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天天把孩子培养成一只“树懒”吗?

树懒很可爱,可是我们的孩子变成了“树懒”,你还觉得可爱吗?

“妈妈,我渴了。”

“妈妈,我肚子饿了。”

“妈妈,这个衣服不舒服。”

“爸爸,我走不动了。”

“姥姥,我摆的高楼这里缺一个正方形。”

“奶奶,我好热啊!”

……

上面这些话是不是经常会听到孩子说?

是不是觉得挺正常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啊!

嗯,挺好的啊……别急,再看下面一段:

“妈妈,我渴了。”——妈妈递过来一杯水

“妈妈,我肚子饿了。”——妈妈赶快做饭或者是给宝贝找吃的。

“妈妈,这个衣服不舒服。”——“来,我帮你换一件。”

“爸爸,我走不动了。”——“来,我抱着。”

“姥姥,我摆的高楼这里缺一个正方形。”——“等着啊,姥姥帮你找。”

“奶奶,我好热啊!”——“来,奶奶帮你扇扇风,要不我给你把外衣脱了?”

……

出了什么问题?这些事情孩子们都不能自己做吗?

孩子丧失了自己做事情的能力了吗?还是家长从来没要培养孩子们的在这些能力?

好,或者你说孩子还小,那我们再从说话的方式来看看:

周末上课,一个小女孩突然跑过来很不耐烦地说:“老师,我好热!”

我:“是吗?那你想怎么办?”

——“老师,我热啊。”

我:“嗯,老师知道你热了,可是你想怎么办呢?老师不知道。”

——“老师,我就是特别热啊,我都出汗了。”

我:“嗯,出汗很不舒服,可是老师还是不知道你想怎么样啊。”

——这女孩看着我,手开始扯衣服,半天,终于说:

“老师,我热了,你能帮我把这个衣服脱掉吗?”

我:“可以啊,现在老师知道你想脱掉衣服,来吧,我帮你。”

脱一件有点麻烦的衣服,对小孩子来说,的确有困难。

不过从她说话的方式,我们看出什么了吗?

是的,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太为孩子着想了!”

孩子们习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她说A,万能的妈妈就知道她在想B。

家长们随时候着,在孩子身边随时“揣测圣意”,孩子根本不用提出具体的要求,甚至还没说话,只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家长就已经替孩子做好了。

等孩子大了,家长开始抱怨,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会做,怎么这么懒,瓶子倒了都不扶起来,还得喊——妈妈,瓶子倒了!

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树懒”,你也不想吧?

大道理人人都懂,怎么做却各有技巧。

今早找出这几张正面管教工具卡,针对“树懒”问题,很有启发,分享如下:

赋予孩子自主权


避免骄纵
放下
花时间训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