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非常多的父母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担忧,因为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的确是稀缺的,如果我们抢不上好学校的学区房,或者孩子无法通过入校测试,就意味着孩子们将不能进入一个理想的学校。
当好的老师和教育资源全部都倾斜到少数头部知名学校的时候,进不了理想的学校,其实就意味着孩子们离名校以及理想的文凭,距离又遥远了一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路上又增添了很多磨难。
没有好的文凭和学历,孩子们就不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未来的生活质量就有可能得不到保证,这就是存在于当下的大部分社会现实,也是正在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更是我们这些过来人的真实经历和体会。
所以,几乎所有父母都不否认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又脱离不了“唯分数论“的魔咒,几乎很少有父母能做到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考试成绩,我们始终希望孩子们能拿高分,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好的学历文凭,人生的道路才可能更顺畅一些。当对分数的追求和孩子自我发展之间产生冲突和撕裂时,我们会立即陷入困境。我想把这种困境称之为“人生的莫比乌斯环”带来的困境。
如何才能突破这种困境呢?这种认知原本是没有错的,但我们都忽略了这样一个正在发生的隐蔽事实。
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目前都在因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真实的社会,旧的路标已经逐步消失,但新的秩序还没有完全成熟出现,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各行各业均是如此。这个社会变化之快,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年代,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20年后人工智能已经非常成熟了,目前哪些职业会被机器完全取代并消失?哪些目前还没有出现的职业会应运而生并蒸蒸日上呢?
我们的孩子,他们将来面临的环境和竞争,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
在我看来,20年后的人工智能时代,至少会发生以下3种变化:
变化一:AI 将逐渐取代机械化、重复性工作。
我们目前能够理解的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比如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柜台的收银员、无人驾驶取代出租车司机等等,这些比较简单普通的工种。
但很多今天我们很羡慕的工作,其实也在逐步被AI取代,比如律师职业,已经有AI分析案例了;医生职业,有案例表面,AI骨科手术,比人做的要精准、完成度更高;还有金融行业,著名投资人李开复曾经预测,未来10年80%的金融从业者将不敌人工智能。
变化二:企业寿命越来越短,人一生需要从事的工作将越来越多。
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了。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世界五百强大约40年。也就是说,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他们必须一毕业就去创业或者正好进了一家能成为世界500强的公司,比如25岁正式工作,干40年,65岁退休,那么退休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这是最幸运的状态。
除此之外,未来的孩子们不可能不换工作,一辈子可能需要至少换5~7份工作,甚至2~3个行业。这不是由孩子自由意志选择的,因为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
如果我们教他们好好学习一个专业,一辈子稳稳妥妥地待在一个行业和公司,极有可能是在害他们!
改变三:追求自我实现的职业生涯将成为主流。
物质的满足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简单点讲,你很饿的时候,对第1个包子会极度渴望。但你吃饱了以后,从第2个包子开始,你对它的渴望会越来越低。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越来越繁荣,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因为赚钱多而过得更加幸福。
未来孩子们绝对不会像我们这代人一样,追求房子、车子、票子,这些是他们从小就已经满足了的。而且这一代孩子从小被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高度关怀和花样夸奖,他们不会缺乏什么认同感,他们会追求什么呢?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有五种,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所以,未来的孩子们大概率会极度追求自我实现,会探寻人生的意义。这些在我们这代人看来好像是虚无缥缈的,不如赚点加班费来得实际。但未来的孩子们,这些会逐步成为真正的刚需追求。
说到这里,你可以反思一下,你觉得你目前对孩子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的发展趋势吗?能让他们胜任这个年代吗?
我始终认为,未来孩子择业时,兴趣一定会回归到首位选择要素。
当然兴趣只是第一要素,只有兴趣不擅长也是不行的,再就是一定要有社会需求。最好的职业其实就是既有兴趣,然后又有天赋,还能有社会需求,可以获得丰厚回报。
但是,兴趣始终还是应该排在第一位。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富足的年代,他们大概率不会因为需要解决物质生存等问题而去做无可奈何的选择。他们会更倾向于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即使这件感兴趣的事情不足以让他们成为人生大赢家。但是它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
听过这样一个温馨的小故事:有一天,一家小吃店走进了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
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给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
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
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话,其实不难发现,不论是否名校毕业,是不是学习了热门专业,熬到最后出人头地的那部分人群,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虽然他们都经历了枯燥的应试教育折磨,但他们历经磨难以后依旧坚持了自己的兴趣,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和天赋。
所以教育最重要的目标绝对不是名校和高文凭,而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鼓励和帮助孩子们勇敢地探寻心中所爱和热情所在,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实现人生自我价值。
只有把孩子推上自我实现的道路,才是真正值得教育去努力的方向。名校、文凭只是追求自我实现道路上的战利品而已,绝非终点和目的。
佛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不再本末倒置,因果颠倒,教育就能回归正途,我们和孩子也都能得到自由和解放了。