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序言
家长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养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给予孩子充分尊重、整体接纳和更多选择。
在亲子互动中,更多传递一份人文关怀,相信孩子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
读书就是读自己,每个人在别人的文字中寻找自己。
人问题的根源:在童年成长过程中,没有培养出良好健康的心理。
不论教NLP或做辅导工作多么有效,只不过是治标。
绝大部分家长努力追求一个目标:使孩子成长得最好。
但家长的辛劳往往达不到期盼的效果,因为它们的思想、说话和行为受到传统文化、社会状况、上一代的熏染影响,致使他们只能重复过去的做法。
家长意识到要改变,却很难找到相关书籍或课程使自己提升。
部分家长甚至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变。对于生活中的不成功、不快乐,他们诿过于外界因素:社会、世界、政府、风气、潮流、工作压力、环境、其他人等。
家长心态调节包含了一些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1、家长重男轻女的心态;2、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3、家长对孩子的投射和操控;4、早教问题。
只要准备活下去就要为了未来而活,只要已把生命传递下去,就要为了世界的未来负责。
第一部好的亲子关系,从好的亲子观念开始
第一章做好家长,正确的信念比行动更重要
一、一个“孩子难,家长更难”的时代
现今家长与小孩的沟通时间平均每天6分钟!
今天孩子花大量时间面对电视、电脑,不会使孩子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和其他许多重要生活知识及能力上有所进步。
家长和孩子本来应有最亲密关系,但现实不然。
二、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家长
1、没有绝对的技巧,本书提供即时能用、很快见效的技巧模式。
不同的年龄、家庭文化、传统、生活模式、所处地区环境、社会环境、家长性格、行为。
2、家长必须明确:要想改变孩子,首先必须改变自己。
一个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是由他成长中出现的种种事情及他所学到的思考模式所决定的。家长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模式,塑造出孩子今天的状态。
自己不准备改变,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我们不相信有这个可能。
家长改变初期,孩子或许不会马上出现相应的改变,或变本加厉,回复以前做法情况回到过去,坚持已做改变,孩子便会做出正面回应。
3、家长必须放下没必要的愧疚心理,相信从现在开始一切将变好,以至更好。
家长的自责或内疚心态,好处是促使家长寻求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坏处是让孩子形成一种家长对不起我的信念。
所有家长都应明白:我已给了孩子我可以做到的最好的了,同时会继续寻找能做的更好的方法。每一代父母都把自己所知的最好给予孩子。
没有学过“父母学”的父母还是有成效的。然而,孩子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文明不断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生存与温饱,而是开始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一个人的能力。
新课题: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怎样才能尽早使孩子受到正确有效的教育而健康成长。
4、知识只有认同是不够的,事情不会自动改变,需要家长“做”出来。
三、11条必须坚持的信念,让你更懂孩子
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及听从父母。
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的。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代替的。
孩子在不断地努力做好,就算当他弄得最糟时也一样。
每一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人生所需全部能力。
家长只不过帮助他把这份能力有效释放。
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只是没有在家长在乎的事情上展现出来。
任何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
家长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结果的最大决定因素。
总有更好的办法,关键在于家长肯不肯去找。
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家长的一些改变。
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将变好,以至更好。
第二章重识“铁三角”,理解不一样的亲子关系
父母把生命传予孩子,孩子运用所接受的生命中的力量、爱和支持,让自己成长、学习、奋斗,建立家庭,把生命传下去,追求成功快乐的人生。
孩子与父母连接:
1、生命代代相传,只有一个方向:向前。
2、父母传下来的生命里,已经包含了父母以至每一代父母的全部力量和爱,全无保留,也不能更多,是每个人经营成功快乐人生最基本、最核心的资源。
3、如果拒绝接受父母,将缺乏足够的力量和爱去营造自己的人生。
4、生命既然接受无从拒绝,不能接受的只是父母没做某些“该做”的事,或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
5、孩子资格感的根本来源是父母。
6、力量与爱不足的人会生活辛苦,婚姻事业都不幸福。
7、不接受父母的人也难以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8、“铁三角”关系只能无条件接受。
9、生父生母。
10、学问修行不能消除不接受父母造成的内心困境。
家长的责任:帮助孩子培养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家庭和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操控世界,只能在并不完美的世界里取得自己的一份成功和快乐。
一、亲子之爱,唯一指向分离的爱
亲子关系目标:帮助孩子思想成熟,使其能更好照顾自己,同时让他的能力不断提升。
生命传承过程:成年(心智成熟)——谈恋爱——结婚——新生命诞生——父母照顾下成长——成年,重复。
照顾本人的能力:1、对世界万物的了解;2、有成熟的思维能力,有能力判断选择,解决困难,得到接受、尊重和爱戴。
二、放松心态,家长不是万能的
(一)家长不是超人和完美的人,只是平常人。
家长需要承认自己:
会胜也会败。
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比一些人聪明也比一些人蠢。
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强在另一些事情上能力弱。
不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
不能永远没有错。
(二)家长与孩子都是人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
孩子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家长也一样。
孩子应该得到公平对待家长也一样。
孩子希望别人对他们和蔼友善家长也一样。
孩子希望做得好时有人赞赏家长也一样。
孩子在做得不好时应该得到谅解和鼓励家长也一样。
当孩子感到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希望有人给予支持、安慰,家长也一样。
(三)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永远给孩子爱和支持。
孩子成功,家长分享喜悦。
孩子快乐,家长觉得开心。
孩子不断学习和进步,家长不断予以鼓励和嘉许。
孩子每次倒下再爬起来,家长都要给予支持。
(四)家长用语言和行为来证实上面的道理,因此所说与所做必须一致。
在孩子面前,家长无须永远正确成功愉快。
家长不要害怕对孩子承认错误。
面对孩子家长无须隐藏内心情绪。
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脆弱。
家长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么做。
家长面对事情表现出坚定并及时做出决定,孩子也会当机立断。
家长表现出对事情的结果担负责任,孩子便也会愿意承担责任。
家长礼让谦和,孩子也愿意礼让谦和。
家长用自然、轻松方式同自己,已足够走过他们的人生旅途,孩子自然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创造他们的人生。
三、严守10个基本要诀,帮你抵御80%的错误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三)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或者其他人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造就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的性格完全与你一样。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产物。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对他也正确。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它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在他的人生里也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才重要。
要求别人放弃他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去接受另外一套,这是很困难的事。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家长明白孩子的一套,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观点。
好的动机只是让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力。家长认为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家长的意愿去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语气、说话模式对他说话,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的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将表明你说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通过改变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越不会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语言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具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好。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没有能力说出来,因为这些意义是深层的心理活动。
