来威风的鹦鹉螺号也会显得不堪一击了。
单单一方面看,不足以说明现代战艇胜于鹦鹉螺号。鹦鹉螺号全艇动力只靠电,速度快,可以无限航行,这是现代核潜艇都无法做到的。
鹦鹉螺号与现代潜艇一样,都装有深潜探测器与一些光学观测及采集设备,但却唯独未安装雷达与声纳定位系统,无任何远程操作。在探测定位方面还是现代潜艇更胜一筹。
如果在未来,人们可以从先人的幻想中获取灵感,加强并改进海底探测与海中保护的潜艇科技,发挥想象力努力去实现,幻想也终究会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