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过乡愁,都欣赏过文艺作品中的乡愁,它有时淡有时浓,有时简单有时复杂,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却苦无答案。当我再次品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
乡愁是人的大脑进入闲的状态时,被眼前的事物或一定的环境所触发后导致的对过去或远方的乡村和家乡的回忆和思念而形成的愁的情感,是在愁的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具有哲学高度的对根的守望。它不是灵感,不会在我们的大脑忙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具体事务时出现,一定是出现在停下来的时候。它在多数时候是隐性的,当被特殊的事物(如桃花)或一定的环境(如夜深人静的湖边)所触发后,就会引起联想和想象,从而引起回忆和思念,再形成愁的情感,还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有的人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意识到这是对根的守望;没有意识到的人,从本质上讲,也是一样。这根是什么呢?它应该是时空间隔下的那片多情的土地。
当我们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乡愁主要是时光的变迁,空间距离的微小变化是次要的。我们会把今天与过去进行对比,比如很多地方过去都有土墙,有的后来在附近盖了新房,而老房旧貌依然在,他们偶尔会去看看,这时回忆甚至思念就会占满脑海。这是近在眼前又渐渐远去的愁,多数时候只是怀念和感慨。
当我们搬至附近的城里、做了市民的时候,乡愁也主要是由时间带来的,空间变化的作用略有增大。城里的新环境会触发回忆和思念,使我们感觉到与乡村的时空距离,于是就想回去。不远的空间距离,很快就到,消除了空间的愁,但旧故上的高楼却放大了时间的愁,带来感怀甚至感伤。
当我们远离故乡、成了异乡人的时候,乡愁是在时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是最常见的、最浓的乡愁。“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人常被身边的事物和环境触动,不仅仅是在佳节到来时。因为身临故地是不易的,他们的联想、想象、回忆和思念便泛滥了。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回去过,一生的乡愁都没有得到过有效的寄托,带来的思考也是最深的。
我们出生和成长过的土地是根,而旧时光和远方是由多情的土地上的人所串联起来的,亲人和故人是乡愁的主线。“一枚小小的邮票”让我们产生亲情的共鸣,“一张窄窄的船票”让我们产生爱情的共鸣,“一方矮矮的坟墓”让我们产生生命的共鸣,“一湾浅浅的海峡”让我们产生国家的共鸣,人与故土的深情逐渐深入,回味无穷,每次品读都更激荡人心,因为乡愁是起于愁绪、止于守望的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