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序,要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下给他选择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不能不接受其背后的动机,否则会使孩子跟家长对着干,让家长的引导变得无效。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做的动机。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也一样,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去解释。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并因此改变。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会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更好的方法是提供帮助,即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则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不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会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留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你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会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并且有所突破。
孩子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更多、做得更好。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把焦点放在帮助他提升的东西上,他便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的事情;把焦点放在“失败”和被否定、责骂上,他以后便不愿意面对或尝试,因而就不能有效成长。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抱怨及挑剔父母。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照顾他自己的事,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的人。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的态度,自律、自信和自尊,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的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为要挟或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信心及活力的源泉。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怀疑。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而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在事情的讨论中把它拿出来做条件。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更坏的是,这个模式会传给下一代。
3000天的不良影响3天能消除吗?家长要配合。
孩子身边最关键的父母,是绝对爱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是可以绝对信任、绝对爱的人;是完美的、不会错的人。
当孩子听到这两个绝对爱自己而且不会错的人说自己没有、不好,这些评价象烙印在心灵牢牢印上,伴随一生。烙印可以消除,但由于一没有觉察,二带着对父母的爱而抗拒,消除工作不容易且痛苦。
四、给孩子打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
(1)互相尊重。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间,并且受到尊重。尊重孩子,就像你会尊重任何人一样。
(2)心态积极。每个成员都有正面、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及活力,帮助孩子发展出这样的心态,是家长的责任和真正挑战的所在。
(3)崇尚互爱。成员们视信任、支持和爱为家庭里的最高价值,超越其他一切事物。因此,在家中每人都表现出在乎这些价值,亦引导孩子重视这些价值。
(4)各担已任。每个成员都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从自己做起,并且处处鼓励孩子这样做。
(5)容许差异。成员之间容许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敢于尝试,敢于认错。不要坚持别人与自己有同样的看法;接受别人的错误,以身作则。
(6)共同助人。成员乐于助人、富于爱心。与孩子一同去做助人的事。
(7)鼓励思考。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学习,鼓励独立思考。对别人的不同或新颖想法,先听取,找出其中正面的意义作出肯定,而不是一开口就否定它;鼓励孩子多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8)识已认人。成员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价值,包括自己的价值。肯定和说出每个人的能力和对别人的贡献。
(9)喜乐共享。成员乐于与家人分享,无论是乐趣或悲愁。不要只说欢乐的事,也讨论不愉快、伤心的事。关怀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苦乐。
(10)参与是金。成员们在一起所做的事,应该注重过程和意义更甚于结果。注重过程就是在乎对方的参与,肯定一起做的意义;结果怎样都不及这点重要。
无须很高的物质享受,家人在一起便已经是最大的享受。它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动力,孩子在其中发展出完善的信念和价值观系统,内心充满自信、自爱和自尊。
五、信念系统是行为原动力
信念B——事情应该怎样,世界维持下去的法则,解释和支持行动的理由,是世界种种关系的逻辑。信念=真理,是绝对的。
价值V——事情的意义和好处,什么重要?可以给我些什么?凭此可得什么?做与不做的原因。
规条R——事情的安排方式,做法或行为准则。为取得事情中的价值和实现有关信念,涉及人事物的组织安排和活动。
六、自信、自爱、自尊决定一生成就
身份——个人最高层次,决定其信念、能力、行为和怎样支配环境事物。
自我价值——人最高最重的本质,是“身份”的具体素质,决定一个人所有的信念、价值和规条。
如果未能每天每事体验成功与快乐,一检讨是否没有三赢;二检讨和提升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身边成人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和如何做出反应的行为,决定这个人能否培养出足够自我价值。
100分自我价值=内心80+外表20
七、你说呢——亲子最佳引导语
直接给答案的负面效果:培养“有问题便开口问”心态,变懒惰;实操经验少,缺乏自信;培养“凡事都有最好方法”单纯思考模式。
全部放手把事情交给孩子不理会孩子是否有足够能力做出理想效果,能培养孩子能力,可能让孩子不愿与人合作、不合群、退缩、避免困难。
正确方式——引导孩子想出办法,鼓励孩子尝试,失败了支持,成功了肯定,分享喜悦。
家长应提供安全、安心环境给孩子,让孩子把他本有力量经过思考、尝试、修正,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到肯定,从而将其转化为能力,进而培养出自信。
聪明的家长不会解决孩子的问题,只会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八、爱的三种方式
人与人之间各种爱指向“与被爱的人在一起”。
亲子之爱称为“原爱”,是生命传承特有的爱。人生中第一份关系。
父母把生命传给孩子,把所有能传的这毫无保留传下去,这是生命系统的规律,目的是让每一代都有机会把“系统有效延续”做到最好。让下一代比上一代更有资格活下去。
原爱三方式:自私的,愚蠢的,智慧的。
自私——任何希望孩子满足父母意愿而减少孩子发展机关的安排都是自私的爱。
愚蠢——孩子为满足父母自私而牺牲自己人生发展,影响到系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智慧——给予最好照顾,让孩子在充满力量与爱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出充分照顾自己人生、获得成功快乐的能力,让孩子有最大空间自由发展。
九、别让孩子成为愚孝之人
最大孝顺是为系统做贡献,包含对社会、民族、国家、世界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每个人接受生命的第一目的:促进生命系统的有效延续,包括为生命系统的发展与壮大做出贡献。
人的成长像洋葱,每一层代表那段年龄的成长(要学的东西)。如果那一层当时没成长,长大后要用双倍甚至更多时间来完成那一层的学习。
孩子成长素质能力:1、与人沟通;2、团队合作;3、创造性学习和思考;4、认识和处理自己情绪;5、完善人格的建立。
完整的人像完整的洋葱,每一层都是完整而健康的。
第二部培养优秀孩子的技巧
第三章不与时间赛跑——因材、因时施教的技巧
一、13岁前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
二、把握孩子成长的5个黄金期P45
第一个阶段:0至1岁信任与不信任
需要和行为:肚饿——被喂,受惊哭泣——被拥抱,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需要的满足:觉得在安全地方生长,长大后开朗、信任别人。
第二个阶段:2至3岁自主与羞愧
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注意到身体的能力与限制。
需要的满足:受家长支持与尊重,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得自己对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第三个阶段:4至5岁主动性与内疚
需要和行为: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发殿出主动性。
需要的满足:受家长支持会说出他的表达他的情绪,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第四个阶段:6至11岁勤勉与自卑
需要和行为:开始与别人竞争与比较。
