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越长记忆越短。可是,王咸的笔法,一句就足以让我想起,这个人的小说我不是第一次读。
王咸的短篇小说集《去海拉尔》的首篇《盲道》,第二句是这么写的:“上海的天气还冷,一连下了几天雨,马路上水啧啧的,走路时间一长,水就会浸到鞋里,那股湿意蹿到膝关节,就会引发关节炎……”字字斟酌、句句短促,在作家们因崇尚欧美文学而喜欢用长句、复句的当下,这样的表述显得别出一格,所以第一次遇见就会记住。可是,上一次是在哪里读到的?答案在眼前飘忽就是抓不住!我焦虑得将一本《去海拉尔》翻来覆去,“一直到午饭后,太阳还很好,只是看着有点苍白,像裹着一层塑料薄膜”,第5篇《去海拉尔》的第二句,让我确认,去年秋天第一次读到王咸的作品,就是这篇《去海拉尔》。能够如此断言,是因为当时读到这一句时,特别站到窗口看了看不远处悬挂在黄浦江上空的太阳,果然如王咸的描述,意念中总是红彤彤的太阳有时候真的会苍白!
走出回忆开始按照书的顺序一篇一篇的通读王咸的《去海拉尔》,越读越觉得,王咸那字字斟酌、句句短促的写法读来特别舒服,印在封底上的评论家黄德海的话“仿佛被大于西国的世界”,也许还有别解,至少,用来称许王咸的语言,应该是妥帖的——他让大雨将我们习以为常的附着在语言上的“泥沙”,都冲刷干净了。
语言,让王咸的小说如虎添翼,我“骑”在这只装上翅膀的“虎”(王咸的小说)背上,疾驰而往虚构出来的理想境界,舒服得很快就将王咸的语言之好放到了一边,开始关注每一篇小说里的角色或叙事,结果,惊讶地发现,与他的笔法一样,王咸的故事也是别具一格。《盲道》、《回乡记》、《邻居》、《相见欢》、《去海拉尔》、《拍卖会》和《去买一瓶消毒水》,7篇小说7个故事7个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它们与众不同地有着王咸的风格,就好像是王咸的人生旅途已经变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工作之余突然想要写一篇小说了,就拿起剪刀随意地从他的“清明上河图”里裁出一块。所以,7篇小说都没有激烈的冲突或者反转:《盲道》中非要当作家的小安,《回乡记》故意与小原的病擦肩而过,《邻居》对老郭一家斑驳的关系远远一瞥,《相见欢》中驳杂得有些不明所以的同学会,《去海拉尔》里一个晃荡着的诗人,《拍卖会》是一截城市边缘民生的随手记,《去买一瓶消毒水》总算杀了一个人,可是王咸,又不经意地从杀人现场旁溜了过去,只在意是否能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里再能挖出点意思来——如果按照业已熟悉的小说模式去规范《去海拉尔》当中的每一篇小说,我们会非常着急地发现,这个王咸怎么就是要避开矛盾冲突、避开人物塑造地写小说呢?可是,没有矛盾冲突、人物也芸芸众生的王咸的小说,何以一读就让人沉醉其间拔擢不出来呢?
每一本让人迷醉的小说,都有它的道理;而不同的读者迷恋同一本小说,则有自己的原因。问我最喜欢《去海拉尔》中的哪一篇?《相见欢》。
1980年代中期毕业的大学生,已经年过中年。因着定居国外的同学归国省亲,多少年不相见的他们相聚在了一起,可是,相见欢吗?王咸不说,就这么散淡地东一榔头西一棒地闲扯着,可是我喜欢!为什么?因为王咸给了我一个样本,去看看与我的人生平行的他们的生活,什么样的。《相见欢》如此,《去海拉尔》的每一个篇什,亦如此。
《盲道》、《回乡记》、《邻居》、《相见欢》、《去海拉尔》、《拍卖会》、《去买一瓶消毒水》,我们的职场、我们的日常、我们曾经的理想、我们的入世和出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