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修易录【10】
【原文】
问:“《易》,朱子主卜筮①,《程传》主理②,何如?”
先生曰:“占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唯天不容伪耳。”
[注释]
①朱子主卜筮:朱熹著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认为《周易》原是卜筮之书。
②程《传》主理:程颐认为《周易》是为了阐发天理而作。他的《易传》四卷是义理易学的重要代表作。
[译文]
问先生:“关于《易经》,朱熹说主要是卜筮的,程颐说主要是讲‘理’的,二人哪个说得正确呢?”
先生说:“卜筮就是理,理也是卜筮,天下之理还有超过卜筮的吗?只因后世之人把卜筮仅看成占卦了,所以认为卜筮是雕虫小技。却不知我们现在的师友问答里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都是卜筮。卜筮只不过是为了决断疑惑,使我的心变得神明罢了。《易》是向天请教,人有了疑惑,自信心不足时,这才用《易》来向天询问。人心依然有所偏私,只有天不容虚伪。”
[解读]
易经不是一部占卜的书,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儒家将之列为五经之首。儒家和官方不断拔高他的哲学理论高度。民间则不断发挥他的占卜神秘功能,易经也就变得越来越神秘。
易经是周文王在被纣王关押的七年间,在狱中所作。了解周文王,便知道他不是日日以占卜为事,而是中国文化之王,研究的都是仁德与义理。他在暴君纣王的监狱里,生命悬于一线。他要推演,各种情况变化的可能性,以及每一种情况该如何应对。七年无事,他干脆把天地人事变化的各种可能性都总结出来,所谓“君子居则观其象,动则观其变”,把事物的表现与本质,以及变化规律,都总结提炼出来,成64卦,384爻。
易经64卦,就是人的生活境遇中64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而384条爻,则表现了不同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你可以在你所处的境遇里,找到你正处在的那个状态。在这个境遇,目前这状态下,你该怎么办,易经就提供了一个思考路径,和行动指南。
在这个境遇,这个状态下,下一个状态是什么,易经也提供了变化的规律,所以你在64卦,384爻中对号入座了,找到自己现在的境遇和状态了,下一个状态会是什么,易经里已经写明了。那么他不就有预测的功能了吗?
怎么找到你现在所处的是哪一卦,哪一爻呢?你当算命的书,就拿几个钢镚去扔。你当哲学书,就自己去查找,去琢磨。
所以,王阳明说,我们师友之间,一起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就和用那易经卜筮是一样的。
王阳明对卜筮的意见,是将卜筮活动上升为穷理之意,因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既是穷理,亦是卜筮。如此,其实已经转化卜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义了,因此卜筮不专指问告鬼神,而是一切穷理实践的活动,是“求决狐疑,神明吾心”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