需要的满足:老师和家长鼓励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同样有能力,孩子将会受到刺激变得更有能力。
第五个阶段:12至21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需要和行为:青春期,找出自己怎样适应世界;接受身体变化;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价办公室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找出人生应怎样过。
需要的满足:容许他探索他的梦想和感觉,改变尝试新的方向,会发展成接受自己的人。
三、按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特征而施教
(一)0-6岁,感性先行。
(二)6-12岁,顽皮是宝。
1、右脑学习,训练离子对事情的整体吸收和创作力。
2、事情的“道理”需要推论思考,是左脑工作。
3、孩子神经元所组成的连接网络(即智力)比成年人强很多,但表达能力比成年人弱。
4、“顽皮”是孩子在学习。
5、孩子需要学习礼貌
(三)10-12岁,最脆弱
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主动说出内心困扰而要求与孩子交谈,是邀请其做朋友的表示。
(四)12岁以上,树立信念
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准备将自己塑造为一个成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比以前更难处理。准大人最脆弱。
双方都不能勉强对方做对方不愿意做的事。
若亲子沟通或关系欠佳,需要改变的首先是家长;只有当家长有积极的改变时,子女才会改变。
六类家长不接受行为:
引起注意:
积极型——恶作剧、顽皮、打扮出格。
消极型——答应了却不做,忽略分内该做的事。
追求权力:
积极型——反抗、不服从、顶嘴、有敌意。
消极型——固执、抗拒。
报复:
积极型——故意做令家长伤心的事、暴力破坏、粗野。
消极型——用怨恨的眼光看事待人。
自觉能力不足:
积极型——不守常规,专做刺激性强的事,包括赛车、做危险运动、饮酒、吸食毒品、性滥交。
消极型——轻易放弃、不愿尝试、甘心落后、逃学或用其他种种方法逃避,包括饮酒、吸食毒品。
表现优越感:努力追求最高成绩、最高荣誉;看不起家长和别人;用优越感和别人对立。
寻求同辈接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去做种种事情,以求取同辈们广泛的接纳。
针对家长对这六类行为的反应,青少年通常会作出以下的回应:
暂停。但不久又再犯,或者改变方式去做同样的事。
抵抗。或是表面屈服,内心抵抗;或是越强制则越顽强地反抗,直到家长让步为止。
不理。继续其行为,不论家长怎样反应。
家长处理以上六类不良行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
针对“引起注意”:
故意不理其不良行为,不要有求必应,但要密切地注意和表扬其积极正面的行为。
针对“追求权力”:
不跟他斗,保持平静;家庭中的决定,让他参与、合作。
针对“报复”:
避免处罚,运用多种方式重复表示孩子其实受人喜爱;处处以信任建立关系。
针对“自觉能力不足”:
对孩子不断地鼓励,避免批评;引导孩子参加正面而容易显示力量的活动,尤其是能够增加其责任感的活动。
针对“表现优越感”:
引导孩子明白真正的优越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把别人压下去;并且强调与别人一起合作才有真正的成就和更多的得益。
针对“寻求同辈接纳”:
引导孩子认识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定下值得交往的朋友的标准。
家长改变中应该注意:
不能期望短时间有效果。家长必须有耐性地坚持正确的做法,直到孩子自觉应有所改变,才会有真正的改善出现。
家长应提醒自己: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比处处强调家长的特权更会有效果。
家长与孩子日常的沟通方式及生活中的配合,需要认真地检讨。
初期孩子可能更加变本加厉。如果家长坚持改变,孩子就会慢慢地察觉到老方法没有用,于是就会产生顺应改变的动机。对已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家长应以帮助他建立出以下的信念及行为模式为目标,
状况信念行为
与群体关系我有所属,因为我对群体有贡献。
助人,合作,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决定及执行。
对自己的人生我可以自己做决定,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动自觉地做事,丰富自身内涵
与别人的相处
我与人配合,我也有平等权利。
寻求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亦尊重别人。
面对冲突
我可以从冲突中退出,亦能以自敬和敬人的态度处理事情。不理会他人的挑衅;接受他人意见发现自己有错时会承认和道歉。
四、帮孩子建立自信的技巧
自我价值——一个人在世界维持生存的基本原动力,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从每一件事中过滤出来的总的结果。、
妨碍孩子自信的行为:
[if !supportLists]1、 [endif]只看到孩子的失败看不到成功。
[if !supportLists]2、 [endif]代孩子成长。
[if !supportLists]3、 [endif]不让孩子去尝试、突破。
[if !supportLists]4、 [endif]多批评少嘉许的语言。
[if !supportLists]5、 [endif]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说话,让孩子感到有地位。
帮孩子建立自我价值的技巧:
[if !supportLists]1、 [endif]帮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给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并不断鼓励。
[if !supportLists]2、 [endif]容许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定,尊重对孩子的承诺。
[if !supportLists]3、 [endif]做错时不加以姑息。
[if !supportLists]4、 [endif]不代替孩子做事。
[if !supportLists]5、 [endif]不以奖励或惩罚操纵孩子。
[if !supportLists]6、 [endif]在自己情绪稳定时斥责孩子。
[if !supportLists]7、 [endif]背后训子。
第四章 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心智培养的技巧
生命系统有一个核心动力,“传”是毫无保留,完整而绝对的。孩子成长空间需要温暖、安全、力量、爱。
生命的传承三阶段:
[if !supportLists]1、 [endif]恋爱、结婚、组织家庭。
[if !supportLists]2、 [endif]生命诞生、生活。
[if !supportLists]3、 [endif]孩子成长,帮孩子培养照顾他本人人生的能力。
一、人生必备的15项能力
1、建立自我意识:心中有“我”的概念。
2、说话达意:有效表达内心的思想意念、情绪感受和行为意欲。
3、与感觉一起:意识力量表现在理性思维,潜意识用感觉和我们沟通。
4、理性感性并重:更改照顾我的人,感性照顾我的心。
5、多线思维:多个角度,多份能力,激发潜能,提升创造力。
6、从别人角度看自己:人类独有能力。
7、解决困难的能力
8、面对及处理冲突的能力:没有自我意识,忽略自己和别人的界限。
9、对失败及挫折的正确态度:否定多、肯定少的教导模式让孩子不能承受失败和挫折。
10、面对分离的正确态度和能力
11、对金钱的正确态度
13、对事物的观察和正确判断
14、了解本人学习的模式(含学习兴趣)
15、有效生活在系统里的正确态度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15项能力
1.建立自我意识
(1)我们要建立以下的信念,经常反复提醒自己:
在“我”的人生里,“我”是最重要的,有“我”才能肯定我生命的存在。我的生命来自父母,而“我”是独立于父母而存在的。“我”存在于这个世界,假如没有“我”,就什么都没有。有“我”,才能有“我”的界限,才有“我”与社会的界限。
(2)说话的时候多用“我”开始,例如:
去看电影好不好?改为:我想去看电影,好不好?这样做不对。改为:我认为这样做不对。你不要这样逼我。改为:我不愿意看到你这样逼我。
(3)每当谈到自己的时候(例如介绍自己:“你好,我是×××”),用随便一只手中间三根指头按住胸口正中的位置,同时注意手按住那个位置的感觉。
(4)经常在心里问自己四个问题: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什么?我正在做什么?
2.说话达意
(1)多训练本人如实道出内心的感觉,例如:我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很不舒服。
(2)多训练自己在说话之前尽量先把语言组织好,以精准为要。
(3)一些比较复杂的意念用纸写下来,自己看看明不明白。如不够清晰,修改再修改,直到能用15个~20个字表达清楚为止。
(4)要说话达意,必须先提升聆听能力,多用“心”去听。
(5)多找朋友交谈,特别是谈内心的感受。
3.与感觉在一起
(1)与感觉在一起就是跟自己的本体感觉充分连接。
(2)多做呼吸放松法。
(3)过去忽略这方面的人应该随时自问,随时自我觉察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例如:我现在左腿膝盖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我现在胃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我现在右边耳朵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4.理性与感性并重
(1)我们是在理性思维的包围下成长的,所以绝大部分的人是理性重于感性。理性感性并重就是跟本人的情绪感觉有效连接。
(2)理性感性并重可称为理感合一,亦即身心合一。
(3)我们以为我们的理性可以决定很多事情,例如购物,事实上是我们的感性做了决定,理性找理由支持而已。所以觉察我们内心的情绪状态很重要,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把自己从冲动决定的模式提升为智慧决定(理感合一)的模式。
(4)有空的时候多做以下练习,在任何一个情景里都可以做这个练习:
第一步:我看到×××,我听到×××,我感觉×××(本体感觉);
第二步:我认为×××(事实的意义、用途);
第三步:我现在有的情绪是×××,或我正在涌出来的情绪是×××(注意情绪原来是怎么样的,现在转变成怎么样的)。
5.多线思维
(1)NLP有一句名言最能解释多线思维:凡事总有最少三个解决方法。
(2)多线思维是解决困难、未来策划以及统筹大局的能力的先决条件。
(3)我们不是缺乏多线思维的神经网络,而是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限制性信念太多,即神经网络里规条、框架太多,让原有的网络不能释放与发挥,所以打破这些规条框架是提升多线思维的第一步工作。
(4)除了惯用(往往已经无效)的方法之外,停下来也是另一个方法。可是只有两个方法仍是停留在困境当中,打破规条、框架,要先学会挑战它们:
“假如有可能,那个可能会在哪里: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可找到?”
“先想一个匪夷所思的,或者绝不可能的方法,然后问自己:要怎么做才可以把它变成可能:找谁/在哪里/怎么做?”
