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四法行,四法行是皈依之后的巩固和提升。如果仅仅作了皈依,没有后续的一系列心行的调整与改变,仅凭皈依时的一腔热情与短暂的新鲜感是很难持久的。因为凡夫心刚强难调,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内心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大雨倾盆,时而焦躁忧虑,时而畅快淋漓,无不活在一大堆混乱情绪与错误想法中,就像人们常说的是人就有烦恼。无始劫以来无明的熏染,导师也说过克服这种串习好比摆脱地球引力那样难,毕竟我辈凡夫心随境转嘛。
要让皈依体不退转,必须践行四法行。亲近善知识,对三宝升起恭敬心,古德有云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恭敬心升起有利于净化自己内心,让正法滋润自己的心田,听闻正法,佛法的修行首要树立正见,正见也是八正道之首,正见从正法中来,这就需要智慧的辨别,也需要有次第循序渐进的摄受。如理作意,多闻有两重解释一广博涉猎,二正确的重复。对法义要理性的基础上反复的思维,即多闻。思维佛法怎么和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如何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法义究竟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法随法行,通过反复思维,让法变成自己的观念,既而落实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都是法,让法贯穿于自己的心相续中。
之前对三宝的态度主要取决于我的心情和境遇,心情好的时候,对待三宝无比虔诚。早晚礼佛,每天诵地藏经多少部,念佛号几千遍,心情不好的时候,佛又回到大殿或西天了。或有求于三宝的时候,也是无比的恭敬。启白三宝拔出罪障,灭罪除仟。细想起来那时候有偶像崇拜的情节,因有求于三宝,把三宝当做神来对待。对三宝没有正确的认识,并不清楚佛是世间伟大的觉者,具有断德,智德,悲德三种德,对此也很懵懂。对于法的态度,更是像对待心经鸡汤那样来对待,关键是,无上审慎微妙的法理我根本不懂或一知半解就用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评价,比如金刚经第三品,佛告须菩提,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时我感觉要么似是而非,要么自相矛盾,很难升起信心。这就好比站在二楼的往下看慢眼都是垃圾,现在30楼看到的都是风景,高度不同,眼界各异。对于僧宝,更是只看不如法的地方,比如某某名僧开豪车,喝酒吃肉打妄语,寒山寺招聘僧人月薪八千,少林寺的一部分钟点工僧人,白天礼佛上香,打坐参禅,晚上该干啥干啥。现在明白了,你看到的外境都是你内心的变现,比如一个屠夫很难升起慈悲心,那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可爱的小动物,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堆按客户需要来切割肉而已。这些都是内心的不净导致的,烦恼重重,很难清净。
对待三宝的态度,决定了法能否入心,能否内化为自己的观念,能否调整自己的心行。我觉得态度决定一切,那世间法来说态度也是第一位的,我熟悉的著名营销大师说我成功99%取决于态度,1%取决于能力。修行能否上路也取决于能否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能否提升生命品质关键在于法的落实。四法行的落实与否能检验自己的修学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