(5)NLP的现场抽离法很有帮助,因为它能加强我们从“当局者迷”转移到“旁观者清”的心理状态。
(6)多做以下练习:随意找一个目标,例如从广州至上海,让自己想象三个不同的方法可以到达目的地;另一个常用的题目是如何不花钱可以看到新书。想三个不同的方法,想完之后告诉自己,不容许用刚才想到的那三个方法,再想新的方法,如此反复,想三个再想三个,最少重复十次才能停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很开心,因为你会开始欣赏自己天马行空的主意,你已经激发了自己幽默、解决问题和创造力的神经网络。
6.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
(1)这项能力的缺失根源来自缺乏自我意识。这看起来好像很矛盾,既然不在自己的角度看自己,那肯定是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了,为何还会有这个缺失呢?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就好像用一面镜子反照自己,可是当你人不在时,你会看不到镜子,也当然看不到镜子里会有一个自己。(一个极度否定自己的人,甚至不能用双眼看着其他人的眼睛。)所以,培养从别人角度看自己的能力,先决条件是培养自我意识。
(2)可以多做以下的练习,用手按着胸口正中的位置,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看着他的眼睛,然后对镜子里的自己说:“我看到你了,同时我也能够从你的角度看我自己。”
(3)NLP的现场抽离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练习,能够提升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能力。
(4)从不同的“别人”角度看自己,也就是多维思考能力的运用。这样我们更能够宽容自己,同时会更好地宽容别人,给别人空间。因此,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好。
7.解决困难的能力
(1)解决困难的能力,需要前面1项~6项作为基础,除了上述6点,还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
(2)自信(感性能力),分析(理性能力)。
(3)可以用以下方法训练自己,提升解决困难的能力:
首先,想象一个人陷进一个困难的情景,然后,想象本人就是那个人,在那个情景里,用以下意识思维,尝试编出一个解决的行动方案:
5W1H: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at(什么事)/who(谁)/
where(哪里)/how(如何)。用5W1H来分析、过滤信息。
NLP的理解层次(6层):系统/身份/信念价值/能力/行为/环境。用理解层次分析问题,可以看清楚问题的表里与深浅的各层次。
8.面对及处理冲突的能力
(1)正确的心理模式是这样的: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爱自我→觉察自我的界限→捍卫自我的界限→处理侵犯自我界限的挑战(冲突)。
(2)我们每个人都有捍卫自我界限的权利与责任。
(3)捍卫自我界限是爱自己的表现,同时爱自己是不让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不能以捍卫自我界限为理由,而让自己冒受伤害的危险。
(4)坚定的同时,温和、冷静地捍卫自己的界限。假如环境不容许这样做,或者其他人不愿意尊重自己的界限,你应该离开这个环境与这些人。
(5)决定加入一个环境,或者决定与某些人为伍前,必须先考虑上述因素。
9.对失败的正确态度
(1)学会任何技术、掌握任何技巧及提升任何方面的能力,都需要一个从“无知”到“熟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步,可以用“失败”“挫折”的标签来形容,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朝着“成功”“熟悉”迈进的每一步。
(2)所有人从一次失败或者挫折走出来,都会更成长、更成熟,能够运用从中学到的东西,让自己在下一次的尝试中更成功。所以失败及挫折是让人成长、成熟、成功的经验。
(3)如果失败真的出现,我们只能接受,别无他法。而在过程中它出现的可能性会带给我们紧张、焦虑以及无力感。当我们明白上述道理,再提醒自己这份可能性是让我们尽可能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好。因为准备得越好,失败出现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如此,所有的失败与挫折已经变成正面的、积极的、对本人人生有帮助的东西。
(4)真正让人抗拒失败与挫折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本来就存在的对自己的否定及资格感缺失。
10.面对分离的正确态度与能力分离包含人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情况:
(1)人的死亡、关系的结束、现实生活上的分开,以至一个阶段的完成。
(2)任何人的人生里都必有离、合、聚、散。既然是人生里必有的情况,每个人都必须学到面对以及处理这些情况的有效方式。很多人只把焦点放在因此而引起的悲苦无奈情绪上,而忽略了这些人生本相的意义,以至完全束手无策,更会因此而伤害本人的成长、健康,甚至日后的成就。
(3)很多人会把焦点放在不愿意接受“分离”的出现上,这是错误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把焦点放在“还在一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的价值与成长。事实上不愿意“分离”是因为在一起的时间里没有拿到足够的、应该拿的东西。
(4)不管是人、事或物,在一起的时候唯一的意义就是相互帮助对方成长,当这份意义完成的时候,也就是“分离”的时候。人生里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的出现,都会让自己成长,带着一份感激、感恩的心态,接受所得到的一切,同时在过程里做所有自己能做的,去帮助对方成长。如此,付出与收取有了充分的平衡,该聚的时候聚,该分的时候也就分了,这个才是正确的态度。
(5)分离产生的悲痛,表面上很多人以为是因为放不下,真正的原因是如上所述,付出与收取没有平衡,可悲痛的真正意义是要我们感恩相聚时的所得,同时更珍惜现在尚且拥有的其他关系。
11.对金钱的正确态度
(1)有人重视金钱,结果一生做了金钱的奴隶;有人看贱金钱,结果一生为金钱所困。
(2)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孩子完全没有金钱收入的意识,顶多只有花费金钱的意识。在溺爱孩子的家庭里,孩子的金钱得来太容易,往往很难建立起花费金钱的正确态度。
(3)金钱是人生里面一件很重要的东西,却不能将它作为自己的主人,让自己变成它的奴隶。
(4)对金钱有充分的认识,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有效管理的能力,才能够成为它的主人.这份价值观与能力,必须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要注意培养。
(5)越需要管理得好的人与事,我们就越需要学会尊重他/它。
(6)我们如何培养孩子,让孩子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呢?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如何使用每一块钱;当年龄大一点,让孩子拥有一点自己的钱,同时学会管理自己的钱;到了少年阶段,更要教会孩子开始产生如何赚取金钱的意识与思维模式;到了青少年的阶段,更要教会孩子建立自己与金钱之间的正确的“身份定位”。
(7)成年人要明白,本人最少需要有三种钱:
第一,本人生活所需(衣食住行)的钱;
第二,储蓄增值投资的钱;
第三,游乐享受人生的钱。
这三种钱是最低限度的,到了有充分能力的时候,还需要增加第四种钱--“做有意义的事的钱”。例如,帮助别人、捐款赈灾、社会公益等。
(8)在婚姻里,除了上述四种类型的钱之外,还应该有本人的钱、伴侣的钱,以至“我们”的钱。
12.感恩的心态
(1)“恩”是没有权利得到而得到的东西。每天我们得到很多东西,不自觉地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别人的一声问候、同事的一个微笑、朋友的一次肯定,以至无意之中买得一件心爱的小礼物、吃到一碗美味的汤面、用半价买了一个心仪已久的一个手袋,等等。钱的确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可是不管有没有用钱买,我们都应该有感恩的心,因为它们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人生是如此美好。想象你今天在非洲的某一个地方,或者是孟加拉、印度或印尼的某些地方,很多你每天可以享受到而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在那里你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也许你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感恩。
(2)也许你的父母不是你希望的那么完美,而当你想到有一些人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时,你就会觉得感恩。
(3)幸福不是来自你拥有的东西,而是来自你对你拥有的东西有感恩的心态。
(4)每当你感觉到失落、痛苦、委屈的时候,请尝试着点算一下你的幸福。
13.对事物的观察与正确判断
(1)事物的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你看到、听到它们,去跟它们连接上才会产生意义,因为在我们的人生里,我们需要选择对我们最有用的东西,包括可以带来最好效果的判断。所以“观察”是在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信息里面找出来的。
(2)观察的根本取向有:
①是什么/不是什么?
②应该什么/不应该什么?
③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④可能会产生什么/不会产生什么?
(3)克服我们成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单线思维的局限,我们需要确保在观察里让自己看到至少三种可能性,就是要有变化、灵活的空间。
(4)不管做出如何的判断,当你坚持有看错的可能性时,同时也是在坚持“没有看到的、更正确有效的可能性”。这一点能保证我们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14.了解本人学习的模式(含学习兴趣)
(1)外面的事物经过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感官,传入大脑,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呢?NLP在这方面有非常足够的研究(详情请参阅李中莹老师著作《重塑心灵》中的“内感官”部分)。
(2)视觉、听觉与感觉型的人学习方式不一样,简单地说,内视觉的人能处理很多细节,可是不够。内听觉的人对逻辑、规律以及细节的学习特别信任,文字方面的学习,内听觉是最棒的,内感觉的人对于要学的东西总有一份很大的感受,可是学习速度会比较缓慢,同时不愿意多言,很少人只有某一种内感官类型,绝大部分是两种至三种的混合。
(3)除了内感官之外,还有其他方面需要注意:
①你学习的动机是“避开痛苦”,还是“追求快乐”?
②学习过程中你的取向是放在视觉的掌握上,还是大局意义的理解上?
③你学习的模式是“链子型”(一节一节的),还是“绳子型”(连绵不绝的)?你的记忆模式决定了你的学习效果,你用什么方式记住你所学过的东西?
(4)你对以下的哪几个价值动力特别有感觉:
①新奇、稀有、与众不同
②负责、高难度
③挑战、竞赛
④提拔本人(让自己优于其他人)
⑤能帮助别人
⑥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赞美、欣赏、佩服
⑦可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⑧使用知识--让生活更轻松满足
⑨能够增加未来的财富
⑩开心、搞笑、幽默
15.有效生活在系统里的正确态度
(1)国内社会近两年出现很多事,让很多人越来越难轻松地生活,从老人跌倒是否搀扶,到驾车的人不懂礼貌、不守规矩,再到社会中每天发生的大小冲突、纷争。当我们在抱怨没得到该有的尊重时,有可能在另外一件事上我们也没有给别人该有的尊重。
(2)在日本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第一天开课就教孩子不要带给别人麻烦,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
(3)日本社会里的井井有条,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等,一直为众人津津乐道,就跟他们所受到的训练很有关系。
(4)“不拿白不拿”“反正没有人知道”“没有说不准,就是可以”“每个人都是这样”等借口就证明我们没有学到有效处理生活里的各种情况的正确态度。
(5)时常自问:我这样做会不会:
①剥夺了别人的权利;
②侵犯了别人的界限;
③降低受人尊敬和被人接受的程度。
要有效生活在系统里,我们必须得到别人的接受与尊重。
第五章 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一、8个要诀,远离表面和谐的“苹果皮”式家庭
1、让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有一点弹性。
2、让家庭中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第一层属性是朋友。
3、先处理对方的情绪,才能有效处理对方的事情。
4、坚信亲人是最可以分享自己感受的人。
5、认真从对方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看一件事,明白对方感受。
6、保持坦白、诚恳、关怀,认定在家里什么事情都可以谈。
7、制造绝无压力的相处时刻。
8、相处里的乐趣在两人间不在之外。
二、家长高EQ,孩子EQ高
(一)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
(二)了解和分享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三、处理分离、冲突和责任问题的EQ智慧
(一)与心爱的事物分手
孩子心爱的玩具,因为意外或者其他原因被摔破或弄坏了,孩子往往会伤心哭泣,家长应该肯定他的情绪,尊重和接受孩子的情绪,并且可以用以下类似的话给孩子肯定的感觉:“你这样伤心,一定是因为你很喜爱这件玩具。来,坐在我身边,告诉我你现在内心的感受。”
在引导孩子说出他内心的情绪感受后,家长便可以向孩子解释,使孩子明白以下的道理:
1.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别离的一天。
2.与那些美好的事物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好好地对待它,同时也要好好地享受它带给自己的好处,珍惜与它在一起时的乐趣。
3.在事物离去后,把那段回忆好好保存起来,并且总结和体会个中的意义,以帮助自己建立更快乐成功的未来。
(二)化解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敢于面对冲突,进而掌握妥善处理冲突的技巧,才能使一个人更成功和开心,才会进一步得到别人的敬重。
当家长之间有轻微冲突出现时,不必在孩子面前回避冲突,只要遵守以下的原则及做法,孩子就会有很多的得益:
1.说明双方产生意见的正面动机。
例如:“我认为应该这样做,因为这能让全家人多一点时间休息。”
2.在冲突中避免人身攻击及使用不适当的言辞或行为。
例如:“你这个人真没良心!”
3.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信任。
例如:“我相信你这样做是为了大家好。”
4.表现出妥善解决事情的诚意。
例如:“我的确认为有比这样更好,而且你我都可以接受的方法。”
5.在冲突之后双方达成妥协或一致意见时,在孩子面前用行动表现冲突的结束。双方可以用语言或行动对结果表示满意。
例如:说多谢对方的让步,握手、拉手或者拥抱,改变语气、面露笑容等。
(三)承担责任
家长帮助孩子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除了鼓励孩子拓展自己的想法和敢于冒险尝试、对孩子做得好的事予以嘉许之外,还可以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家长更应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承担责任是正确的做法。
第六章 从感官训练入手——智商培养的技巧
一、用心看,提升孩子的观察力
练习1:车牌号竞赛
练习2:闭眼说画
二、用脑听,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练习1:对话练习
练习2:听话说画
三、用“感同身受”提高信息接受力
练习1:感同身受
练习2:放大感受
四、提升记忆力,用脑“拍电影”
练习1:共创故事:主题,接——重复所有,接3句。
妙言妙法:
※每一个孩子拥有的力量事实上是很庞大、很足够的。
孩子做任何事时感到有乐趣才会做得快、做得好、学习更是这样。
第七章 多管齐下更有效——提升学习力的技巧
一、在学习中多用内外8个感官
传统学习方式,假定一套方式能使所有人都学习得好。
外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内感官:内视觉(在脑里看到)、内听觉(内心听到)、内感觉(内心找到气味、味道、冷热、粗滑等的记忆,包括本体感觉、空间感觉和内心感受等)
寄望教育制度出现重大改变不实际,不如帮孩子找出对他最有效的学习模式。
二、 左脑+右脑,学习更高效
三、要想学得快,多用内感官
内视觉学得最快,内感觉学得最深刻。传统教育只强调内听觉,不断阅读或背诵。
四、兴趣是孩子快乐学习的动力
要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必须创造、增大或移入学习里孩子在乎的价值,使孩子感到乐趣和开心。最有效方法是在学习里加入神秘、新奇、节奏快、变化多、意想不到、挑战、比赛、证明有能力、可以帮助人、可以得到肯定等十种最容易用到的价值。
鼓励孩子多思考、幻想,多把脑中的想法画出来,多自制故事、多创作(文章、艺术、劳作),都会对孩子三个内感官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运用有帮助。
孩子体验到每天上学与同学在一起的乐趣,学习到新的知识得到家长的肯定,有机会运用学到的东西做出成就,得到嘉许因而有成功的感觉,孩子便有更大学习动力。
五、不输给自己者是正确的竞争心态
“零和游戏”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模式:
[if !supportLists]1、 [endif]把别人压下去,产生不必要的冲突、仇视。
[if !supportLists]2、 [endif]竞争是必须的,打败对方是不可避免的。
[if !supportLists]3、 [endif]研究自己怎样成功很难,更容易的方法是使对方失败。
[if !supportLists]4、 [endif]培养出好斗的性格。
[if !supportLists]5、 [endif]少了盟友,多了敌人。
六、提升学习力要遵循大脑运作规律
人脑的构造:学习、回忆和思考是脑的同一运作过程。
反念词语——内视觉
七、学习的目的不应太遥远
信念、价值1:“上学读书可以增加学问知识。”
信念、价值2:“认识很多同年龄的朋友。”
信念、价值3:“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信念、价值4:“学到学习的方法。”
信念、价值5:“享受到成长的乐趣。”
八、三个技巧帮孩子增添内心力量
建立自信心:多做。多做到。多因做到而得到肯定。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抽离法
当孩子处于一个环境,或者面对未来一种情绪而有不良的情绪和感觉,例如害怕、担心、焦虑、反感、抗拒,甚至愤怒时,抽离法可以使他摆脱那份不良情绪,而同时仍然面对着那个环境或者未来情景。没有(或者减轻)了不良情绪,孩子便可以更好地发挥他的能力去处理工作了。
每当一个人的头脑里有现场景象,同时看到景象里有一个自己,便是处于抽离状态。景象里的自己无须清晰,有一个模糊形象便可。在抽离状态里,抽离前内心存在的不良情绪会快速减少,往往会完全消失。
在孩子的生活中,抽离法在很多地方都会有用:
在考试测验中因为紧张而忘记了答案;
在争执中摆脱愤怒而能更理性地寻求解决;
当挑战来临时(考试、手术、比赛、移民等);
在步入考场(或上台)前清除内心的不安。
教孩子做抽离法,可以分开几个步骤:
(1)让孩子在一张椅子上坐下,然后家长作势在门口拍一张照,交给孩子一张白纸,叫孩子描述出那张相片看来应该是怎样的,例如看到他自己的坐姿,旁边的事物等。这一步可以反复多做数次,若孩子真的在白纸上做出描述有困难,可以真的拍一次相片帮助孩子发展出这份在脑里抽离思考的能力。
(2)第一步成功后,第二步就是训练孩子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份大脑能力。每当与孩子一起的时候,在提问中给他考验:随手指一个方向问他,从那边看过来,你看到的照片是怎样的。注意孩子的描述是否的确有正确的立体景观。可以叫孩子用手比画,他的手势既帮助他更容易表达脑中景象,也使你更清楚他说的是否准确。一些问题还会使你更清楚孩子脑里的照片是否正确,例如:“从那边看过来,能看到你的右手吗?”或者,“从那边看过来,你的身体会挡着什么东西?”
(3)以上两点都纯熟了,便可以进行第三步的训练,那就是孩子能一面行动,一面抽离。首先引导孩子坐在椅子上,然后引导他想像自己正在空中向下望,见到自己坐着。然后引导孩子站起来走动,同时在脑里保持在空中向下望的状态,看到自己在下面的走动。
(4)第三点也训练到收发自如后,可以帮助孩子进行第四点的训练。叫孩子坐下,看着家长。再叫孩子想像自己正在空中向下望。要孩子在一面听你说话时一面保持空中向下望的景象。说完三数句后,家长停下来,叫孩子复述刚才家长说过的话。运用伸缩家长说话内容去调节孩子的练习难度,帮助他慢慢地提升这份能力。
(二)制造未来景象
孩子用抽离法摆脱了不良情绪,内心仍需要一些能够带动他前进的动力。帮助他建造一份未来景象,便是他此刻最需要的东西。失败的未来景象使人心灰、却步,成功的未来景象则使人积极、主动。确保孩子脑中有这样的一幅未来景象,也是免去他胡思乱想的方法。
良好的未来景象,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和呈现目标的景象(视),说话或声音(听)和感受(感)。
以考试为例,首先帮助孩子定出:
(1)这次考试的目标,例如我的目标是80分。目标必须不脱离现实,如果孩子过去最高都只不过是40分,把这次目标订在50或60分会较为实际。
(2)证明达到目标的景象,例如老师对孩子的嘉许,孩子看到成绩表上的数字。添加一些细节,使这个成功景象更具内容,例如环境的人与物,室内外的光线、杂声等(成功景象中必须看到自己,即是抽离状态)。
建立成功的未来景象,家长可以先和孩子谈论一下这次考试成功的意义,他的目标和证明达到目标的景象。用笔把景象的细节写下来,然后引导孩子闭上眼睛,做两个深呼吸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按写下的细节,用说话一步一步地使孩子在脑中构建出那一份景象。
孩子有了那份未来成功的景象后,必须闭上眼睛,因为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把那份景象放在脑中更能帮助他的位置。步骤如下:
(1)把景象图推向右上边,就像时钟上1∶30的位置。(这是针对用右手的人。若孩子用左手,则须把景象图推向左上,即10∶30的位置。)
(2)调校颜色为彩色、鲜明及光亮。
(3)把景象拉近自己,到一个给自己强烈的良好感觉时才停下。
(4)做两三个深呼吸,想像每次吸气都把未来成功景象凝固在内心。
(5)闲谈数句,然后测试孩子一次。大力吸气,看多久那份成功景象能涌现。做数次这样的测试,教导孩子每次需要达到目标的动力都可以凭大力吸气取得。
这个技巧,配合抽离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例如生病、做手术、面试、受到挫败等情况。
(三)借力法
很多孩子的自信心不强,需要面对挑战时内心的力量不够,“借力法”可以帮助孩子在很短时间里添加这份力量,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依下面的指示做到。(为了使孩子也可以随时为自己添力,下面是用第一人称,即孩子本人做描述。)
“借力”方法1:
假想自己完成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在脑中设计出成功的景象和声音,即是环境布置、灯光色彩、人物景象等,并且是像电影般的动画,加上别人说话的声音、背景杂声或音乐,自己内心的说话等。
“借力”方法2:
想出一个有此能力的人,想像他站在不远之处,向他要求借取这份能力,并且向他保证,能力不会因借出分享而减少。当他答允点头后,想像他扬手洒出代表这份能力的光粉。想像这阵光粉像雨般降落在自己的身上,感受一下能力进入自己的身体里的感觉。
“借力”方法3:
想出一个有此能力的人,回想上次(或者幻想一次)见到他在台上演说的模样。先注意在台上射在他身上的灯光特别光亮;他的声音很有力,吸引全场人士的注意(图1),然后想像自己站起来,走向他的方向。途中看到台上的他越来越清晰,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走过的两边人群的投入也越来越强烈。然后你走上台,站在他身旁,一同面向群众,看到观众被你俩吸引着(图2)。你听到的声音就在旁边响起,所以很响亮清晰,内心的感觉因此很强烈。然后,你横走一步,进入他的身体里(图3)。现在,你已成为他,语言从你的内心产生,经口中涌出,吸引着所有观众,眼中见到的观众完全被你吸引着。内心产生一份很强的自信,再用大力吸气的方式,把这份能力的感觉加强。
第三部 让你和孩子更亲密的技巧
第八章 孩子的情绪挑战不再棘手——做EQ型家长的技巧
做成功家长,要有爱,同理心,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
一、应对情绪挑战,不做四种类型家长
(一)交换型以换为止——用具有吸引力事物换取孩子停止某种情绪。
(二)惩罚型表示不满——对孩子情绪表现不满,加以责骂事恐吓。
(三)冷漠型不够积极——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但没积极引导,任由处理。
(四)说教型喋喋不休——给孩子教条文字的训导,不理会孩子的情绪表现。
二、EQ型家长巧妙的应对之法
(一)EQ就是情绪智能
1、情绪永远没有错 每种情绪都有正面价值,给我们一份力量,或指引一个方向。
2、EQ是情绪智能——
1、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
2、运用“同理心”处理与别人的关系,即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二)EQ型家长对情绪的态度
时间不能消解负面情绪,只让我们学会怎样与他共存。负面情绪蕴藏内心,我们本有的能力不能发挥。
EQ型家长接纳、聆听和分享孩子的情绪,同时设置规范和限度。
鼓励孩子对情绪诚实,重点在于能否成功处理。
愿意教导孩子以非破坏性方式表达负面情绪,并有限度。
愿意教导孩子用多种方法宣泄情绪。
不认为每次出现负面情绪都应一次性修补完美,让孩子学会应付人生中的失望。
不认为能够全部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家长了解他们内心需求,给他们安慰。
不害怕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学会与负面情绪相处。
做错事时主动向孩子道歉。
(三)EQ型家长行为表现
觉知孩子情绪并作为机会。
对孩子感觉不乱下结论,也不认为自己总有能力。
了解孩子的原因,引导孩子说出内心感受。
接受从孩子角度看到的原因及情绪,用言语表达了解,通过交谈分担。
与孩子一同了解问题症结并寻找解决方法,引导孩子明白人生。
引导孩子讨论,找出其中的意义与学习成果。
表达自己看法,确定下一步行动:接受事情;找出替代品;未来计划。
(四)EQ型家长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
1.接受——“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首先用同理心帮助孩子描述他的感受,
2.分享
(1)先处理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而家长已经运用同理心使他肯与自己谈下去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去捕捉内心的情绪。孩子对情绪认识不多,他们没有足够和适当的文字描述情绪,因此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会有困难。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字眼帮助孩子将那种无形的恐慌和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例如:“我敢说,那使你觉得尴尬,对吗?”或者“你感到被人拖累了,是吗?”如果孩子回应上面“肯定”部分的说话,想说出事情的内容、始末、谁人对错等,家长可以用话语把他带回到正确的方向(先处理情绪)。
例如:“原来是这些使你这样不开心。来,先告诉我你内心的感觉怎样。”
“哦,怪不得你这样反应啦!你心里现在觉得怎样?”
帮助孩子描述他的情绪,并不是告诉他那是应该有的感觉,而只是单纯地帮他刻画出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并且帮助他发展一些表达情绪的语汇。这个阶段也是很宝贵的EQ教育阶段:在被拒绝或否定时的情绪是愤怒,在心爱的玩具被打碎时的情绪是悲伤……这样,孩子将能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内心感受,因而能更有效地处理情绪。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示他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例如,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意、愤怒、混乱、被出卖、妒忌等。当他感到难过,他可能也感到受伤害、被排斥、空虚、沮丧等。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孩子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所面对的事情了。孩子需要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用点耐心,若他正努力地说出情绪,不要打断他的话,只需单纯地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这个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当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及语气等都会有明显舒缓的迹象。
(2)后处理事情
若上述的情绪处理得好,孩子会平静一点,这时再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细节,好让家长知道该怎样进一步引导孩子。
3.肯定与引导
家长应该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规范,就是说,勾画出两个明确的范围:一个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另一个则是不能接受或者没有效果的东西。一个受挫的孩子会以不适当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例如打人、摔破玩具,或者辱骂别人等,家长在了解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并且帮他描述感觉后,可以使孩子明白这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情绪本身从来都没有错,只是情绪推动出来的行为是否恰当、有没有效果而已。所以,因事情而产生的情绪及内心的动机总可以被肯定。也就是说,家长应表示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绪和动机。跟着,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一些较为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例一:“你对小刚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我明白那种感受,但你打他就不对了。你想,现在他也想打你。这样,你俩便不能做朋友了,对吗?”
例二:“你感到妒忌是正常的,因为妹妹比你先抢坐在车子的前座,但你用难听的字眼骂她就不对了。因为她不会明白,下次仍会抢先,所以骂人解决不了问题。”
允许孩子保留他们的尊严、自尊及权利,这样的规范会使得家庭的运作更成功。当孩子清楚了设定的规范,又有控制自己生活的概念,他就会比较少地犯错。当他学会调整负面情绪时,就不需要家长责罚和管制。这样,孩子会接受家长为公平、可靠的盟友,也就比较能够让家长与他共同解决问题了。
对6岁以下的孩子,无须深入解释“不对”的理由,除非他主动发问。这是因为“道理”“是非”等需要运用抽象思考,是左脑的工作。而6岁以下的孩子用右脑学习,6岁以上才转用左脑学习。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觉不是问题之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觉及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因此,家长的职责是对行为而不是对期望设定规范。
4.策划
帮助孩子处理情绪、解决问题,就要询问他想得到些什么,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引导他去发展自己的想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最后会领悟到:“现在我知道自己感觉糟透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有的时候很多问题需要家长的参与才能解决,这时家长应以爽快及愉快的态度一同去做解决的工作,而不是责骂或者批评。而且要掌握一个原则:除非事情需要家长独自处理,否则,尽量选择有孩子参与的解决方案。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抱怨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因为问题总是不断地出现。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心境开朗、自信十足。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应该教导他懂得这个道理,而经过上述的接受、分享、肯定和引导三个阶段,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孩子已经知道了行为的范畴,于是家长可以用话语去引导孩子想出其他的处理方法,以便将来有类似情况出现时,孩子有更好的应付能力。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想想:
如果重新来过,你能想到其他的处理方法吗?
下次同样的情况出现,怎样才是更好的做法,什么做法能使效果更理想?
避免同样不如意的情况出现,你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家长可以说:
“刚才小刚走过来的时候,你要怎样说,他便不会拿走你的游戏机?”
“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
“你可以怎样和妹妹商量一个公平的方法,去安排每一次谁坐在车子的前座?”
第九章 一分用心+一分技巧=一片和谐——普遍适用的亲子技巧
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需要处理的是导致情绪出现的事情或过程。
家长对孩子的长远目标是孩子有成功快乐的人生。
在很多家庭,孩子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家长不要希望能快速改善情况。
技巧无需全部做到,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一、赞赏会让孩子更知道如何行动
(一)直接说出赞赏原因
(二)强调过程比成绩更重要
二、和孩子共度快乐的“黄金时间”
(一)挑选活动
10-12项
(二)定下约会
(三)家长采用新行为模式
增加嘉许、描述、接触
减少质询、命令、批评
(四)活动完结后讨论
1.长篇大论、说教少一些
多一些简短句子,十五个字以下
2埋怨(“都是你不好”、“你本来就不应……”、“是你使我……”)少一些
多一些 用“我”开始的句子,对自己行为负责(“每当你发怒,我觉得不想说话。”)
3不清晰、不明确的句子(“乖一点”、“不要这样,好不好?”)少一些
多一些 用直接、确切的句子(“我想让你停止说惹妈妈生气的话。”)
4“以偏概全”式的询问(“为什么你总是这样的?”“你从来没有听过一次话的”)少一些
多一些 用描述方式直接说出事情(“听到你这样说,我觉得没有做得最好。”)
5聆听时眼望他处、静默对待、双手交叠相向 少一些
多一些聆听时有眼神接触、身体前倾、点头
6打断别人说话少一些
多一些 让每个人充分得表达他的想法,才说出自己的意见
7不去找出自己是否真的明白别人的意思少一些
多一些 肯定自己真的明白别人(复述对方说过的话或者作配合性的回应)
8大声吵叫 少一些
多一些用平和、正常的声调谈话
9讥讽、嘲笑对方少一些
多一些 直接、明确和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意思
10频换题目,或者同时讨论多个话题 少一些
多一些处理完一个题目才处理下一个
11提起旧事、算旧帐或发出恐吓(“现在不吃,晚上不准说肚子饿。”)少一些
多一些 集中于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上(“不想吃饭,是否感到不舒服?”)
12身体语言与所说的话不相符(没有配合声调、表情或手势)少一些
多一些 身体语言与所说的话一致
13将情绪隐藏于心理或不肯承认内心的情绪少一些
多一些适当地表露内心地情绪,使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
14不良的面部表情:晦气、不屑或使人生气的表情 少一些
多一些面对别人时有和蔼的面部表情
15片面猜别人心里想法、自以为是少一些
多一些真心地听取别人的见解,提出问题去肯定自己明白别人的意思
16用使人泄气的话或威胁(“你这个人一点用都没有”、“你真令人讨厌、”“你再这样,我便……”)少一些
多一些用情商较高的用语(“我担心你的成绩”、“似乎有些事情使你不开心,可否谈一下?”)
17不理睬对方、不回答 少一些
多一些诚恳地对话
18一面说话,一面做其他事少一些
多一些放下手中事,诚恳地对话
19永不认错 少一些
多一些有错时承认错误
20不断地教导或训话,不理会别人是否接受。少一些
多一些用平等的地位于心态对话,适可而止。
四、支持、关注孩子喜欢的活动
1、与孩子一起列出“喜欢活动清单”。
2、当孩子达到规定的良好行为指标,就允许从清单上先一项作奖励。
3、如孩子想得到一份格外巨大的奖励,可定出一个等分制度。
4、奖励不一定是额外东西,对一些特权可先收回再奖励。
5、无须一定是物质上的。
6、后备清单。
五、太空时间,忘掉一切不愉快
六、家长“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
(一)听话才是好孩子?
1、多听话便少用脑
2、听话是依赖性格的温床
3、孩子成长应每年培养5%的自主能力,即每年少5%听话。
4、孩子完全听话,便不会超过大人。
(二)怎么做孩子才会听话
1、发布指令明确简洁
2、有效地警告
3、适度地奖惩
4、掌握原则
5、统计效果
(三)怎么做孩子才会即说即行
1、家长改变处理方式。
2、帮助孩子安排更适当时间和空间以获得这些正面价值。
3、上上策是帮助孩子认识和感觉到什么行为是他自己应该做的,且从中有很多乐趣可得。
七、规则和爱,一个都不能少
(一)孩子不守规则的原因
1、不了解不明白家中规则
2、规则太多
3、孩子经常发现规则不一定要遵守
4、特殊年龄的特殊表现
(二)订立规则限止条
(三)逐条明确签合同
奖惩、检讨日期
(四)实施规则用奖惩
(五)坚持执行忌严苛
八、让好行为替换坏行为的神奇训练
好行为箱
九、家庭会议,让家庭问题不再是问题
(一)解决家庭问题五步骤
(1)确定问题——把问题定位,用不超过20个字把问题写出来,选用正面词语,并且注意:
不要埋怨任何人,或者委过于他人。
分析清楚家里人如何共同造成问题的产生。(应该做而没有做;不应该做而做了,都可能是原因。)
描述出确切的问题是什么,这必须是成员大家同意的。
(2)找出不同的处理方案
众人一起思考和说出可能的处理方案,不同的方案越多越好。
不要批判家中其他成员所想出的方案。
在想出多个方案之前,不要讨论任何一个方案的可行性。
(3)找出众人可以做到的最好方案是哪一个?注意:
众人一同讨论实施每一个方案时会出现的情况。
每一个成员对每个方案的感觉如何?
决定哪一个方案最有可能成功,并且是所有成员都觉得可以接受的。
(4)执行计划
分配工作——尽量每个人都参与。
众人合力支持方案的实行——各人说出如何支持。
不得批评或者说浇冷水的话,例如:“我早就说……”——要用诚恳的态度讨论,给别人空间。
(5)检讨有关方案——方案执行后:
定期评核结果。
看看众人是否满意问题解决的程度。
若问题尚未解决,从头再做这五个步骤。
(二)心态平和才开会
(三)事先练习看效果
(四)家长依然有特权
十、四步平息家庭成员熊熊怒火
(一)认识这类情况出现的信号
(二)短暂分开各自冷静
(三)事前演练更有效
(四)遇有错时要致歉
[if !supportLists]第十章 [endif]每个孩子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特殊家庭亲子技巧
一 、分手时请少给孩子一点伤害
1、不再责怪别人。
2、孩子对父母的爱完全而绝对。
3、与孩子的关系。
4、告诉孩子,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父母,分开不是孩子责任。
5、不限制孩子与前伴侣联系。
二、你的主动沟通会让隔阂消融。
三、“我爱你”对孩子很重要。
四、领养意图决定和孩子关系
五、与家庭系统连接,改善过继家庭亲子关系。
[if !supportLists]第四部[endif] 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
第十一章 调节好心态,你才能做得更好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是时抛弃重男轻女观念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望子成龙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捕捉“学习窗口”:
[if !supportLists]1、 [endif]维持孩子最大好奇心。
[if !supportLists]2、 [endif]鼓励孩子尝试不同事物。
[if !supportLists]3、 [endif]多鼓励多肯定。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别把希望都“押”在孩子身上
[if !supportLists]四、[endif]失去的孩子也是家中的一员
[if !supportLists]五、[endif]
第十二章 放下压力,轻松的家长更可爱
用减法,选择必需的。
问自己:第一,假如从未遇到,人生会出现大问题吗?
第二:我和这些事物之间谁是主人?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测测家里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婚姻关系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亲子关系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打破压力的恶性循环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三种方法迅速缓解恶劣情绪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深呼吸法
[if !supportLists]1、 [endif]呼吸均匀,缓慢绵长,恒一速度。
[if !supportLists]2、 [endif]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尝试每次呼气比上一次再长一点。
[if !supportLists]3、 [endif]呼气时把意识放在双肩,每一次更放松。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生理平衡法
[if !supportLists]1、 [endif]双腿伸直,双脚交叠,双手交叉结合,反拗至胸口。
[if !supportLists]2、 [endif]呼吸调慢。
[if !supportLists]3、 [endif]全部注意力放在心脏,将心脏幻想成任何形状,也可把注意力放在以往出现情绪里体内感觉的位置。
[if !supportLists]4、 [endif]维持3分钟以上。
[if !supportLists]5、 [endif]事前最好先喝一大杯水。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抽离法
空中看自己
[if !supportLists]四、 [endif]三种方法消除紧张状态
[if !supportLists]1、 [endif]安排一人独自时间。
[if !supportLists]2、 [endif]凭借学习提升自己。
[if !supportLists]3、 [endif]改变生活方式。
[if !supportLists]五、 [endif]数种减压方法大PK
运动,听音乐,唱歌,大笑活动,按摩
第十三章 给婚姻出现问题的家长几点建议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各自反省挽救尚未破裂的婚姻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亲子关系不因夫妻分离而改变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家庭暴力尖按类型区别对待
[if !supportLists]四、[endif]接受现实,为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if !supportLists]五、[endif]“做到”比“应该”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